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軍韓信究竟死於誰人之手:韓信有沒有謀反?
在楚漢相爭的歷史大決戰中,韓信叱吒風雲、縱橫捭闔,譜就了輝煌的歷史篇章。然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位曠世名將,最終因「謀反」之罪橫遭殺戮,死非其所,實堪哀傷。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瞻仰韓信廟時的感慨:「將略兵機命世雄,倉皇鐘室歎良弓!」
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後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社會經驗等於零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其軍事才能在太史公如椽巨筆的描述下,早已為世人熟知。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家。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自出山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見《史記》),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其卓著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
然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在政治鬥爭上幾乎等同於白癡。
韓信早早喪了雙親,家道貧寒,因生計無著,常食不果腹。曾「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就是去蹭飯,甚至蹭到一位以洗衣服為生的老婦人漂母那裡。結果亭長家討厭他,每次都故意提前吃飯時間,讓韓信撲個空。漂母起初一直給他飯吃,最終也忍不住批評他無所作為。
他還時常遭到同鄉地痞流氓的欺辱。韓信之所以總被流氓欺負,雖與他孤苦無依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太特立獨行了。韓信從小熟讀兵書,學成後總覺得自己是大將之才,常常挎著把劍四處招搖。這種特立獨行的裝扮難免會讓那群流氓產生好奇,不免想試試他是否與他的那副很酷的裝扮相符。韓信兵書讀得多,體力難免不及鄉民,更流行的說法是,韓信不屑於與宵小之輩爭鬥而誤了大志,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信鑽了一個流氓的褲襠,後人稱之為「胯下之辱」。
項羽與劉邦紛紛揭竿而起反秦後,韓信先是投奔了項羽,項羽並沒有認識到這是一個軍事天才,只讓他當了一個小小的糧庫站長。韓信當然認為自己的才能不至於幹這個,於是又跑去了劉邦那裡。結果,劉邦也沒有看上他。倒是劉邦手下的蕭何發現此人是個天才,多次向劉邦舉薦,劉邦勉強給了他個小官做。
楚漢戰爭前期,劉邦總是失敗,漢軍中的許多人不看好他,都逃跑了。韓信也逃跑了,卻被蕭何追了回來。「蕭何月下追韓信」講的就是這段。劉邦在蕭何的建議下任韓信為將,韓信正式登上了楚漢戰爭的舞台。
韓信被起用後,其展現的軍事才華令人瞠目結舌。劉邦對韓信生出相見恨晚之意,對他言聽計用。因此,韓信對劉邦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劉邦為其提供的宏大舞台上運籌帷幄,自由馳騁,恣意揮灑其軍事才情。
在劉邦與項羽兩軍對壘的嚴峻關頭,韓信握有可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所以,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反漢,與楚連和,三分天下。韓信不為所動,他在拒絕武涉時,說出了肺腑之言:「想當年,我投奔項王帳下時,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守衛)。項王對我言不聽,計不用,因此我才棄楚而投奔漢王劉邦。漢王對我十分器重,授我上將軍印,交給我數萬兵將,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我,把自己的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用,我才有如今的成就。他對我如此信任,如果我背叛他會招來報應的。所以,你也別勸了,就算我死了也不會背叛漢王!」
當時齊國有一個著名的辯士蒯通,也來遊說韓信。他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分析利害關係,兩次奉勸韓信反叛,並向他指出繼續聽命於劉邦的危險性,「韓信猶豫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意思是說韓信有些心動,但仍然不忍心背叛劉邦,又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劉邦不可能對他怎麼樣,所以最終還是拒絕了蒯通的勸說。
韓信被劉邦重用四年後,也就是前202年末,韓信率各路漢軍約四十萬大軍,在垓下(安徽靈壁東南)將項羽的十萬兵馬團團包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滅。項羽僅帶二十八人衝出重圍,逃至烏江,又被韓信的部隊追擊,項羽吟頌了著名的《垓下歌》後,揮劍自刎,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結束。
韓信為漢王朝的建立所作的貢獻是決定性的,司馬光就認為:「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然而,楚漢戰爭結束後,韓信的不幸也來臨了。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還至定陶,只帶了幾個隨從,在韓信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衝進他的軍營,把韓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繳。韓信一下就成了光桿司令。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對幫助他得到天下的功臣,猜忌心很重,韓信功高至偉,尤其被猜忌。
被奪印後的第二年,劉邦大封功臣,把韓信封為楚王,理由是,那裡是你的家鄉,你對當地情況比較熟悉,但並沒有給他任何兵。此時,韓信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只能聽從劉邦的擺佈。
謀反之謎
韓信在楚王位上只待了四個月,朝廷就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劉邦急急召見群臣,說:「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要謀反,怎麼辦?」
這個告密者到底是誰,《史記》中沒有說,只說「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當時韓信已經是個光桿司令,假如是劉邦想收拾韓信,直接動手即可,沒有必要採用欺詐的手法。所以,可以斷定,這個告密者是存在的,而且摸透了劉邦的心理。韓信與劉邦並非心心相印,早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被項羽圍困固陵,急切希望韓信來解救。但韓信卻趁火打劫,向劉邦討要自己剛攻佔下來的齊地,而且要封他為齊王。起初劉邦不肯,但因為保命要緊,再加上手下人的勸說,最終咬著牙讓韓信做了齊王,但是心裡一定記著這個仇。所以,即使韓信沒有造反之意,由於偏見,劉邦也會相信韓信要造反。大臣們都認為告密屬實,所以異口同聲地罵道:「亟發兵,坑豎子耳!」翻譯過來就是:「趕快派兵攻打,活埋了那個王八蛋!」但是考慮到韓信是個打仗的天才,劉邦的臣子中沒有與之對抗的人物,於是劉邦最終採取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劉邦假裝巡視雲夢(今湖北江陵一帶),把韓信誆去,然後只用一個壯士就能生擒他。
韓信收到消息後,意識到劉邦來者不善。他左思右想,自己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最後想到了自己的老鄉,曾經追隨項羽的大將鍾離昧身上。
當年項羽自殺,鍾離昧並沒有陪項羽共赴黃泉,而是逃到楚地,投奔好朋友韓信。在此期間,劉邦曾通緝過鍾離昧,但一直毫無線索。韓信認為,大概是有人告密,捅出了此事。韓信有點後悔當時收留鍾離昧了。這時有人建議韓信殺了鍾離眛去謁見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韓信思之再三,當面與鍾離眛商議此事,鍾離眛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說完鍾離昧自殺而亡。據說鍾離昧自殺前,說韓信:「你真不是一個仁厚之人!」這件事說明韓信並不是一個好朋友,但也說明,他在當時沒有背叛劉邦的念頭。
不過,韓信想錯了。當他提著鍾離昧的首級見到劉邦時,還沒來得及解釋,就被劉邦命武士綁了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面的副車上,啟程回臨時國都洛陽。韓信被綁後,長歎道:「果然像人們說的那樣,『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當然應該被烹了。」劉邦不想讓人當作是這樣的人,他爭辯道:「你還不知道我為什麼要抓你。是因為有人告密,說你要謀反。」韓信聽了,也不多辯,任其縛綁。
回到洛陽,劉邦思來想去,認為韓信謀反並無實據,再說韓信就算有謀反的念頭,但畢竟功大於過,於是只把他貶為淮陰侯,讓他住在長安,軟禁在自己身邊。
韓信無故被貶,自然牢騷滿腹,常常稱病不朝。他自視甚高,認為和絳侯周勃、穎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是羞恥的事。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榮耀。」韓信出門後,悵然歎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劉邦當然明白韓信這是心中不服,但也沒有採取措施,對他的軟對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又有告密者告發了韓信。這一次,告密者留下了姓名,這個人叫欒說。
在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了韓信「謀反」的故事:陽夏侯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支開左右,與陳豨在庭院裡散步。他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歎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也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表示「唯將軍令之」。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你去上任後,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瞭解韓信的才能,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漢十年(前197年),陳豨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韓信稱病,沒有跟隨出征。
欒說的哥哥是韓信的舍人,也就是家臣。很可能是在處理一些事情上不符合韓信的心意,韓信就把此人囚禁起來,同時還聲稱要嚴厲制裁他。就在欒說與哥哥見面的時候,這位家臣把韓信要謀反的消息告訴了欒說,欒說毫不遲疑,立即上書呂後,告發韓信與陳豨密謀造反一事。他說,韓信還與家臣謀劃: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
不久,陳豨果然自稱代王,聯合韓王信、燕王綰舉趙代之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北上征討,呂後及蕭何守衛國都長安。呂後和蕭何秘密商量後,認定韓信肯定是和陳豨商量過謀反的事情。
聽了呂後的話,蕭何也覺事態嚴重。經過密謀,兩人決定:由蕭何去見韓信,詐說叛軍已經被劉邦平定,陳豨已死,諸侯與群臣皆入朝祝賀,也請韓信入朝致賀。韓信相信了蕭何,跟著蕭何到了長樂宮。結果可想而知,韓信進宮見不到皇帝,只見到了一大批武士。呂後可沒有劉邦那麼仁慈,連問都不問,就將他殺了。隨後,呂後又下令滅了韓信的父、母、妻三族。
韓信被殺後,劉邦回到洛陽,聽了這個消息後,又喜又歎。至於韓信是否真的要謀反,劉邦沒有問。於是,「韓信謀反被殺」就成了歷史上的重大謎案之一。
死於謀殺?
韓信臨死前,並沒有親口承認謀反之事,根據《史記》的記載,韓信似乎的確與陳豨探討過謀反事宜。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麼,他在齊王任上時,具備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實力時不反,卻在無兵無卒的情況下造反,實在是玩火自焚。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韓信之「謀反」是被誣陷,而司馬遷則是用了曲筆,明肯暗否。韓信臨刑前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大禍臨頭之際,韓信才後悔未用蒯通反漢之計,這足以說明:韓信終其一生,始終未動謀反之念。
事實上,分析《史記》等史籍對韓信「謀反」事實的相關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出有許多矛盾之處,令人質疑。
其一,韓信在劉邦勝負未卜的時候,拒絕蒯通遊說他另起爐灶的勸誘,等到了劉邦功成名就之時卻心生異志,這對於一個深諳兵法的將帥來說太過於違背常理。
其二,韓信兩次被劉邦襲奪兵權,早已從中察覺到劉邦對他的猜忌與畏懼。但是,他在劉邦被項羽兵困固陵時不反,到楚地為王時不反,迎劉邦於陳地時不反,為何偏在無權無兵、蟄居長安之時謀反呢?一代名將怎麼可能如此沒有謀略?
其三,以韓信的智慧,他怎麼可能在受到監視的情況下,還與陳豨「辟左右與之步於庭」密商謀反之策?這不是欲蓋彌彰嗎?再說,韓信與陳豨商定謀反之時無第三者在場,外人如何知道談話內容?司馬遷的記錄何以那麼詳細?
其四,陳豨向來是劉邦的親信,與韓信關係一般,韓信怎麼會愚蠢到貿然向皇帝的親信吐露心曲,而且是謀反這種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再說,陳豨到巨鹿赴任後數年,與韓信一直不通音信,這樣的同謀也太奇怪了吧。
其五,凡謀反者,矛頭一般指向最高當權者,即皇帝。而韓信謀反的目標竟是呂後和太子,不合常理。況且劉邦當時統帥大軍在外,韓信即使得手,也名不正言不順,且並未消滅劉邦的有生力量,這樣的謀反毫無意義,韓信的見識怎會低下到如此地步?
其六,韓信向來熟諳兵法,怎麼可能將未經訓練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為造反的主要力量。且不說這些人是否能攻佔戒備森嚴、層層設防的皇宮,靠偽造劉邦的詔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會聽韓信的指揮,跟著他謀反嗎?這些問題韓信不可能沒想過。
其七,韓信「謀反」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發,舍人弟告發的最初動機,是因為韓信要殺他的哥哥,怎見得舍人之弟不是誣告?而且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的機密?韓信難道會如此粗心大意?考慮到呂後殺梁王彭越時,就是令鼓越的舍人誣告彭越「謀反」,那麼,韓信舍人之弟告發韓信「謀反」是否也是呂後所指使,實在值得懷疑。
其八,如果韓信確有謀反意圖,當蕭何騙韓信入宮時,韓信怎會不做任何防備,而是坦然涉險,輕易進宮?韓信死前,為什麼只感歎自己平定齊地之時未聽蒯通之言,而沒有悔恨自己謀劃不周?
其九,韓信「謀反」虛實尚未可知,呂後就誘而殺之。對於朝中第一功臣被殺,劉邦為何不責呂後,甚至不詳加調查。是否說明劉、呂設謀於前?
綜觀歷史,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大都很少得到善終,這是歷史規律。韓信雖然沒有造反的實證,卻有造反的實力,這不能不讓劉邦有所顧忌。況且,韓信當初要挾劉邦的事,總不能讓劉邦痛快。再說,漢朝初年,劉邦辛苦奔波,全是為了各地造反的諸侯王,他不能不對韓信心生懼意。所以,韓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如何死法而已。韓信如果真的要造反,那麼是告密者毀了他;如果他沒有想過造反,那麼,是劉邦利用告密者毀了他。當時,還有什麼能比「謀反」之罪更能達到殺雞儆猴,震懾其他異姓王的目的?
韓信被殺之後,其他幾個在楚漢戰爭中和韓信同樣起過重大作用的異姓王,都被以種種借口所殺,只有一個長沙王吳芮早死,幸得善終。又因他的勢力弱小,封國處在漢與南越的中間地帶,可起緩衝作用,因此其後人倖免於殺戮,封國得以保存。直到五代以後,因絕嗣而亡。
劉邦在剪除韓信、彭越等異姓王后,曾經與諸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見《資治通鑒》)可見,剪除異姓王是劉邦的既定國策,這才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