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點評過的十八位古代帝王:最看好的是劉邦!
1949年以後,毛澤東在各種場合對古代的帝王多有評論。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毛澤東先後對十八個帝王有明確的評論。下面我逐一將被點評的每一個帝王概況、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以及毛澤東對他們評價介紹給大家。
一、帝辛
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商謚帝辛,周武王稱他為「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
帝辛繼位以後,重視農耕,百姓生活安定,國力強盛。他持續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腹地的擴張,把商朝控制範圍擴大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取得的勝利,把商的國土擴大到東南沿海一帶。
但是,帝辛在位的後期,花費巨資修建鹿台,造酒池,寵妲己,懸肉為林,窮奢極欲。他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殺比干,囚箕子;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民民眾,失去人心。另外,年年征戰,國力消耗巨大,反而累及自身,《左傳》稱:「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前1046年,周武王在歷史性的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帝辛登上鹿台自焚殉國。《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記載"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商朝從此滅亡。
「 紂王」,是周人侮辱、蔑視性的稱呼。按《說文解字》援引謚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用現在的話來說,「紂」就是無惡不作的壞蛋。
歷史上的評價:
周武王姬發:「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逖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尚書·周書·牧誓第四》:「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司馬遷:「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
毛澤東的評價:
「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二、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他十三歲即位,三十九歲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大一統的中國、對於中國皇權政制的創建起到了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讚美他的人認為他是千古一帝,批判他的人者則稱他為專*制獨*裁的一代暴*君。
歷史上的評價:
戰國軍事家尉繚:「秦王為人,蜂准,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史記·秦始皇本紀》
司馬遷:「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唐太宗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中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毛澤東的評價:
毛澤東對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秦始皇,有較多的言論,歸納起來有下面幾條: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毛澤東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
4、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三、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朝的末年在吳縣起兵,在前207年的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封自己為「西楚霸王」。楚漢爭霸的時候於垓下之戰被劉邦打敗,最後被圍到烏江江邊,自刎而死。項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以猛勇聞名的軍事家,「霸王」一詞在歷史上是屬於項羽專用的。
歷史上的評價:
司馬遷:「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第七》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的評價:
1、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2、在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
四、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前247年-前195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漢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御駕親征一統天下;以「休養生息」為國策,實行「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經濟;下「求賢詔」為國家廣招管理人才;定禮儀以鞏固皇權;祭祀孔子並重用儒士,提倡以孝治理天下。劉邦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很多的貢獻。
歷史上的評價:
酈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司馬遷:「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班固:「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續資治通鑒長編》
毛澤東的評價:
1、「老粗出人物」、「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1964年毛澤東更進一步指出:「自古以來,能幹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自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2、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五、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前87年),是漢朝第7位皇帝,在位長達54年,時間之長僅次於後世的清康熙帝。漢武帝在實際掌握權力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的中國。他開拓了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簡言之,漢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顯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盛世也被後人視作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歷史上的評價:
班固:「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武帝紀》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全三國文·卷十七》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司馬光:「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資治通鑒》
毛澤東的評價:
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六、漢元帝劉奭
漢元帝劉奭[shi](前74年-前33年),漢朝的第11位皇帝,在位16年。元帝在位時期是西漢由轉向強盛衰落的起點,社會危機逐漸加深。元帝本人也過於放縱外戚、宦官,埋下了西漢的滅亡的根由。
歷史上的評價:
班固:"元帝多材藝,善史書。....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
毛澤東的評價:
歷史上不是提什麼『文景之治』嗎?實際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維持會,庸碌無能。從元帝開始,每況愈下。
漢元帝劉奭(影視劇)
七、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魏國的奠基者。東漢丞相,後封為魏王;去世後,漢謚武王。他的長子曹丕創立魏國稱帝后,追尊其為太祖武皇帝。
歷史上的評價:
諸葛亮:「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資治通鑒》
孫權:「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三國誌·吳書七》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太平御覽·卷九十三》
毛澤東的評價: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八、南朝宋明帝劉彧
宋明帝劉彧(439年-472年),南北朝時宋的第七位皇帝。劉彧弒殺了侄子劉子業而上位,他在位的六年半,劉宋因為慘烈的內*鬥,以及和北魏爭奪淮北地區,國力大幅衰落,百姓苦不堪言。所謂「天下騷然,民不堪命」。
歷史上的評價:
司馬光:「帝猜忍奢侈,宋道益衰」、「夫以孝武之驕淫、明帝之猜忍,得保首領以沒於牖下,幸矣,其何後之有?」《稽古錄?卷十四》
毛澤東的評價:
登基「可謂奇矣」。
九、南朝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南朝梁的建立者。蕭衍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八年,是南朝的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者。梁武帝初期國家興旺強盛,是一個有為的明君。後期癡迷於佛*教,多次捨身出家。企圖以佛治民,縱容邪惡,導致侯景之亂,毀掉了江南的經濟基礎。
歷史上的評價:
唐朱敬則:「梁高祖聰明文思,寬厚通博,生而神異,動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賢受命,竭懷輔正,盡力康衢。細隙未開,纖塵不動,而雄圖英算,孤識獨見。」《梁武帝論》
王夫之:「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讀通鑒論》
康熙帝:「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
毛澤東的評價:
1、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離,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致滅*亡,不亦宜乎。
2、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
十、南朝陳後主陳叔寶
陳後主陳叔寶(553年-604年),南北朝時陳朝末帝,在位7年。陳叔寶是一個荒淫無度的皇帝,據《南史·陳本紀》記載「奏伎縱酒,作詩不輟」,又大建宮室,濫施刑罰,寵愛后妃張麗華,朝政腐敗。陳為隋所滅16年後,叔寶病亡洛陽。
歷史上的評價:
楊堅:「此敗豈不由酒?將作詩功夫,何如思安時事?當賀若弼度京口,彼人密啟告急,叔寶為飲酒,遂不省之。高蠙至日,猶見啟在床下,未開封。此亦是可笑,蓋天亡也。」《南史陳書 卷十 陳本紀下第十》
毛澤東的評價:
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
十一、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24年。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了分裂數百年的中國。他開創的科舉選拔人才的選官制度,在中國使用了1300年。他確立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後世官制的基礎。他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使得隋朝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化輝煌燦爛的時期。
歷史上的評價:
《隋書》:「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隋書·帝紀第二·高祖下》
朱敬則:「天子登雲台而訪道,實垂拱而無為;公卿指日觀以推誠,願升中而每竭。可謂盡美矣,未盡善也。然天性既猜,素無學術,意不及遠,政惟目前。是以牝雞司晨,讒人罔極。」《隋高祖論》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奔馳。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實錄》
毛澤東的評價:其做法「蘊藏大亂」
十二、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李世民是傑出的軍事家,在建立唐朝的的過程中立下了戰功。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而登基。李世民為帝之後,善於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以武開疆拓土。開始了輝煌的貞觀之治。他以文治昭昭、武功赫赫而永載史冊,成為一代聖君。
歷史上的評價: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舊唐書太宗本紀下》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其可稱者三君,玄宗、憲宗皆不克其終;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新唐書太宗本紀》
杜甫詩《北征》:「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實錄》
毛澤東的評價:
評價其軍事才能:「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十三、後梁太祖朱溫
朱溫(852年-912年),廢唐哀帝李柷自立,國號「大梁」,史稱後梁。朱溫在位期間,重視農耕,但是連年征戰,民生多艱。晚年荒淫無恥,亂倫無度,強姦兒媳,被他的三兒子朱友圭殺*死。
歷史上的評價:
歐陽修:「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後唐以來,皆以為偽也。」「夫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後世信之」。《新五代史》
毛澤東的評價:
朱溫處四戰之地,與曹操略同,而狡猾過之。
十四、後唐莊宗李存勖
後唐莊宗李存勖(音xu,885-926),五代時期後唐王朝的建立者,晉王李克用長子,小名「亞子」。李存勖稱帝之前,和後梁血戰十多年,歷經大小百餘戰,勇猛異常,五代時期的皇帝以他的武功最厲害。但打了天下,卻不知道應該如何治理天下,寵幸伶人,重用宦官,朝政荒唐。三年後因兵變被*殺,失敗之快,史上罕見。
歷史上的評價:
朱溫:「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
歐陽修:「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新五代史》
毛澤東的評價:
1、康延孝之謀、李存勖之斷、郭崇韜之助,此三人可謂識時務之俊傑。
2、生子當如李亞子。
十五、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末帝。李煜不精於政治,是一個治國的昏君。但其藝術才華非凡:書法、繪畫、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在位十五年,南唐亡於宋三年後去世。
歷史上的評價:
郭磨:「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南唐雜詠》詩
柏楊:「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詞學的造詣,空前絕後,用在填詞上的精力,遠超過用在治國上。」《濁世人間》
毛澤東的評價:
1、南唐李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
2、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
十六、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939年-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是太祖趙匡胤的胞弟。太宗治政有為,愛讀書,喜好詩賦,重視文化事業,改變了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但在軍事方面屢有敗績,不善武功。
歷史上的評價: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宋史卷五太宗二》
明郭青螺: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青螺先生崇論卷之八》
毛澤東的評價:
1、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2、不擇手段,急於登台。
3、趙匡義小人之言。
十七、 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蒙古人,大蒙古國(蒙古帝國)奠基者、政治家、軍事統帥,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元朝建立以後,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為太祖聖武皇帝。
歷史上的評價:
朱元璋:」曩者,天棄金、宋,歷數在殿下祖宗,故以韃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國與民為主,傳及百年,至於殿下(指元順帝)。「」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指元太祖)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明太祖實錄》
宋濂:「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雲。」 《元史太祖本紀》
孫中山:「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佔領,遠比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更強大了」。
毛澤東的評價:
「 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識字的老粗。」(毛澤東只是為了強調「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並非不識字,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在《玄風慶會錄》一書中提到成吉思汗是可以親自閱覽文件的。)
十八、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大明開國皇帝。在位31年。是中國歷史上幾個主要朝代的皇帝中第二個出身平民的皇帝,幼時貧窮。在位期間,重視農耕,興修水利;減免稅賦;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敗,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強化中央皇權。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持正面評價者,認為他大力打擊貪污,發展經濟成效顯著;而且太祖是一個少見的勤政皇帝。持負面評價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如大加殺*戮功臣、以特務錦衣衛控制政治、文字*獄及廷杖等。
歷史上的評價:
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實錄》
康熙帝:「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張廷玉:「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當其肇造之初,能沉幾觀變,次第經略,綽有成算。「《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
毛澤東的評價:
1、對治國能力的評價:「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辦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識字的老粗;劉邦,也不認識幾個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識字,是個放牛的。」(註:成吉思汗,劉邦,朱元璋三人身為帝王時,他們的文化水平已經達到能批閱奏折和簽署命令的程度。)
2、對軍事能力的評價:「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註:毛澤東對帝王的評價出自:《毛澤東對歷代帝王的評說:勸君少罵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