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一一五師挺進山東:圍繞沂蒙山區痛擊日寇
1938年4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到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時,請求派一個主力團到山東支持抗戰。當時毛澤軍說:「看來還要多派一些。」
1939年3月,羅榮桓、陳光同志率領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部隊挺進山東,推動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蠶食」鬥爭,並積極開展攻勢作戰及大反攻,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一五師挺進沂蒙山區,整編地方武裝壯大抗日力量
1939年5月、6月,一一五師進軍魯南,擊潰和粉碎了泗水偽軍及2萬日軍的大規模掃蕩,收復費縣西北重鎮仲村。1939年9月,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帶領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及主力第六八六團東進駐紮在抱犢崮山區。
對於八路軍一一五師的到來,除少數開明地主之外,其他人或是因不瞭解八路軍而心存疑慮,或是因自己立場反動而採取敵視態度。
如何打開魯南的局面呢?羅榮桓和陳光苦苦地思索,決定發動群眾,建立由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第一步是把抱犢崮山區全部拿下來,然後採取插(插入日偽軍和國民黨軍隊之間的空隙地帶,隱蔽地由邊緣伸入到腹地)、爭(廣泛發動群眾,爭取團結一切抗日力量)、擠(擠掉消極抗戰、積極反共反人民的頑固勢力)、打(打擊日軍和漢奸武裝)、統(同國民黨軍隊加強團結,保持統一戰線)、反(反掃蕩、反摩擦)的「六字方針」,發展壯大抗日力量。
為了在抱犢崮山區站穩腳跟,一一五師決定開闢郯馬地區,鞏固發展魯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11月18日,東進支隊由一一五師參謀處長王秉璋帶領,向大爐東南的郯(城)馬(頭)平原進軍,支援當地抗日武裝,打通與華中地區的聯繫。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攻佔了馬頭鎮,接著又攻克郯城縣城,給了「地頭蛇」當頭一棒,發展了郯馬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鞏固了抱犢崮山區東南的外圍陣地。
1939年11月,一一五師後方司令部消滅了離大爐五六公里的孔莊房東地主武裝杜若堂部。孔莊戰鬥後,一一五師又接連在白馬、上下石河、滕費公路等地區伏擊日軍,取得勝利。
至此,抱犢崮抗日根據地已擴展到南至邳北,東至郯馬,西至滕鄒邊,北至費縣梁邱一帶的大片地區。隨後,一一五師又向北發展,開闢出天寶山區抗日根據地,打通魯南與魯中的聯繫。1939年到1940年間,一一五師在羅榮桓和陳光的領導下,靈活自如地運用六字方針,終於在日、偽、頑、友、我各種矛盾盤根錯節的情況下,開創了魯南抗日根據地不斷擴展、壯大的新局面。
內外線分散活動應對掃蕩,「翻邊戰術」萌芽
1940年,日軍為鞏固、擴大其佔領區,瘋狂地掃蕩沂蒙抗日根據地。
1940年4月,日偽集中了近8000人的兵力,分別從鄒縣、滕縣、棗莊、嶧縣、臨沂、費縣等據點出動,向抱犢崮山區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春季「掃蕩」,企圖乘青紗帳未起之前,一舉殲滅八路軍。21日起,開始向大爐中心區合圍,主要目標是一一五師的指揮中心。
敵人掃蕩的消息傳來時,一一五師正在召開全師政治工作會議。隨後,陳光與羅榮桓決定,除師機關率特務團兩個營配合魯南軍區四縣邊聯支隊堅持在內線與敵周旋外,其他主力部隊均置於外線,從背後拖住敵人的後腿。
為了縮小目標,便於機動,留在內線的師司令部、政治部和魯南區黨委都分散活動。羅榮桓率領師政治部機關,只帶一個連,單獨行動。在那種特殊的情況下,以小單位分散活動是為了適應遊擊戰的特點,但也確實很危險。
在反「掃蕩」中,機關幾乎天天轉移,隨時都有與敵人遭遇的可能,但大家按照羅榮桓的要求,「該開會的開會,該出報的出報」,機關日常工作一直沒有停頓過。
一一五師機關在內線與敵人周旋的同時,第686團、蘇魯支隊、教導大隊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在外線狠狠打擊日軍,有力地牽制了在中心區進行掃蕩的敵人。日軍遭到的損失越來越大,最後不得不把一部分部隊撤了回去。
在這次反「掃蕩」結束時,羅榮桓總結了經驗,他指出,「敵人利用青黃不接、部隊與群眾糧食困難之際來掃蕩山區,我們是有辦法克服的。如果把主力運動到敵人的後方去活動,很容易解決糧食問題。」他的這一思想,是後來提出的「翻邊戰術」的萌芽。
無聲的戰鬥,2000多名八路軍悄然突出重圍
1941年秋天,敵人將「掃蕩」的重點放在沂蒙山區。
11月5日拂曉,敵人分為11路,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從四面八方向留田(現屬沂南縣)合圍。一一五師師部、山東分局和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戰工會,相當於省政府)機關共2000餘人仍駐紮在留田村一帶,而戰鬥部隊只有一個特務營。上午,日偽軍已將留田團團圍住,離留田最近的只有七八里路,遠的也不過十餘里。
下午,在留田東南面的一個叫牛家溝的小村莊裡,有一間草房,裡面擠滿了人。其中有羅榮桓、朱瑞、陳光等領導人,在羅榮桓的主持下討論行動方案。炕上攤放著軍用地圖,大家圍著地圖沉思,研究突圍的方向。提出的方案有四:一是向東,過沂河、沭河,進入濱海根據地;二是向北,同山東縱隊會合;三是向西,進入蒙山;四是分散突圍。但是沒有一個人是主張向南的,因為南面是臨沂,是敵人的大本營。因此,人們在考慮突圍方向時,自然而然地把南面排除掉了。
「既然我們自己認為向南突圍是不合適的,那麼日軍也一定會認為八路軍不會向南突圍。」羅榮桓作出這個意料之外的決定。羅榮桓主張,先向南突圍,跳出包圍圈,然後向西,進入蒙山和魯南的結合部。
太陽落山,河灘上飄蕩著一層薄霧,夜幕悄悄地垂下。此時,八路軍部隊已經分成三路縱隊快速前進,在日軍的縫隙中宛如一條遊龍,閃展騰挪,迂迴穿插,一連越過3條大路,幾次聽到敵軍的車馬喧囂,然而都悄悄地避開了。到了敵人的後方高裡,日軍守備果然空虛。就這樣,2000多名將士悄無聲息地通過敵人的三道封鎖線,突出了重圍。行動中沒有開一槍,也沒有損失一兵一卒。
「翻邊」以攻代守,海陵郯城戰役勝利
從1940年開始,一一五師就多次運用「翻邊戰術」,在反掃蕩中成功地避開了敵人的鋒芒,並在隨後的多次作戰行動中一再採用。
所謂「翻邊戰術」,即不把主力部隊部署在根據地的腹部,而是部署在靠近一路敵人的根據地邊沿地區。當敵人「掃蕩」時,不是「敵進我退」、「誘敵深入」,而是「敵進我進」。即在弄清敵人特別是當面之敵的動向後,趁敵人的包圍圈尚未緊縮,並有較大空隙時,選擇敵之弱點,由根據地經邊沿遊擊區,「翻」到敵人的後方去,打亂敵人部署,粉碎敵人的「掃蕩」。
當敵人合圍濱海區的風聲正緊,濱海根據地軍民加緊準備反掃蕩的時候,羅榮桓親自佈置了海陵反蠶食戰役。他要求每個指戰員都明白什麼是「翻邊戰術」,派教導二旅向南直插到隴海鐵路,不採取平推,而是從敵人中間突破,像一把尖刀一樣,直插敵人的心臟,一一拔除偽軍據點。1942年11月3日到8日,八路軍連克敵偽據點16處,將敵人1200餘人的別動隊打得只剩下200多人。
1943年1月中旬,日偽軍首先侵佔了沭河西岸的醋大莊和禹屋村,並構築碉堡,搶運軍用物資,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開始了新的「蠶食」。1月15日,陳光來到教導二旅,並連夜召集會議,準備運用「翻邊戰術」,遠距離奔襲郯城。
郯城地處隴海路以北的日軍心腹地區,是日軍的後方補給基地。一一五師趁日偽軍傾巢出擊,後方空虛之機,出其不意,突然攻打郯城。1月19日深夜,攻城戰鬥打響。第二天上午,八路軍攻克郯城,並於上午痛擊試圖來解圍的日偽軍400多人。隨後,教導二旅又乘勝打下郯城周圍的馬頭鎮等18處日偽軍據點。郯城,這一日軍苦心經營的重鎮,成了埋葬敵人的墳墓,同時也宣告一一五師入魯以來的第一次攻堅戰勝利結束。
海陵、郯城戰役的勝利,打亂了日偽軍在1942年冬季繼續進行大掃蕩的計畫。隨著「翻邊戰術」不斷在山東抗日戰場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八路軍廣泛地採用這一戰術,逐步爭取了主動,使抗日鬥爭一步一步地推進到了日軍的心臟地區。
1943年3月,一一五師兼山東軍區,所屬各教導旅番號撤銷,與山東縱隊各部統一編為13個主力團。至1944年春,部隊發展到23萬餘人,轄有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渤海等5個二級軍區。1945年8月中旬,山東軍區部隊編為8個師、11個警備旅、4個獨立旅,組成五路大軍向日偽軍發動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