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建大報恩寺塔七大謎團:朱棣報誰之恩?
朱棣與大報恩寺塔的事情被重提,是因為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而大報恩寺塔和上篇所聊的朱棣生母之謎一樣,也很有故事。
歷史上,大報恩寺曾經過多次重修復建。如康熙三年五月,即重建過寺的正殿,塔也多次修葺。近二十年來,南京一直計畫恢復這個標誌性建築,重建大報恩寺塔。據方案主持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潘谷西先生介紹,不是在原址,而是在原址的西側建塔。
實際上早在1928年,民國專家即為重建大報恩寺塔作了準備,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當年到琉璃窯址進行調查。1935年又有專家提出了重建構想。但因為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此事擱置了,成了遺憾。如果不是那場戰爭,大報恩塔說不定已矗立在中華門外了——因為那時南京是中華民國首都,可以如朱棣一樣,借「國力」重建。
從朱棣決定興建塔,到現在重建,大報恩寺塔身上留下了太多的謎團。
謎團之一:朱棣建塔到底是想報誰之恩?
史書上講得很清楚,朱棣為報母親的養育之恩而建。
但具體誰是他的母親,這裡就很有學問了。近來出版的學術著作似乎為此事定了論,「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槓妃而建」。如中國古建築權威潘谷西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元明卷》(第四卷)就持有這種觀點,不久前筆者去拜訪潘先生時,他還是這樣說。
但《明史·成祖本紀》(卷5)明確稱:「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這「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原配、著名的大腳皇后馬秀英,而不是來自朝鮮的槓妃。
這樣的記載是負責任的,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四月十七(1360年5月2日),地點在應天(今南京),其時朱元璋不要說皇帝(1368年才稱帝)了,連「王」都不是(1363年擊敗陳友諒後,次年才稱「吳王」),所以,大報恩寺及塔是朱棣為紀念其生母槓妃而建,有捕風捉影之嫌。
「為紀念其生母槓妃而建」一說,根源於野史。上篇中提到,傳說槓妃是冤死的,作為親生兒子朱棣本人又不能公開張揚,於是借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之名,建寺、塔紀念她。而這種說法的直接證據都是《南京太常寺志》上的文字,其中所載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槓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於陵殿,掌於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但是民間當時另有一說法,朱棣篡位,借「靖難之變」把侄兒朱允炆趕下皇位的一事,朝野上下都有牴觸反感情緒,誹謗聲音四起。其中有一種聲音就是罵朱棣不是馬皇后生養的,血統有問題,是雜種,不然不會對親侄下此狠招。
在這種社會輿論壓力下,朱棣一方面進行言論鎮壓,另一方面做出姿態。為了表明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在遷都北京之際,於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大興土木,建大報恩寺、塔,以感謝馬皇后的養育之恩,洗去身上的歷史是非。
這種說法為正統學者認可。《金陵大報恩寺塔志》是1937年民國時期的出版物(南京出版社新近再版),作者是學者張惠衣,書中搜集了各種版本的說法,其中有這樣的文字:「永樂十年,北遷,因欲報高皇帝深恩,於六月十五日午時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19年。敕工部侍郎黃立恭依大內圖式,造九級五色琉璃寶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揚先皇太后之德。」
但歷史就是這麼回事情,各種說法一多,特別是大家都說槓妃是朱棣生母,事情就複雜了,這個報恩寺塔為誰而建,真相便難辨了。
實際上,在朱元璋當皇帝時,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修葺,但因為國力問題,一直未能動工。這樣,一直拖到朱棣遷都北京時,方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棣借建塔「揚先皇太后之德」是有道理的。
謎團之二:為何選址於浪漫的長干裡?
大報恩寺塔的具體地點在南京城南的東長干裡,現今的雨花路東側,這個地方是中國的古典浪漫所在。唐代大詩人李白詩歌《長干行》裡有名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裡,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故事就發生於此。
民間有傳說,早年這裡有「異氣」。
在朱棣建塔前,這裡曾有阿育王佛塔。崇佛的梁武帝蕭衍,於大同八年(公元543年)對塔作了改造,復建長干寺,易名長干塔。宋天禧年間,又改為天禧寺,後建聖感塔。元至元年間,再改為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塔毀。梁武帝為什麼要復建長干寺?其在《幸阿育王赦詔》中稱,時出現了異常天象,「月犯五車,老人星見」。
在塔建好後,頓現祥光。有詩「長干塔」稱:「十丈祥光起相輪,鐵浮屠鎮法王墳;只愁西域神僧至,夜捧長干剎入雲。」
阿育王即鐵輪王,傳說曾於一日一夜間,役鬼神造了八萬四千塔,此塔即是其中之一。此塔在梁武帝改造前,曾經多次重建。但自塔成後,這裡就出現異氣,成為佛門寶地。
順便交代一下,2008年8月,因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長干塔」的地宮被當作大報恩寺地宮而意外被發現,出土了一隻高達1.3米的大鐵函。鐵函內發現了一座金光閃閃的鎏金七寶阿育王塔的塔剎部分。
朱棣把報恩寺塔選擇在此,是否是這種考慮呢?這裡也有一個傳說,朱棣「靖難起兵」前曾向馬皇后發誓,如果當上皇帝後,便建一寺塔報答。在兵渡長江時,江中忽然湧出一座寶塔,朱棣一驚,忽然想起了起事前的誓言。在當了皇帝後第二天,出現了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有人報信給朱棣,朱棣聽說後讓人不要救火,結果大火把寺燒得一乾二淨。火滅後,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的灰燼雜物全部鏟淨,扔到長江裡,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此即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
從朱棣親自擬就的《御制大報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裡還是考慮到這裡「佛緣」的。「輝煥一新,重造浮圖,高壯堅麗,度越前代,更名為『大報恩寺』,所以祇靈迎貺,上資福於皇考皇妣……」
此後,大報恩寺塔也是異象不斷。
如明孝宗朱祐樘去世後,17歲的朱厚照當了皇帝。朱厚照當皇帝頭一年(公元1506年),多年平安無事的大報恩寺塔出問題了,讓雷擊壞了。時朝臣建議立即予以大修,但此建議遭到反對,有人認為這是不祥徵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明史·曾鑒傳》(卷185)記載了此事:「正德元年,雷震南京報恩寺塔,守備中官傅容請修之。鑒言天心示儆,不宜重興土木以勞民力,乃止。」
謎團之三:囚犯參加修建報恩寺了嗎?
報恩寺、塔的建設週期很長,工程量驚人,前後花了19年時間(一說16年)。
朱棣在生前並沒有看到此塔的建成,未報成恩,至他北征途中意外病死時,仍沒有建好,一直到他孫子朱瞻基當皇帝的宣德六年(一說宣德三年)才完工。這麼大的工程,需要的人力非同一般,據說共有十萬人參與了建設。那麼人都是從哪來的?
一般說法是「徵集軍匠伕役」,即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士卒,二是民工。從《明史》所透露的情況看,在現場的士卒確實有不少,但不一定是勞力,而是維持勞動秩序和安全保衛事務的。這麼多士卒在施工現場就有疑問了,難道怕工人跑了?
民間傳說,還真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報恩寺、塔為犯人所建。工程中的所謂民工,特別是做苦力活的,都是囚犯。這在史書中可以找到證據,《明史·鄭辰傳》(卷157)中有這樣的文字記載:「南京敕建報恩寺,役囚萬人。蜚語言役夫謗訕,恐有變,命辰往驗。」
從上述文字中還可知道,建報恩寺時的工作條件異常艱苦,囚犯怨聲起,傳言發生民變,朱棣這才派鄭辰前去查看。為了讓囚犯賣力,朱棣下詔,「原犯死罪者,蓋寺滿日,俱宥其死」。
但這麼大的皇家工程,不可能全憑犯人之力。明初工匠主要來源於元代的匠戶,工匠是技術人員,下面具體做體力活的還有役夫。每一匠人配有五名役夫。匠人實行輪班制,三年一輪,也就是說,被征來的匠人三年之後才能回家;燒琉璃的匠人則為一年一班,一次至少要連續服役三個月。另外還有坐住制。
為了鼓勵軍人、匠人的「勞動熱情」,朱棣下詔,「軍夫人匠做工一年以上,始終不曾離役者,每名賞鈔十錠,賞布兩匹;夫匠免戶下雜差役,旗軍免余丁差撥各二年。」
謎團之四:建塔匠人後來「絕種」了?
大報恩寺塔在中國古建築史上有自己獨特的地位,素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的美譽。
大報恩寺塔其美在塔形,平面八角,高九層;塔的覆瓦和拱門都用五色琉璃構件,塔共用2000兩黃金做成。飛馬、飛羊、獅子、白象等圖案,生動美觀。全塔共懸掛風鈴152個,塔內置油燈146盞,日夜通明,名為「長明燈」,每晝夜耗油達64斤。
大報恩寺塔貴在建築所用琉璃構件。琉璃,其實就是陶瓷技術中的一種。但建塔琉璃的燒造有獨特的方法。琉璃在中國古代文獻上有多種名稱,如「璆琳」、「琉璃」、「陸離」、「青金石」、「青玉」、「頗黎」、「玻璃」等,早期的琉璃泛指自然寶石或人造寶石、玻璃、陶胎鉛釉製品等三種物質,元明以來,琉璃特指陶胎鉛釉製品。
琉璃以陶土為胎,經1200℃上下的高溫燒製後,表面塗刷鉛釉,再經800℃左右的低溫燒製方成,屬低溫色釉。其以氧化鉛或硝為助熔劑,以鐵、銅、鈷、錳的氧化物為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製成。但具體怎麼做,都使用了什麼配方?據說失傳了。
大報恩寺塔的琉璃匠人都來自外地,以山西為多。燒造工藝失傳可能與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方式有關。有關琉璃的燒製技術,尤其是釉色配方秘不外傳。過去琉璃製作都是匠人世代相傳或師徒相承,素有「父傳子、子傳孫,琉璃不傳外姓人」和「傳子不傳女」的習俗,年代久遠,技術難免失傳。
還有一種往往被人忽視的原因,琉璃燒造工藝配方中含有可提高彩釉融流性和光亮度的元素鉛,有很強的毒性。那些世代從事琉璃燒造的家族成員中,多因鉛中毒而短壽,甚至不能生育子女,直接「絕種」,這在客觀上導致了琉璃工藝的失傳。在「琉璃之鄉」的山西,當年名聲遠揚的琉璃產地的後代們現在差不多都默默無聞,或癡或傻,應該與此有直接關係。
但也有專家認為,古代琉璃工藝秘方其實並沒有失傳,其技術也並不是制陶業內的最難。曾對琉璃燒造工藝做過專門調查研究的南京工業大學建築院院長汪永平教授就是這個觀點。
在宋《營造法式》、明《天工開物》及一些文人筆記中均有記載:從制坯到成品,要經過二十道上下的工序,但裡面的「火候」很有講究,如第一次燒時,有經驗的匠人會把土坯燒得「生」些,以利色釉進入坯體。
製作琉璃的陶土在北方稱之為「坩子土」、「牙根石」,南方則稱為「白土」。它的產地分佈很廣,明代以安徽當塗白土山產的白土質地最好,呈灰白色,燒成後呈白色。大報恩寺塔的琉璃構件即由此處的白土燒造。
但不論工藝是否失傳,嘴上講都沒有用。南京曾有專家依記載秘密地進行工藝試驗,但做出的東西卻是兩碼事情。目前中國琉璃燒造最好的地方是北京門頭溝一帶,故宮修復時所用的材料即出自於此,但已與明時的工藝是兩個概念了,雖然各廠家都聲稱自己的琉璃是正宗工藝。故宮修繕時所用琉璃是否可靠、正宗,還得靠時間去驗證。
謎團之五:兩套備件何時會出土?
上面說了,大報恩寺塔最精貴之處在琉璃,這也是過去人將之稱為「寶塔」的原因。
從工藝失傳情況來看,這也是它的最難之處。民間傳說,當年即意識到這種情況,再燒是燒不出原樣的,所以朱棣令工匠燒造時作了備份,以備將來損壞時替補。
當年出於建設應天都城的需要,朱元璋曾召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到南京。朱棣在興建大報恩寺、塔時,也召集了大量匠人,特別是琉璃匠人。在寶塔山外的今窯崗村一帶,設官窯,燒造建塔所需的大量琉璃構件。傳說,當年共有七十二座窯場。在大報恩塔造好,這些窯場就廢掉了。
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記載:「聞燒成時,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編號識之,今塔上損磚一塊,以字號報工部,發一磚補之,如生成焉。」專家據此推測,這兩套琉璃備件可能仍埋在離大報恩寺塔不遠的聚寶山明代琉璃窯址附近的地下。
據楊新華主編的《金陵佛寺大觀》一書介紹,1958年大陸「大煉鋼鐵」時期,民工在聚寶山窯址挖出了大量琉璃構件,上面均有層數和左右上下位置的墨筆字樣,專家斷定為大報恩寺塔上的拱門構件。南京博物院還做了一個拱門的復原模型,至今存於展廳。1959年,在附近還發現了用於存放琉璃構件的庫房,可惜遭毀。
當時大煉鋼鐵已近尾聲,在一個叫「眼香廟」的地方之東南方大約四五十米處,距地面兩米多深的地下,當地村民挖到堆放琉璃構件的庫房。庫房由大塊的城磚砌成,打開發現裡面有整齊的琉璃構件,有的重達二三百斤,兩塊便可裝一小板車。挖了四米深、兩米寬的豁口,仍不見窮盡。村民將這些構件,做成煉鋼爐用的「耐火磚」。後來停止煉鋼了,這些琉璃構件就用不上,挖出的部件也被全部打碎。另外,還發現了半成品倉庫。
1987年,南京官方成立了由現南京文物局副局長楊新華任組長的「明初琉璃窯遺址普查小組」,著手對「備件倉庫」進行調查探勘。鑽探結果表明,在窯址附近的一米多深地下,又發現埋藏有琉璃構件,進一步證實了史記的準確。但因為上面有民用樓房,至今無法全面發掘。
前幾年,南京在建設城南立交橋時,古窯址一帶也發現了大量的琉璃構件,筆者接到信息後,曾趕去採訪調查,並且拿回了一些碎片。後因報社搬家,這些東西就被人扔了。筆者當時看到,當時出土的構件上確有墨汁標記,指明此構件位於什麼位置。後這些構件,讓南京有關方面運到夫子廟的江南貢院裡臨時保存。
這些跡象都顯示,報恩寺塔的兩套備件在事實上應該存在的,但需要最後的考古發現來證實,什麼時候能出土,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之六:太平軍為何要炸塔?
大報恩寺塔矗立在南京城南長達400多年,直到1856年才毀掉。大報恩寺塔的消失,「責任人」是太平軍——「咸豐六年,遭洪楊焚燬,並磚庫亦被炸去。」
「鹹年六年」,就是公元1856年。當年秋天,太平軍發生了嚴重的內訌,洪秀全、楊秀清之間矛盾爆發。時督師江西的北王韋昌輝,接到天王密詔(一說無密詔)後,率兵3000連夜回天京誅殺楊秀清及其家眷。韋昌輝圖謀不軌,有意擴大事態,株連殺戮楊部屬二萬餘人,史稱「天京事變」。
翼王石達開聞訊冒險趕回天京,指責韋昌輝的濫殺行徑。韋昌輝殺心又起,決定謀害石達開。石達開見情況不對,連夜逃往安徽的安慶,調集部隊討伐韋昌輝,要求洪秀全殺韋昌輝「以謝天下」。同年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詔討韋,處死了韋昌輝,削其封號,貶為「死孽」。
大報恩寺塔就是在石、韋對峙中毀掉的。當時,韋昌輝在城內,害怕石達開利用寺塔之高,向城門開炮,遂下令將塔炸毀。這座「第一塔」,就這樣從世人的視野中消失掉了。
大報恩寺的消失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的多災多難。在此之前,已被英國人洗劫了一次。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強迫清政府在南京靜海寺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在這期間,聽說「大磁塔」(大報恩寺塔)內有很多寶貝,英軍遂先後多次前去搶劫,金佛、金飾等可以拿到的裝飾器物、塔內擺設,都讓他們作為「紀念品」搜刮去了。又聽說物件表面鍍金,有的英軍拿出隨身攜帶的刀子,一塊一塊割「金皮」。後來遭中方強烈聲討,英軍為此賠點款了事。
塔被韋昌輝炸毀後,塔頂的兩隻巨型「鐵盤」也墜落到地面上。這可不是一般的鐵盤,實質是「金盤」,外面裹了寸把厚的金皮(另一說是銅質)讓太平軍取走了。後來遺存一隻在原址,被人移至塔基東南面「金陵製造局」(李鴻章在南京所建兵工廠)門口。盤頂朝天放在一個磚石平台上。在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還放在門口。
已去世的南京博物院老文物工作者張正祥先生曾考察過,2004年筆者去張先生家採訪時,他曾提到過此事。抗戰勝利後,頂盤就不見了,據說被日軍砸壞,熔化後造槍炮了。曾有當地居民證實,1943年時還看到過,此後就不見了。
從日軍侵華史上發現,頂盤失蹤那一年,由於戰略資源匱乏,日軍開始在南京到處徵集「廢銅爛鐵」。
謎團之七:建塔手段與造金字塔相同?
大報恩寺塔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是當年南京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亞洲的標誌,與古羅馬大鬥獸場、古亞歷山大地下陵墓、義大利比薩斜塔,被西方傳教士稱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
明代皇家琉璃燒造由琉璃廠負責,琉璃廠隸屬於工部營繕清吏司。大報恩寺當年是一項皇家工程,建築用料極其考究,所有的琉璃構件都是專窯燒造,欽派大太監監工,鄭和七下西洋回國後,即被朱棣安排負責過此塔的建造。工藝控制十分嚴格,稍有疵點即扔掉棄用,不少匠人役夫還因此被殺頭。據說,大報恩寺塔在19年的建造過程中,花去的銀子有248.5萬多兩。當年錢緊張時,鄭和下西洋剩下的一百多萬塊錢都讓「挪用」了。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開支?除了大量琉璃構件所需成本外,還與建造方法有關。據說,大報恩寺的建造與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築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腳手架一層一層搭建,而是「造一層,四周壅土一層,隨建隨壅,至九層,則亦壅九層,始終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復將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現。」這樣在「平地上」作業,可以保證工程的質量。
大報恩寺塔有78米高,這樣的高度,四周的封土堆自然不會少,土方的工程就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