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評電視劇版琅琊榜的優缺
---------
投稿網友:施玉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一直覺得大陸電視劇雖不乏好的演員、好的劇本,但常常有冗長的毛病,好的故事也拖出些毛病來。《瑯琊榜》雖然也拍了54集,但整體而言節奏明快,善用多線敘事,每一集都能推進劇情,很能捉住觀眾的胃口。
這部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劇集,由胡歌、王凱、劉濤等實力演員主演,講述十二年前因小人陷害慘被滅門的赤焰軍少帥林殊,隱忍於市,以江湖大派江左盟盟主梅長蘇的身份重返金陵,誓要一洗冤屈。小說本來對梅長蘇的塑造便是用心:他年紀輕輕,但地位、權謀皆具,又是瑯琊才子榜首;本該意氣風發的他卻寒疾纏身,無半點武功。這樣的落差加上身世的秘密,很容易引起觀眾對結局的好奇。故事雖然以朝局對奕為中心,帶出的卻是忠義、友情的正面訊息。演員的表演強差人意,角色情緒都很好地表現出來,也能彌補劇情的不足。場景、道具也是處處可見用心。這些元素加起來自然令瑯琊榜成為一時風頭無兩的熱門話題。
看罷電視劇確實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劇中人物的感情太深刻,以致於作觀眾的自己也久久無法釋懷,所以又找出了小說來看。因為小說劇情和劇本相當接近,所以跳著看,一天就看完了。兩相比較,覺得電視劇版本的幾處修改真是太好了。
第一是刪減了聶鐸,讓郡主情歸林殊。原文中的郡主雖與林殊訂有婚約,但也只是當年人在金陵時的青春往事,昔日的動情在時光中成為了過去,郡主在軍中得到林殊派來的赤焰舊部聶鐸相助,兩人互生情愫。雖然這樣寫也說得過去,但郡主和聶鐸的角色都描述不深,不夠立體。聶鐸「橫刀奪愛」的內疚尚且寫了一段,郡主的移情別戀卻是毫無交代。若說郡主本對林殊無情,那赤焰一案令其父在朝中受壓更戰死沙場,自該有恨;若說郡主有情,始終不信林殊參與了謀反,那移情別戀應該是會覺得虧欠,相處上也應該是尷尬的。可書中郡主知道了梅長蘇是林殊,卻順口說出再不會離開林殊的話來;之後梅長蘇讓她回雲南和聶鐸相聚,她卻又服服帖帖地去了。要說的話,書中的郡主和聶鐸對故事無甚影響,他們的存在只是再次顯出梅長蘇的自製和林殊的無私犧性,讓他更像一個聖人而己。電視劇讓郡主始終如一,對林殊她只有相隨,從不質疑:他練劍,她也練劍、他取笑景琰,她也取笑、他在、她就在、他不在了,她還是他的遺屬。正因為郡主如此在意,改頭換面的梅長蘇才會禁不住動容、禁不住暴露自己。這些「一時衝動」,讓城府極深的梅長蘇就是一片丹心的林殊的設定更具說服力。景琰於梅長蘇是主君,於林殊是知己。即使不見面了,兄弟還是兄弟,他知道景琰可以明白,他可以不留遺憾。郡主卻不同,情人所願只有白頭到老,這是林殊無法給的,所以他痛惜,不願意用梅長蘇來暪她,寧可用林殊來勸她。那些點到即止的動情和最終天人永隔的遺憾豐富了梅長蘇在真假身份之間的掙扎。
第二是對多餘支線的整理。聶鐸是其中之一,另外便是刪去了衛琤之妻、戰狼佛牙、謝氏幼弟等。這幾個角色在書中都是交代不多,對劇情也沒有必要性,刪去了他們,讓該發揮的角色可以發揮,也避免了模糊故事焦點。
累了,所以簡單寫寫劇本的不足。
一是壞人不壞,太子譽王相爭十年,面對梅長蘇的挑撥幾無招架之力,這不是叫梅長蘇12年的忍辱負重成了笑話?明明安排了江左盟為背景,卻幾無用武之地。故事一開始就說是12年前的冤案,卻沒有解釋這12年的準備是為了什麼。謝候的敗倒和夏江的覆滅是比較需要計策的,但靠瑯琊閣的情報便以足夠,何必弄出一個江左盟來?梅長蘇的壞也是不徹底的,他的謀略大多是以情報挑起事端,別人不錯他就無計可施,有人受累還要自責。這麼君子的算計,一點假情報不用,只是把壞人的罪揭了出來,完全沒有暗裏攪弄風雲的陰詭之貌。觀眾不解梅長蘇一直暪著景琰的原因也是因為梅長蘇的自卑並不合理。(其實林殊是行軍之人,17歲已破了敵國20萬皇軍,造成的死傷難道不多,又怎會婦人之仁,見不得人受牽連。)
二是景琰遲遲沒有識穿梅長蘇。無論是書還是電視劇,景琰都是後期才終於發現了梅長蘇的真實身份。明明三番四次出現破綻,在皇宮權詐下長成的皇子卻沒有想過這蘇先生是昔日舊人,也沒有向蒙大統領或是郡主試探一下,實在不自然。我覺得寧可寫他懷疑了,暗中追查更有說服力。但我想可能作者是太愛梅長蘇這角色,以致於重此失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