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抬身價才是李白隱居終南山的真實目的
李白自稱「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從不掩飾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李白公開表示自己欲「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願為輔弼」清楚地表明,李白要做良相,進入最高權力。與一般文人不同,李白持才狂放,他不願按部就班地走科舉之路,他想通過非常手段製造非常效應,走「終南捷徑」。
開元十八年(730)夏秋之交,三十歲的李白抱著「三十功名塵與土」的心情離開湖北安陸,經南陽來到長安。李白到達長安後並沒有直接進入長安城,而是隱居在距離長安城不遠的終南山。李白隱居終南山的目的,《贈裴十四》中說的很清楚:「身騎白,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這表明李白隱居終南山的目的是以隱居為手段,自抬身價,以便有朝一日得到君王重用,完成功業。為了實現「買君顧」的理想,李白隱居終南山,並以此為據點四出活動。在長安,他結識了崔宗之,拜見了宰相張說,並結識了宰相的兩個兒子,在他們的幫助下李白兩次登上終南山樓觀台謁見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睿宗的第十女,當朝天子唐玄宗的妹妹。她在太極元年出家做道士,賜號「持盈法師」。李白在玉真公主別館向公主呈獻了《玉真公主詞》等一系列表達進取、希翼提攜的贈友唱和之詩,意在求得玉真公主的賞識和引薦。遺憾的是,李白在玉真公主別館忙乎了一陣子,卻沒有得到任何舉薦。第二年,李白就再也待不下去了,於是他走下終南山,西遊邠州﹑坊州。翌年春,再由坊州回到終南山。不想,在長安街市與一幫鬥雞徒發生衝突,五月份即離長安由黃河東下至梁苑,無可奈何地返回安陸。
可能是時機未到,也可能是玉真公主此時對李白還不太瞭解,所以李白的終南山隱居並無實質性的收穫。李白在隱居終南山期間寫過不少詩,很能說明他此時的心境。「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這首詩把終南山令人陶醉的景象描寫的活靈活現,更重要的是這首詩表明李白此行的目的是「托興每不淺。」李白離開樓觀玉真公主別館後,眼見自己的一番努力全無希望,悵然之中寫下古樂府詩《長相思》:「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惟望月空長歎。美人如花隔雲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此詩運用比興手法,將「天子」比作「美人」,意在表現自己近在咫尺卻無緣晉見的痛苦心情。接著,他又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行路難》,其中不乏牢騷。
李白雖然悵然、苦悶地離開了終南山,但他的隱居並沒有白費。後來,玉真公主還真的在皇帝面前舉薦了李白,這才有了後來天寶元年的奉召入京和賜翰林供奉。李白在終南山實施的這一系列的「買君顧」活動,雖然當時看著貌似無果,但後來還是起了關鍵性作用,這表明「終南捷徑」還是有用的,難怪士人要競相模仿。
《舊唐書·隱逸傳序》云:「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遊魏闕之下,托薜蘿以射利,假巖壑以釣名,退無肥遁之貞,進乏濟時之具,山移見誚,海鳥興譏,無足多也。」《新唐書·隱逸傳》云:「唐興,賢人在位眾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雖然,各保其素,非托默於語,足崖壑而志城闕也。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命名,以詭祿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途捷徑,高尚之節喪焉。」這表明,在唐代「終南捷徑」不是個別人的行為,相反它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衍變成為一種奇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其中深意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