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亂七八糟”的出典:源自史上兩大內戰
成語「亂七八糟」意為雜亂無章、難理頭緒。其源自史上兩大著名內戰: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與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
西漢漢文帝時期,劉邦分封的同宗諸侯王的勢力迅速擴張。他們自置官吏、自徵賦稅,不服從中央的領導,成了各自為政的獨立王國。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佔了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只有十五個郡。並且這十五個郡當中還有列侯與公主的領地,真正屬於皇帝能管轄的土地,也就只有十個郡左右。漢景帝即位以後,採納晁錯的意見,著手削減了一些封國領土,將其收歸中央管理。吳王劉濞不服氣,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和淄川王等六個諸侯王,於公元前154年,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來叛亂。景帝錯殺了晁錯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太尉周亞夫領兵去平叛。周亞夫很善於用兵,他切斷叛軍糧道出奇制勝,徹底打敗了七國聯軍,最終平定了持續三個多月的「七國之亂」。這就是「亂七」的來歷。
「八糟」則指另外一次更惡性的歷史事件。西晉初年,晉武帝司馬炎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癡,他即位後,皇后賈南風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於元康元年(291)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後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後遂執政,於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為爭奪統治權,展開極其凶殘的內戰,前後歷時達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初始,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後。301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趙王篡位後,鎮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倫,鎮鄴的成都王司馬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齊王司馬冏入京輔政。次年底,河間王司馬顒又從關中起兵討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冏,政權落入司馬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合兵討長沙王司馬乂。司馬顒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敗。303年正月,洛陽城裡的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司馬乂,將其交給河間王顒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司馬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一戰,被成都王司馬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接著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顒。306年,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東海王司馬越手中,他又毒死了惠帝,擁立司馬熾做皇帝,史稱晉懷帝,改年號為永嘉,八王之亂到此終於結束。
參與「八王之亂」的實際上並不只有八個親王,劉繼興考證,捲進這場內戰,殺人或被人殺的,至少有六十個親王之多,只因為《晉書》把其中八位親王容納在一卷之中(《列傳》第二十九),傳統史學家遂以「八王之亂」命名了這一歷時16年的大動亂事件。「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時間長、規模大,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為深重,同時也嚴重地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力量,所以稱之為「八糟」。
後來人們便把「七國之亂」(亂七)與「八王之亂」(八糟)這兩個曠日持久的惡性分裂事件聯繫起來,稱為「亂七八糟」。這個成語也就逐漸流行開了。
成語「亂七八糟」意為雜亂無章、難理頭緒。其源自史上兩大著名內戰: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與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
西漢漢文帝時期,劉邦分封的同宗諸侯王的勢力迅速擴張。他們自置官吏、自徵賦稅,不服從中央的領導,成了各自為政的獨立王國。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佔了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只有十五個郡。並且這十五個郡當中還有列侯與公主的領地,真正屬於皇帝能管轄的土地,也就只有十個郡左右。漢景帝即位以後,採納晁錯的意見,著手削減了一些封國領土,將其收歸中央管理。吳王劉濞不服氣,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和淄川王等六個諸侯王,於公元前154年,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來叛亂。景帝錯殺了晁錯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太尉周亞夫領兵去平叛。周亞夫很善於用兵,他切斷叛軍糧道出奇制勝,徹底打敗了七國聯軍,最終平定了持續三個多月的「七國之亂」。這就是「亂七」的來歷。
「八糟」則指另外一次更惡性的歷史事件。西晉初年,晉武帝司馬炎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將軍、楊皇后的父親楊駿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癡,他即位後,皇后賈南風為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於元康元年(291)與楚王司馬瑋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後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將司馬瑋處死。賈後遂執政,於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為爭奪統治權,展開極其凶殘的內戰,前後歷時達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初始,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後。301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趙王篡位後,鎮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倫,鎮鄴的成都王司馬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將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殺死趙王。齊王司馬冏入京輔政。次年底,河間王司馬顒又從關中起兵討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冏,政權落入司馬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合兵討長沙王司馬乂。司馬顒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為長沙王司馬乂所敗。303年正月,洛陽城裡的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司馬乂,將其交給河間王顒的部將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司馬穎入洛陽為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鄴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鄴城。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鄴城。蕩陰一戰,被成都王司馬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鄴,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顒派張方率軍佔領洛陽,接著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鄴城,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顒。306年,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相繼為其所殺,大權落入東海王司馬越手中,他又毒死了惠帝,擁立司馬熾做皇帝,史稱晉懷帝,改年號為永嘉,八王之亂到此終於結束。
參與「八王之亂」的實際上並不只有八個親王,劉繼興考證,捲進這場內戰,殺人或被人殺的,至少有六十個親王之多,只因為《晉書》把其中八位親王容納在一卷之中(《列傳》第二十九),傳統史學家遂以「八王之亂」命名了這一歷時16年的大動亂事件。「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時間長、規模大,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為深重,同時也嚴重地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力量,所以稱之為「八糟」。
後來人們便把「七國之亂」(亂七)與「八王之亂」(八糟)這兩個曠日持久的惡性分裂事件聯繫起來,稱為「亂七八糟」。這個成語也就逐漸流行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