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緣何最終失敗?其戰略重心產生了偏差
最要緊的戰略未必是最要命的戰略;戰略有重心,未必等於戰略全面,夫差的成敗是一個典型的經營案例。
吳王闔閭在征戰越國時受傷而死,囑咐兒子夫差要報仇。夫差沒有忘記父仇,後來滅亡越國,實現了自己對父親的承諾,但接下來,他似乎陷入了驕傲自滿的境地,成天荒淫作樂,忽視勾踐復仇的意志,最後亡於勾踐。
其實不然,夫差從來沒有因為滅亡越國而志得意滿,在那個時候,他的眼光投向了北方,因為滅亡越國根本不能提升吳國的檔次,進入中原才是正道。這樣做也是繼承了他父親闔閭的遺願,當年吳王闔閭以孫武和伍子胥為參謀,向北挺進,一度滅亡楚國,只是因為秦國介入,以及國內發生兵變,才收兵回吳,稱霸中原的戰略意圖半路夭折。夫差忘不了先王的戰略意圖,在「搞掂」越國之後,就繼續北上。
所以,在勾踐發憤圖強的那些歲月,也是吳王夫差事業發展得最好的歲月,吳國的霸業半點也沒荒廢。公元前486年,吳國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在長江北岸修築龐大的軍事要塞——邗城,作為向北挺進的基地。接著,吳國又向北方的大國齊國發起大規模海陸攻勢,吳國的艦隊從海上繞向齊國的後方。對於這場海戰,史書描述不多,它比古希臘著名的薩拉米海戰還要早幾年。
經過數年的水路陸路攻戰,吳國終於擊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吳國和中原諸國在黃池會盟,實現霸主的夢想。
然而,重點戰略的實現,往往以犧牲其他戰略為代價。夫差賭了一把,預料勾踐一時沒有膽量發起進攻,所以在後方只部署了老弱病殘。結果勾踐趁機水陸兩路大軍並進,攻陷吳都。當消息傳到北方的黃池時,夫差殺了報信的使者——這樣做是為了北方戰略暫時不受影響。
夫差是個勵精圖治的人,但他沒理清戰略順序。要實現重點戰略有兩條途徑:一則是敢冒險,置要命的戰略而不顧,先實現重點戰略;一則先解決要命的問題,再解決要緊的問題。夫差走的是前者,他急於獲得中原的承認。
其實這兩步棋都沒錯,問題是怎樣掌握節奏。在發展事業時,輕重和緩急節奏未必合拍,次要的未必緩,重要的未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