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唐代、武周政治家
中文名:狄仁傑
別 名:狄懷英、狄國老、狄梁公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630年
逝世日期:700年8月15日
職 業:政治家
主要成就:犯言直諫,斷案如神
勸立太子,延續唐祚
征討突厥,穩定河北
代表作品:《狄仁傑集》十卷
官 職:內史、鸞台侍郎、納言
爵 位:梁國公
謚 號:文惠
追 贈:文昌右相,司空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為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隨宇文泰西走咸陽;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時期的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
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年至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與外族的關係,深得人心,人吏為立生祠[1]。垂拱四年(688年),張光輔奏狄仁傑出言不遜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宰相),開始了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來俊臣等酷吏誣陷狄仁傑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傑等深知酷吏嚴刑拷打成性,寧為陛下賜死,也不願死於酷吏手中,為保全性命,權宜之計立刻招罪曰:“反是實!”仁傑拆下被褥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狀。
其子狄光遠持書上告朝廷,來俊臣接獲密報,遂偽造狄仁傑筆跡寫下《謝死表》上呈女皇。女皇召狄仁傑等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弄清是偽造的,於是釋放此案七人,但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則被貶為彭澤令。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起義,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三月,清邊道行軍總管王孝傑所部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遭遇契丹軍,全軍覆沒,王孝傑跳崖而死。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州市),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縣一帶)刺史。
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任刺史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人聽聞後,退兵而去。不久,狄仁傑改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孫萬榮兵敗被殺,部將李楷固等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為李楷固等人曾經屢勝周軍,想把他們處死。狄仁傑介入,說服了武則天寬恕並重用了李楷固等人,李楷固平定了繼續反周的契丹人。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台(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女皇治理國家大政的左右手。
聖歷元年(698年),太子遲遲未立,武則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為太子,狄仁傑以政治人物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勿讓權予侄。曰:“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答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
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武則天採納了狄仁傑的意見,為表示心意,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賜武姓,使李唐得以維繫。
聖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迅速恢復了河北的安定。回朝後,狄仁傑遷內史(中書令)。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女皇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尚書右僕射),謚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