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生平經歷 唐朝四大家之元稹 | 陽光歷史

 

A-A+

元稹生平經歷 唐朝四大家之元稹

2018年04月09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74 次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5]
。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娘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6-7]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

cf1b9d16fdfaaf51eb27c0dd885494eef11f7a8f.jpg

    慈母哀臣,親為教授。」可見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裡借書,然後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因成長於民間,他對邊塞風雲和農村凋敝已有所瞭解。

  初進宦海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戰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閒居於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5]
。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娘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6-7]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為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

cf1b9d16fdfaaf51eb27c0dd885494eef11f7a8f.jpg

    慈母哀臣,親為教授。」可見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裡借書,然後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因成長於民間,他對邊塞風雲和農村凋敝已有所瞭解。

  初進宦海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為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為看重進士科。元稹為盡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為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戰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閒居於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群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