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父親秦瓊叔叔羅藝 因一句鬼話就想當皇帝?
隨著演義小說和電視劇在人群之中的流傳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人物活躍在書本和螢幕之上,栩栩如生。在這些神話般的人物形象中,幽州王羅藝擁兵自重,雄踞一方的傳奇人生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小說作者的筆下,他不僅是武功蓋世的名將,更不乏出色的後輩——羅成(《隋文遺史》中,羅藝原是北齊駕下勳爵,見北齊國破,不肯臣隋,統兵殺到幽州,結連突厥可汗,同心反叛。隋朝累戰不克,只得頒詔招安,將幽州割與羅藝,統雄兵十萬鎮守幽州。此書中寫了羅藝的兒子羅成和夫人秦氏,秦瓊則成了羅藝的侄子。)
然而正史中這個死在叛亂之中的諸侯王真的有這樣多青史留名的後輩嗎?
這樣的文學渲染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只有真實的歷史才能還原羅藝那戰火紛亂,白手起家的人生。
雖然被後來的唐太祖李淵封為幽州王,然而事實上羅藝的家鄉卻並不是幽州。幽州在東北,而羅藝的祖籍是在如今的河南。家中的父親是當朝的監門將軍,管制頗高。於是受到他爹的影響,羅藝從小便勵志要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的武將。這樣的他在幼年時期好舞槍弄棒、研究兵法。但他卻極其厭惡讀書——這可以說是武將的通病,然而群雄涿鹿之時,這樣的性格卻是最能適應這樣的環境的。畢竟一到戰爭時期,便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情景。
羅藝第一次在軍中嶄露頭角的時候,他還是個隋軍的虎賁將軍。奈何羅藝桀驁不馴,很快就得罪了自己的頂頭上司,並且還是在隋煬帝出征的途中。如此不諳官場之道的他,注定人生的最後會不得善終。
然而當時的羅藝年輕氣盛,又正恰逢天下大亂,佔山為寇者多如牛毛。甚至有些「山大王」「泥腿子」公然和官府叫板,而當地的上位者卻拿著空餉,手下竟無一隻勁旅可以與之匹配。這個時候,是年輕氣盛的羅藝站了出來,他憑著自己卓越的用兵之術以及勇猛的作戰能力,一鼓作氣地擊退了土匪。
可惜這樣的功勞卻被那些貪官污吏們奪去,羅藝這時意識到隋煬帝只不過是一個聽信小人讒言的昏君。他召集了當時與自己一起攻打山寨的士兵,高聲振呼道:「將士們,我們終日在外征戰,奔波勞累。而城中卻扣住糧草養那些沒用的狗官,我們要這些不把百姓放在眼中的官員有什麼用?」
此話一出,群情激奮。百姓們一想,可不就是嘛?官老爺們吃香喝辣,自己卻受餓挨凍,難免憤懣。於是眾人一拍即合,就在隊伍回城的那一刻,剛從戰場上下來的士兵們舉起了帶血的武器,對準了那些只會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們。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每一代的王朝的先輩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罷了。可惜坐在王座上的人總是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直到兵臨城下,官逼民反。
羅藝就這樣一鼓作氣,士氣高漲地拿下了幅員遼闊的涿郡,自封為幽州大總管,成為了東北的一大割據勢力。
而在南邊,華夏平原上此時群雄涿鹿的好戲正是如火如荼。得知羅藝這麼一個「東北王」的崛起,中原的豪傑也紛紛對他拋出橄欖枝。羅藝看不上那些不知人間疾苦的諸侯豪傑,卻對唐王情有獨鍾。
公元626年,幽州王奉表歸唐。被賜李姓,封為了燕王。可以說,羅藝的擁護對於後來唐王朝的建立可謂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舉動。
很快,羅藝的人生便如水漲船高,長風破浪。然而位高權重的名利之下暗藏殺機,暴風雨就快要來了。
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帶兵者無不是在下一盤生死攸關的大棋。在戰爭形勢的判斷之中,羅藝無非是佼佼者。可惜對於帝王心術這樣高深的學問上,羅藝便不幸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直來直往的性格注定了武藝高強的幽州王不是一個八面玲瓏的政治家,在李太祖李淵先後派遣兩位皇子——李世民、李建成到河北剷除叛軍時。羅藝對於李建成是相見恨晚,結為了莫逆之交;卻對李世民不冷不熱,拒人千里之外。
後來,不是太子的李世民卻意外地成為最後的贏家,成為了唐朝的第二個皇帝。
羅藝如夢初醒地發現自己站錯了隊伍,可以為時已晚。唐太宗的明升暗降,把這個性情剛直的幽州王弄得是寢食難安。他時時感覺到脖子上正懸著一把明晃晃的利劍,不知什麼時候就會將自己這個立場錯誤的「棄子」斬立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後世看來,李世民其實是一個難得的明君。只要對於社稷有用的能人才子,無不禮遇至極。就算是魏征的直言進諫,李世民也能做到笑顏以對。他其實並不是一個殺人如麻,草菅人命的暴君。
可惜羅藝在日日的提心吊膽之中失去了基本的判斷,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這時,一個巫婆的話成為了壓死這個驚弓之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古時巫蠱之術盛行,一個巧舌如簧的巫婆對著幽州王妃蠱惑道:「王妃乃是母儀天下之相,燕王十日內必當飛龍成為九五之尊。」
聽了這話,被蒙蔽了雙眼的羅藝於是咬了咬牙,決定放手一搏。若是叛亂成功,到時候勝者為王,雞犬升天。至於他為何會做出如此荒唐不可理喻的舉動,除了來自於李世民的壓力,更有自己王妃的愚昧。
李世民的皇后是他的智囊團,是他登上皇位的重要助力。同樣都是做夫人的,羅藝的妻子卻將丈夫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對於巫蠱之言,燕王妃深信不疑。在自己做著後宮之主的美夢時,更是不遺餘力地拉著羅藝「下海」。
就在貞觀元年,這個注定會遭遇「滑鐵盧」的造反行動開始了。安定的百姓再也不會應援這個利慾熏心的幽州王,當年一呼百應的氣勢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了。
還沒等唐太宗的人馬到達戰場,羅藝便死於自己的手下之中。他生前最後在軍中的威望,早已蕩然無存。
那個一呼百應的勇士,就這樣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羅藝這樣的性格,淪為官場的犧牲品並不難以理解。
而如今,我們也只能在各種各樣的小說作品中,再感受這個一生跌宕起伏的幽州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