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法意聯合考古 揭秘成都文明起源 | 陽光歷史

 

A-A+

中英美法意聯合考古 揭秘成都文明起源

2016年05月22日 考古發現-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20 次

  本報記者陳四四 為什麼成都平原會出現三星堆文明?為什麼在三星堆末期會出現金沙遺址?成都平原上文明的走向線路是怎麼樣的?如今,這一系列問題或許將有新解答。16日,成都博物院副院長江章華告訴記者,中美聯合在郫縣古城進行的成都平原古代聚落考古調查於日前結束,這次調查,試圖通過科學手段詮釋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與走向。


中外專家探究厚重文明



江章華介紹,成都平原古代聚落考古調查,有來自中國、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該項目於2005年底啟動,每次調查持續時間為2個月左右,去年在彭州新繁,此次在郫縣古城。



據介紹,早在1999年,參加此次古代聚落調查的部分中外專家就曾對四川盆地的鹽業聯合進行考古研究。在那次長達3年的考古研究中,外國專家被四川悠久的歷史深深吸引。而成都平原也曾出土過8座史前遺址,古遺址聚落密佈,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等輝煌的文明令人歎為觀止,激起了中外專家探究的興趣。



「解剖」神秘的古蜀王國



一直以來,成都平原上神秘的古蜀王國撲朔迷離。在《蜀王本紀》、《華陽國志》等古文獻記載中,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等稱呼,究竟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應該是人名還是部落的族稱,他們所代表的朝代究竟延續了多久?所有疑惑和未知的答案,給現代人們留下一個個待解之謎。



隨著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寶墩古城、郫縣古城等一系列遺址和史前古城的陸續發現,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但隨之而來又出現新的疑問,這些古蜀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以三星堆為例,出土器物中看不到中原文化多少痕跡,那些製作精良的青銅器反而表現出與古埃及文明默契的對應,青銅大立人類似古埃及的卜塔神,青銅牛頭類似古埃及阿匹斯神牛的造型。



考古學家通過對出土器物的分析認為,三星堆文化並非在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在歷史的時空中出現了斷裂,而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橋文化轉變,卻又融入了鄂西地區的香爐石文化。



專家們認為,古代聚落的大小、相互之間的關係、內部結構、與環境變化的關係、與資源分佈的關係等等因素,影響著古代人類的變遷。找出其中的信息,就可以找到社會複雜化進程的規律。



動用現代儀器科學考古



郫縣古城是目前成都平原上已發現的8座古城中最完整的古城,此次調查以該古城為中心,往外延伸10公里。除考古學專家外,沉積學專家、地理學專家、古植物學專家、地質地貌學專家、計算機專家等等一起上陣,或對古植物進行浮選,或採集陶器碎片,或提取土樣分析。還特地從美國運來一台地磁儀。過去學者根據土層顏色、性狀不同來判斷年代,而採用地磁儀、根據不同年代的地層會產生不同地磁反應的原理,可以更為精準對年代進行判斷。GPS地理定位系統則對古代聚落進行準確定位,再用GIS地理信息系統處理,加上專業軟體進行分析。



江章華告訴記者,此次調查初步得出該地區的變遷規律:在寶墩時期,人類聚落分佈是郫縣以東、以南方向密集,以西、以北方向稀少,聚落的規模都比較小。到商周時期,聚落密集程度和規模明顯增大,能看出這時人口已開始激增,社會結構明顯不一樣。到秦漢時期,人口已非常密集,達到繁榮高峰期。



而在寶墩時期,聚落主要集中在寶墩文化三期,商周時期主要集中在十二橋文化階段,但三星堆文化分佈又不是很多。出現這樣的情形,江章華解釋,也許是環境變化,也許是政治中心轉移,也許是生產方式、資源的變化,比如瑪雅文化就是因為生產方式改變而廢棄都城。但要得出新的認識,需要在成都平原做更全面和詳細的調查。



據瞭解,從2007年持續到2010年,聚落考古範圍將擴展到溫江、新津、崇州等地,希望能對成都平原文明起源與走向做出詳盡的解釋。來源:四川日報編輯:陳天樂 字體:大 中 小 進入論壇(來源:四川日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