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五言古詩西江夜行賞析 | 陽光歷史

 

A-A+

張九齡五言古詩西江夜行賞析

2018年08月05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32 次

  《西江夜行》是唐代著名的宰相、詩人張九齡的作品之一。格體為五言古詩,全詩五言五句,共五十字。該詩收錄於張九齡的個人作品集《曲江集》之內,此詩為盛唐時期的五言古詩的代表作之一。

  

西江夜行意境圖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該詩第一句講到作者在夜裡出行,夜色清新,沁人心脾,天高月明。在這一句中,作者已經描繪出了自己眼前的一副清新明亮的夜景,給全詩定了基本風格。第二句為排比句,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用天宇和故鄉對比,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心切。第三句作者再次寫景,描寫了周圍的環境寂靜無擾,水面清澈透明,從另一個側面突出了作者自身品格的高尚。第四句又寫到自己的思鄉之情,多少春去秋來,作者在如此寂靜的夜裡獨坐,周圍寒露漸生,打濕了他的衣衫。然而等到他從沉思中覺醒的時候,已是天亮,這時他忽然聽到水上的鶴鳴叫了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也打斷了他的思想情切,讓他的思緒戛然而止,同時,他的詩篇也戛然而止,讓人浮現不盡的聯想。

  該詩寫景與寫情結合,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深思念,這也是張九齡最常見的手法之一。通讀全詩,他不僅描繪了一副美麗清澈的明月夜景,也描寫了他的思鄉情,隨著詩歌的突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賞析

  唐代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張九齡在與當時的大奸臣李林甫的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到誹謗排擠後被罷相,遭貶荊州長史,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


  這是一首作者對著明月思念遠方家鄉親人的詩。該詩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此句起筆意境雄偉,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升起,營造了一種遼闊廣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時」的意思是,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在這個時候也應該和我一樣,在遙望著這樣一輪明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

  第二句緊接上句,以「怨」和「竟夕」兩個詞表達出詩人的思念程度的深度和長度,這種思念通宵達旦,至深至切。

  後兩句把詩人徹夜難眠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他熄滅了燈,發現室內還是被月光灑滿,披上衣服走出室外散步,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衫。想把著皎潔的月光掬滿在手心送給親人,在月光又怎麼能被他捧起來呢?還是回到床上睡覺,這樣可以在夢中可以夢見和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這兩句在形式上深化了作者「思遠」這個主題,形象鮮活,感人至深。

  此詩的創作背景是作者被貶之後所作,但通篇沒有讓人感受到作者遇到挫折時的傷感和落寞,反而在格調上,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張九齡的詩有哪些

  《舊唐書》說:九齡文學政事,鹹有所稱,一時之選也。也就是說,張九齡這個人在政治上和文學上的造詣,在當時都有一席之地。實際上,縱觀中國歷史,能達到像張九齡這樣,文政齊發的人,猶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他不僅在政治上有傑出的地位,在文壇上,也有其不可動搖的影響力。

  

海上生明月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是唐代開元年間的宰相,其風度被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津津樂道,即使在他罷相後,每當任命宰相時,唐玄宗總是要和張九齡比較一番。

  張九齡比較著名的詩作有:《晚霽登王六東閣》、《感遇十二首》、《望月懷遠》、《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詠燕》、《賦得自君之出矣》等,尤其是在他遭貶之後所做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成了千古絕唱。

  張九齡詩作的風格,以清澹為主,被成為中國唐代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和他同時代的,他的恩師兼好友張說曾評價他說: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在他的詩作中,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有的是簡單、清雅之風。他崇尚自然,借物寓情,手法獨特,《詩藪·內編》卷二稱他為:「唐初承襲梁、陳,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而張九齡詩風的清澹派,也由此定論。

  張九齡詩篇的格調,基本上都是清新、積極、向上的,即使在他被貶謫時所作的詩篇,也絲毫看不出有消極、悲觀的色調。

  張九齡的詩作,即使在被貶時,字裡行間也不見他消極的感情,相反的,他總是以一種灑脫、自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境,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唐代宰相張九齡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

  

張九齡像


  張九齡少有才名,弱冠中進士。13歲時,他的文章就得到了廣州刺史王方慶的讚賞。入仕後,張九齡曾提醒當時有名的宰相宋璟,讓他舉人唯賢。得到了宋璟的肯定。還上書皇帝,讓他任官要消除重內輕外的毛病。

  開元四年,張九齡和宰相宋璟鬧了矛盾,回家賦閒。在此期間,開闢了大庾嶺,開鑿梅關古道,貫通了南北交通,造福了當地人民,為廣州的貿易發展和交流作出了傑出貢獻。

  開元九年,張九齡的恩師張說拜相,張九齡也因為政績突出被屢次提升。十四年,張說被罷免,張九齡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貶職。十七年,張說被重新啟用,但第二年便得了重病。他重病期間多次推薦張九齡為相。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拜相。當時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要被斬首。張九齡認為他有謀反之相,上書皇帝請求殺了安祿山。唐玄宗沒有同意。

  在張九齡任宰相期間,大唐王朝雖然處於極盛時期,但同時也隱藏著許多社會矛盾。對此,張九齡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進了農業發展,整頓了吏治,使得朝廷面貌煥然一新。

  李林甫忌妒張九齡的才能。當時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失敗,被流放。李林甫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因此,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貶為荊州長史。張九齡被罷免後,大唐王朝疾速走向衰落,並最終引發「安史之亂」。

  四年後,張九齡回鄉探親,病死於自己家中。死後,唐玄宗賜謚號文獻,追封為荊州大都督。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張九齡的話,殺掉安祿山,特地派人來到廣州紀念張九齡。

  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春江晚景賞析

  《春江晚景》是唐代的政治家、詩人張九齡的詩作,體裁為五言律詩,該詩被收錄於《全唐詩》之內。

  

春江晚景意境圖


  江林多秀髮,雲日復相鮮。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興來只自得,佳處莫能傳。

  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

  該詩是作者見景抒情之作,據說張九齡十分喜歡色調清素的景物,因此他的筆下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而此詩沒有特殊的創作背景,因此創作年代已經無法考證。

  整詩以作者在旅途中見到春日的景象為切入點,抒發了自己愉悅的心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景物的嚮往和憧憬,表現了其灑脫的人生觀。

  該詩的第一句,描寫了作者在旅行的途中見到的美麗的景色,江邊林花綻放,天上白雲落日,顏色非常鮮艷。此處借用了南朝謝靈運的詩作《登江中孤嶼》中的句子,卻比謝靈運用得要自然,毫無違和之感。第二句寫到作者自己此時的感受,在旅途中,遇到這樣的美景,讓他欣喜不已。第三句寫到其中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佳趣。第二、第三兩句都寫到了作者此時的心情,但在寫心情時,也融景於其中。最後一句仍是以補充寫景結尾,當殘花落滿了詩人所乘的客船時,詩作戛然而止,讓人留下誣陷的遐想。

  張九齡的詩作,即使在被貶時,字裡行間也不見他消極的感情,相反的,他總是以一種灑脫、自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境,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張九齡罷相的原因是什麼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終引發了幾乎導致唐王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在張九齡當政期間,唐王朝雖然繁華到了極點,但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暗流洶湧。張九齡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整頓吏治,保持了開元盛世的最後幾年的穩定。

  

張九齡石像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日後可以繼承大統。所以她私下裡欲謀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廢太子是大事,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的支持,這事根本幹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個宮中的官奴去遊說張九齡。結果遊說不成,反而被張九齡罵了一通。張九齡馬上將此事告知了皇帝,從而挫敗了武惠妃謀立太子的陰謀,穩定了宮廷形勢。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張九齡識人明察秋毫,剛見到安祿山就斷言此人日後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請斬殺安祿山。但唐玄宗卻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意見,二十年後,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亂」,幾乎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當唐玄宗欲立范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這下也引起了皇上對他的不滿。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後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把周子諒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這時,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於是張九齡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而在張九齡被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也被貶為庶人。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