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的中法戰爭:中國打贏了戰場輸掉了外交 | 陽光歷史

 

A-A+

清時的中法戰爭:中國打贏了戰場輸掉了外交

2016年04月0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318 次

  中國曾經也是個有很多屬邦的國家。緬甸、安南、朝鮮、尼泊爾都是。我們對於屬國抱有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它們能來朝貢,我們不去干涉屬國的內政外交,更不會有殖民通商的經濟政策。這些屬國同中國的關係也還不錯,按時納糧,請求冊封,如此而已。而且但凡屬國內部有叛亂,中國都會不計酬勞、跋山涉水地前往擺平。所以,屬國對於我們是擁戴的。

  中國喜歡擁有自己的屬國,是一種傳統。因為中國文化的關係,古代聖賢君王,都追求使四夷傾心嚮往,然後散點錢財,傳播一下文化。而這些國家多半就是我們的鄰國,越南在我們的西南,蒙古在我們的西北,琉球在東南,它們基本上就是我們的邊防線,屬於國之門戶,唇亡齒寒。

  西方資本主義對清朝的侵略,除了直接攻打外,還有一種就是侵略屬國。法國人侵佔安南,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就開始了。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人因為湄公河不適合航運,把目光轉向越南北部,並很快攻陷河內。越南無力抵抗,向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劉永福求助。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劉永福身先士卒,冒死衝鋒,斬法國數百人首級,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後來,法軍屢犯越南,並屢次向駐守越南的清朝軍隊進攻。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衝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朝廷內部紛爭不休。左宗棠 曾紀澤 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多次要求朝廷採取抗法方針,曾紀澤還照會法國,極力維護宗主國地位,毫不退步。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最終控制了局面。

  宗棠憾平生

  1883年底,法軍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中法戰爭爆發。1884年,法國艦隊強行駛入福建水師的馬尾基地,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8月26日 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 恣意要求」,「先啟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宣戰書。

  同年,法軍侵佔中國台灣。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審時度勢,放棄基隆,集中兵力扼守淡水,擊退侵略者。轉而,法軍攻佔諒山,進犯鎮南關。馮子材率部英勇抗擊敵人,獲得鎮南關大捷。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清朝電令乘勝即收,並在1885年4月7日,宣佈停戰撤軍。對此,張之洞奏請朝廷,延緩撤兵時間,以克河內。然而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致使中法戰爭出現一個奇特的結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清政府在勝利情況下,同法國簽訂屈辱的《中法會定越南條款》,對此左宗棠內心悲憤不能自已,病死福州。在臨終前,留下這樣的話:「惟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中國西南從此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驅直入雲南 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範圍。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