李燾簡介 唐朝宗室曹王李明之後李燾生平簡介
李燾簡介:李燾(公元1115年-1184年),仁甫,一字子真,號巽巖,眉州丹稜(今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人,唐朝宗室曹王李明之後。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卒於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七十歲。
李燾(1544年-1625年)字右臨,號斗野,河源縣城鎮上城古獅李屋人。李燾出生貧寒,其祖父景顯公世居曾田,幼年時痛喪父母,靠祖母撫育,但李燾從小聰慧過人,嗜書如命,景顯公見其孫兒自幼超群,恐莫玉成,故舉家遷往今河源縣城。
李燾天資聰穎,四歲習句讀,明隆慶二年(1568年)中進士,先後做官十五任,50年,直至雲南巡撫(二品),人稱「槎城之槐」。李燾中進士後,授任福建泉州府推官(七品),不久,調任浙江金華任同知(五品)。明萬曆六年(1557年)。李燾升任湖廣衡州府(今湖南衡陽)知府(四品)。在這一任上,李燾的才幹和廉潔得到當地人民的充分肯定和得到皇帝的讚賞。明萬曆二十一年至四十七年(1593年至1619年)李在燾五十至七十歲間,調省級政權楊關當官。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李燾被提升為雲南巡撫都察院右都御史。為雲南省的最高長官(二品),還監督四川、貴州兩省賓兵晌。這是李燾當官生涯的頂峰。李燾為官五十年,官至二品,卻為人儉樸,廉潔奉公,執法無私。從明天啟五年(1625年)《諭祭李燾文》中透露,李燾是在雲南巡撫任上罷官回家。罷官的原因是「偶被浮言」所害,以後朝廷發現處理有誤,打算再起用李燾時,他卻去世了。
李燾一生為官清廉有建樹,名聲遠揚,先後受到過皇帝的三次嘉獎。河源縣一位名叫鄺奕垣的進士寫了一首五律褒揚李燾:「我愛李滇撫,為官五十年。廚無隔餐肉,囊乏用餘錢。意厭城市鬧,情鍾瀧水緣。遍觀利達者,可不謂前賢。」年邁的李燾回到河源後,倡導修葺龜峰塔,並親筆題寫「龜峰古剎」四字。河源學宮遷回上城後,李燾欣然命筆作《遷儒學記》,以壯河源學宮之勝,以勉諸生立志向學。李燾死後,天啟皇帝御賜衣冠,族人因作「衣冠塚」。
據史載,李燾在搜集材料時,「作木廚十枚,每廚作抽屜匣二十枚,每屜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聞,必歸此匣,分月日先後次第之,井然有條」,因卷秩龐大,前後分四次上進。今本久已亡佚,後從《永樂大典》中輯錄部份。淳熙十一年(1184年),臨終前遺言:「臣年七十,死不為夭,所恨報國缺然。」
李燾著述頗多,著有《巽巖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學》等五十多種,大多失佚。今存《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六朝制敵得失通鑒博議》十卷、《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卷,清代皆編入《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