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炳是誰?黃文炳舉報宋江題反詩是大奸大惡嗎
黃文炳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其本是一個在無為軍小城裡閒住的「在閒通判」,「這人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褊窄,只要嫉賢妒能,勝如已者害之,不如已者弄之,專在鄉里害人……無為軍都叫他做『黃蜂刺』。」「聞知這蔡九知府是當朝蔡太師兒子,每每浸潤他,時常過江來謁訪知府,指望他引薦出職,再欲做官。」他在潯陽樓上發現宋江題寫的「反詩」,向蔡九知府告密,將宋江捕獲,後識破戴宗與梁山欲救宋江所定下的計策,勸蔡九知府將這二人就地處決,梁山好漢劫法場,將其捉住處死。
黃文炳該不該殺?該殺,早就該殺,但不是因為他「舉報」宋江這件事才該殺,如果僅僅是因為他舉報宋江題反詩一事,那這個黃文炳反倒不該殺了。
從一個純法制角度來看,黃文炳舉報宋江題反詩,這是在維護宋朝利益,儘管這個朝廷現在不怎麼「健康」,不過健康與否那是朝廷自己的事,黃文炳這個小公務員管不著,也管不了,他只管了自己該管的事。黃文炳所為完全在法律框架之內,違法的反倒是宋江。
有人寫反詩,並公開題在公共場合,我把他舉報給當地政府,這有錯嗎?顯然沒錯。尤其是黃文炳,他的身份還是一個基層的小公務員(雖然已經離職),這種身份背景下他如果不舉報宋江,知情不報,這反倒有了違法嫌疑。說他縱容犯罪,包庇反動勢力不為過吧。宋江題反詩沒有錯,黃文炳舉報宋江反倒錯了,這公平嗎?
我們說黃文炳這個角色之所以屢遭讀者憤恨、唾罵,主要原因不在於他是否舉報了,而在於它舉報的是誰。倘若寫反詩的不是宋江,是諸如薛永、侯健這些不入流的角色,那麼黃文炳遭讀者唾罵的程度恐怕會減輕大半。這便是了,只因為犯罪主體是宋江,讀者便將黃文炳的依法舉報看成大奸大惡,這對黃文炳公平嗎?
吳用假冒蔡京書信,企圖矇混過關營救宋江,不巧這條計策被戳穿,宋江沒救出來還搭上一個戴宗。戳穿吳用這條計策的還是黃文炳,這就有點特意跟宋江過不去的意味了,本來已經柳暗花明,黃文炳一攪合事情又變得山窮水盡了。讀者每讀到此,痛恨黃文炳的情緒愈發濃烈,可以說是恨得咬牙切齒牙根癢癢。黃文炳揭穿「假信」陰謀有錯嗎?從法律層面上講也沒錯,不僅沒錯,反倒有功,他履行了一個政府法治人員應盡的偵查職責,並做得相當認真。偵查,反偵察,反反偵察……政府與反政府勢力的鬥爭向來如此。吳用耍聰明讀者拍手稱快,黃文炳棋高一著讀者咬牙切齒,都是靠頭腦吃飯的,這對黃文炳公平嗎?
有人要說了,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黃文炳難道不該殺?還是那句話,該殺,但不是因為宋江這件事才該殺。黃文炳被鄉里人稱作「黃蜂刺」,足見其毒性害人之甚,早就該死。不過具體到宋江題反詩這件事,似乎找不到黃文炳該死的理由。不過具體到梁山好漢這裡,他們就不管什麼理由不理由了,誰得罪了我哥哥誰就得死。我們再看看宋江殺黃文炳的理由:
理由一:「我與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你寫反詩,人家舉報,官府按律定罪,何談一個「害」字;理由二:「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殺我兩個!」殺你是根據宋朝法律,跟教唆有個鳥關係;理由三:「你既讀聖賢之書,如何要做這等毒害的事!」聖賢書讀多了才越曉得忠君報國,舉報謀反的人也算毒害?……看看,這就是宋江殺黃文炳的所謂理由,貌似很合理,其實沒一個站得住腳。施耐庵弄出黃文炳一個哥哥來,無非是為了表現梁山好漢懲惡揚善。宋江拿黃文燁來說事,證明自己多麼多麼仗義,黃文炳多麼多麼無賴,一席話貌似慷慨激昂,實則空洞的很。
且看梁山好漢們是如何處死黃文炳的——「便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李逵方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好漢看醒酒湯。」瞧瞧,多麼血腥的場面,這也是行俠仗義的好漢該做的?黃文炳也算條漢子,受那麼大罪,自始至終沒吭一聲,只說了句「只求早死。」
客觀的說,黃文炳這人還是蠻有特點的:能從牆上混亂如麻的文字中挑出宋江這首反詩,說明他眼光獨到;能一眼辨出「假信」漏洞,說明他機警過人;不顧個人安危一心回家看火勢,說明他戀家顧家;遭受酷刑不出一聲,說明他是條漢子。黃文炳的智商估計不在吳用之下,只可惜他用得不是地方,他原想拿住宋江,做自己「轉正」的敲門磚,結果事與願違,自己丟了性命不說,還連累全家四五十口慘遭滅門。
黃文炳拿宋江當敲門磚的確打錯了算盤,宋江是什麼人,能隨便被人當磚用嗎。黃文炳是個小人不假,但他也有理想、有抱負,想出人頭地,這本身沒錯,錯就錯他不該踩著宋江往上爬。說宋江栽在了黃文炳手裡,倒不如說黃文炳栽在了宋江手裡。
黃文炳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的一個虛構人物,其本是一個在無為軍小城裡閒住的「在閒通判」,「這人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褊窄,只要嫉賢妒能,勝如已者害之,不如已者弄之,專在鄉里害人……無為軍都叫他做『黃蜂刺』。」「聞知這蔡九知府是當朝蔡太師兒子,每每浸潤他,時常過江來謁訪知府,指望他引薦出職,再欲做官。」他在潯陽樓上發現宋江題寫的「反詩」,向蔡九知府告密,將宋江捕獲,後識破戴宗與梁山欲救宋江所定下的計策,勸蔡九知府將這二人就地處決,梁山好漢劫法場,將其捉住處死。
黃文炳該不該殺?該殺,早就該殺,但不是因為他「舉報」宋江這件事才該殺,如果僅僅是因為他舉報宋江題反詩一事,那這個黃文炳反倒不該殺了。
從一個純法制角度來看,黃文炳舉報宋江題反詩,這是在維護宋朝利益,儘管這個朝廷現在不怎麼「健康」,不過健康與否那是朝廷自己的事,黃文炳這個小公務員管不著,也管不了,他只管了自己該管的事。黃文炳所為完全在法律框架之內,違法的反倒是宋江。
有人寫反詩,並公開題在公共場合,我把他舉報給當地政府,這有錯嗎?顯然沒錯。尤其是黃文炳,他的身份還是一個基層的小公務員(雖然已經離職),這種身份背景下他如果不舉報宋江,知情不報,這反倒有了違法嫌疑。說他縱容犯罪,包庇反動勢力不為過吧。宋江題反詩沒有錯,黃文炳舉報宋江反倒錯了,這公平嗎?
我們說黃文炳這個角色之所以屢遭讀者憤恨、唾罵,主要原因不在於他是否舉報了,而在於它舉報的是誰。倘若寫反詩的不是宋江,是諸如薛永、侯健這些不入流的角色,那麼黃文炳遭讀者唾罵的程度恐怕會減輕大半。這便是了,只因為犯罪主體是宋江,讀者便將黃文炳的依法舉報看成大奸大惡,這對黃文炳公平嗎?
吳用假冒蔡京書信,企圖矇混過關營救宋江,不巧這條計策被戳穿,宋江沒救出來還搭上一個戴宗。戳穿吳用這條計策的還是黃文炳,這就有點特意跟宋江過不去的意味了,本來已經柳暗花明,黃文炳一攪合事情又變得山窮水盡了。讀者每讀到此,痛恨黃文炳的情緒愈發濃烈,可以說是恨得咬牙切齒牙根癢癢。黃文炳揭穿「假信」陰謀有錯嗎?從法律層面上講也沒錯,不僅沒錯,反倒有功,他履行了一個政府法治人員應盡的偵查職責,並做得相當認真。偵查,反偵察,反反偵察……政府與反政府勢力的鬥爭向來如此。吳用耍聰明讀者拍手稱快,黃文炳棋高一著讀者咬牙切齒,都是靠頭腦吃飯的,這對黃文炳公平嗎?
有人要說了,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黃文炳難道不該殺?還是那句話,該殺,但不是因為宋江這件事才該殺。黃文炳被鄉里人稱作「黃蜂刺」,足見其毒性害人之甚,早就該死。不過具體到宋江題反詩這件事,似乎找不到黃文炳該死的理由。不過具體到梁山好漢這裡,他們就不管什麼理由不理由了,誰得罪了我哥哥誰就得死。我們再看看宋江殺黃文炳的理由:
理由一:「我與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你寫反詩,人家舉報,官府按律定罪,何談一個「害」字;理由二:「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殺我兩個!」殺你是根據宋朝法律,跟教唆有個鳥關係;理由三:「你既讀聖賢之書,如何要做這等毒害的事!」聖賢書讀多了才越曉得忠君報國,舉報謀反的人也算毒害?……看看,這就是宋江殺黃文炳的所謂理由,貌似很合理,其實沒一個站得住腳。施耐庵弄出黃文炳一個哥哥來,無非是為了表現梁山好漢懲惡揚善。宋江拿黃文燁來說事,證明自己多麼多麼仗義,黃文炳多麼多麼無賴,一席話貌似慷慨激昂,實則空洞的很。
且看梁山好漢們是如何處死黃文炳的——「便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李逵方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好漢看醒酒湯。」瞧瞧,多麼血腥的場面,這也是行俠仗義的好漢該做的?黃文炳也算條漢子,受那麼大罪,自始至終沒吭一聲,只說了句「只求早死。」
客觀的說,黃文炳這人還是蠻有特點的:能從牆上混亂如麻的文字中挑出宋江這首反詩,說明他眼光獨到;能一眼辨出「假信」漏洞,說明他機警過人;不顧個人安危一心回家看火勢,說明他戀家顧家;遭受酷刑不出一聲,說明他是條漢子。黃文炳的智商估計不在吳用之下,只可惜他用得不是地方,他原想拿住宋江,做自己「轉正」的敲門磚,結果事與願違,自己丟了性命不說,還連累全家四五十口慘遭滅門。
黃文炳拿宋江當敲門磚的確打錯了算盤,宋江是什麼人,能隨便被人當磚用嗎。黃文炳是個小人不假,但他也有理想、有抱負,想出人頭地,這本身沒錯,錯就錯他不該踩著宋江往上爬。說宋江栽在了黃文炳手裡,倒不如說黃文炳栽在了宋江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