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秘福建土樓:築樓土中摻紅糖蛋清糯米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解秘福建土樓:築樓土中摻紅糖蛋清糯米

2015年07月26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308 次

解秘福建土樓:築樓土中摻紅糖蛋清糯米(圖)





振成土樓居民為遊客表演舞龍(資料圖片)




7月7日,福建土樓申遺成功的消息從在加拿大召開的第32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傳到福建龍巖市,這座城市立即沸騰了,有關方面開始忙乎準備一系列的歡慶活動。「福建土樓是如何形成的?福建土樓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築?閩西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逢蕊說,幾百年前,生活在中原河南一帶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徙到福建西部的龍巖 一帶,形成了客家人,為了抵禦野獸的騷擾和防範當地土匪的侵襲,經過多次演變,最終發展成了這種城牆和民居結合起來的土樓。土樓是客家文化的驕傲,也是中原文化的驕傲。


「土樓王子」忙碌的一天



年近50歲的林日耕做起了免費導遊。



「現在來參觀的人多了,我這個免費導遊已有點力不從心,土樓申遺成功後,來參觀的人肯定會更多,特別是國外遊客會大量增加,我打算讓女兒去學英語,這樣更有利於讓外國人瞭解土樓,讓世界瞭解土樓。」7月8日,林日耕說。



林日耕是振成樓樓主之一,他介紹,振成樓是1912年建造的,是他的祖上做煙刀生意時而置建的產業。林日耕的父親林鴻輝是民國時期議員,當過閩侯、惠安、寧化、永定等縣縣長。林日耕兄弟五個,大都學有所成,定居在國外。而他因為小時較為頑皮,不愛唸書,回鄉當了農民,以種植柿樹為生,每年產出的紅柿有數十萬斤,另外他在土樓內還開著一家小飯店。「但這些活兒我幹的並不多,大部分時間是為遊客做免費導遊。」



振成樓在當地土樓群中較為出名。永定縣洪坑鎮洪坑村的土樓群比較集中,有數十座,樣式多種多樣,振成樓在土樓中有著「土樓王子」的美稱。



振成樓位於洪坑土樓群的最前面,在遠遠的公路上就可看到,圓圓的,像個碉堡。振成樓的大門很大,上面釘著厚達半厘米的鐵板。



走進振成樓,才發現整座圓土樓呈八卦分佈,裡外各有一環建築,外邊的一環共四層,裡邊的一環有兩層,住著14戶人家。和其他土樓一樣,振成樓的中心是祠堂,像是一個現代化的多功能大廳,可供全樓人婚喪喜慶,聚會議事,接待賓客以及演戲看戲。



一個縣就有2萬多座大小土樓



「土樓是客家人的物質象徵。」談起客家人的歷史,研究客家文化幾十年的李逢蕊總有說不完的話。他說,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居住在中原地帶的漢人們為了躲避戰亂不斷南遷,他們在江淮流域稍作整頓,就又南下直奔贛南和閩西地區,南宋時期客家形成,客家傳統民居土樓也漸漸形成。



這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土樓由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包括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土樓只佔很小的比例。」最早提出土樓申遺的永定縣土樓專家、永定縣申遺辦副主任胡大新說,僅永定縣目前就有大小土樓2萬多座,分佈於山谷和河流之間,散佈在全縣1800個村落,幾乎每村都有,綿延足有百里。



「福建土樓分佈太廣了,整體申報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進行申遺時,我們只選擇了那些最高水平的,目前還有人居住的進行了申報。」



據瞭解,在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世遺委員會對福建土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山區民居建築的福建土樓,體現了聚族而居的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更體現了聚集力量、共禦外敵的現實需要。同時,土樓與山水交融、與天地參合,是人類民居的傑出典範。」



曾被美國情報機構誤認為中國「核基地」



到底是誰發明了土樓,哪一座土樓是客家人的第一座土樓,現在都已經無法考證,但土樓至少有1200年的歷史,是個不爭的事實。



永定縣的馥馨樓建造於公元76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永定,宋代和元代的土樓也有不少,明代的土樓可以用隨處可見來形容。但福建土樓被世界所認識,卻只有20年左右。上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員到福建考察,對永定縣的土樓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是世界建築的奇跡,可與金字塔相媲美,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然而這一奇跡的發現據傳是因為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錯誤引起的。



1985年的一天,美國總統裡根看到中央情報局送來一份秘密報告:根據每天7次通過中國上空的KN22衛星報告,在中國福建省西南部的6000平方公里範圍內有數千座不明性質建築物,呈巨型蘑菇狀,與核裝置極為相似。這裡很可能是一個大得無法想像的核基地。



裡根頓時一驚,派情報人員貝克以攝影家的身份潛入永定鄉村,進行實地拍照,才發現漫山遍野的「核基地」只不過是普通的客家土樓。返回美國後,貝克寫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他寫到:在中國福建省西南部300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發現有1130多座各種類型的土樓,這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圓、方、傘形等形狀,每座佔地1000平方米左右,一般為3至5層,十分堅固。從高角度俯視,往往被認為是有特殊用途的建築,產生誤解。


夯築技術源於中原,三合土中加入紅糖、蛋清和糯米


記者在福建永定縣採訪時發現,土樓並不只有圓、方和傘形,另外還有橢圓、八卦、半月、日字等形狀,而且在同一種形狀中,還有著不同的變化。振成樓樓主之一林日耕說,建造土樓的形狀並不是建造土樓的主人所決定的,而是受制於山形、山勢和自己家土地的形狀等。



雖然土樓的形狀多種多樣,但土樓「堅固」的共性卻異常的明顯。「土樓有著很深的中原地區居住文化的痕跡,在中原地區,甚至上個世紀,還能在鄉村看到一些農家的院牆是用土夯築成的,俗成土圍子。土樓的建築設計和夯築應該和中原地區的這一居住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閩西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李逢蕊說。



胡大新對土樓夯築技術源於中原的說法也非常的認同。他說,土樓用生土夯牆的方法不是永定獨有的,和客家來自中原一樣,客家土樓的造型藝術和夯土技術也來源於中原。在黃河中下遊的龍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遺址上,就有大量的圓形和方形的建築。夯土技術何時在中國出現,尚難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文化遺址中,就可以看到夯土實物。在鄭州就發現商城遺址就是夯土而成的。



到了宋朝,夯土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明朝時,夯土而成的民居在全國各地普遍出現,土樓只不過是其中把夯土技術推向登峰造極的一種民居。



客家人建土樓時,夯牆採用的是有著特殊配方的濕夯方式。特殊配方的濕夯方法首先要配「三合土」,所謂三合土就是紅壤土、瓦礫土、田岬泥在一起攪拌發酵成熟而成的。特殊配方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在三合土中,還要加入紅糖、蛋清和糯米,對於這一配製過程,客家人也有著嚴格的程序。



振成樓樓主林日耕說,他們的先民上千年前配製而成的黏合劑,其凝聚力遠勝於大量用於現代建築中的水泥,多少土樓歷經風雨、戰火和地震,至今仍固若金湯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但林日耕說,這種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代價很高,他們客家人有這樣一句話:一碗豬肉才能換來一碗這種配方的三合土。



在土樓的結構上,土樓也吸取了中原地區的建築風格,在土樓中就有極具中原特色和宮殿很像的五鳳樓,另外還有府邸式土樓也非常講究對稱,借鑒了中原地帶的府邸建築。



崇文重教,土樓飽含儒家精神



「客家人崇文重教、尊宗敬祖是出了名的,永定土樓人當然也不例外。」李逢蕊說,每個土樓的中心位置的功能大部分都是祠堂,用來節日祭奠祖宗之用。



在福建採訪期間,無論在永定縣的下洋鎮還是洪坑鎮,,所看到的土樓都有祠堂,祠堂正對著大門,祠堂裡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如果是較大的圓樓,天井中心位置往往是一座四方形的三間兩堂式祠堂,既做家廟又做家族開會之用。



永定的村莊內,一般一個自然村中只有一個姓,基本上都屬於一大家族。除了土樓中有祠堂外,每個村還有全村的祠堂。



林日耕說,對於土樓人的尊宗敬祖,還表現在為土樓起名字上。每一座土樓都有一個名字,土樓的主人給土樓起名字的認真勁兒絕不亞於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在起名字時,土樓的主人必須再仔細地研讀一遍自家的族譜,用祖訓或者祖宗的名字命名,用以勵志、紀念,同時表達一種吉祥如意的信念。土樓樓門的兩邊是一對楹聯,楹聯大都是樓名的藏頭聯,如振成樓的樓門聯是:「振綱立紀,成德達才。」



除了祠堂之外,在永定還有一多,那就是學校。據林日耕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永定的一些鄉村,可以說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都已經普及了,在當時幾乎每個自然村都有私塾和學堂,甚至一個村有幾個學堂,在永定,很少有孩子不上完初中的,重視教育已在土樓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僅振成樓,建國後就出了42名大學畢業生,其中教授有8位,另外還有中科院院士。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