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浪漫詩人李賀七歲能辭章 天才神童李賀 | 陽光歷史

 

A-A+

唐朝浪漫詩人李賀七歲能辭章 天才神童李賀

2017年11月05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52 次

  李賀七歲能辭章

  李賀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後世稱之為「詩鬼」,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詩佛」王維齊名。他在詩歌方面的傑出造詣,與他個人的天賦有關,可見《新唐書》對他的描寫。

  李賀在詩歌領域可謂天才神童,最直接的描述是「七歲能辭章」。他的詩才已經開始傳播,當時著名的大文豪韓愈和皇甫湜聽說後並不相信,於是兩人就聯袂前去一探究竟。他們見到李賀後,就出題讓他寫詩,李賀不慌不忙拿起筆就寫了一首,就是後世極為出名的《高軒過》。

  這首詩共十四句,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描寫了兩位大人來時的穿著、馬匹、神態等,旨在說明他們的氣派。李賀上去迎接,發現是皇甫湜和韓愈,就盛讚兩位,一個是「東京才子」,一個是「文章巨公」。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還是誇獎兩位大人,說他們才氣和學識淵博,筆下的文章甚至可以彌補上天造化的不足。後四句為第三部分,寫的是自己,說自己是「龐眉書客」,是窮困失意的但也胸懷大志頗有抱負,所以希望兩位大人可以提攜和幫助。

  作為一首應酬詩,李賀的這首《高軒過》是非常成功的,他也因此得到了韓愈兩人的器重,之後多次對他伸出援手。不過後來也有人對這首詩的創造時間提出質疑,現在一般斷定,它不是李賀七歲所寫,而是他二十歲所作。

  李賀簡介

  李賀(公元790年-817年),字長吉,唐朝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祖籍隴西,生於河南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三鄉),因此得一稱號李昌谷。

  李賀是唐朝宗室的後裔,不過早已落魄,所以從小家境貧寒。但他的聰慧卻不被貧窮掩蓋,七歲就會寫詩,被認為是神童。長大後又十分刻苦,每日騎驢出門,想到好的詩句就寫下來扔進自己背的錦囊裡,「嘔心瀝血」的典故就來源於他,由此雖然年輕在當時頗有詩名,深受韓愈等文學大家的信欣賞。

  李賀一生積極入世,可惜一直仕途不順。先是為父親服喪而晚參加科舉三年,之後又被人妒忌,因父親名字裡的「晉」與進士科的「進」犯忌諱又不能參加。後來雖然經人推薦靠父蔭得了一從九品的小官,可是陞遷無望。李賀輾轉多地以求前途,甚至當過三年幕僚,可最後也還是功名未成,悲憤抑鬱之中患上重病,年僅27歲就早夭了。

  官場不得已,卻不減李賀在詩歌上的成就,他被後世稱為「詩鬼」,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齊名。李賀的詩歌以詭異見長,內容上以書抒發自身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為主,此外也有許多借古諷今的詩,批判唐朝當時的貪官污吏,同情百姓的疾苦。他常常應用中國古老的神仙鬼怪的神話傳說,王母、嫦娥、月宮等都時有在詩中出現,極具奔放的想像力。

  李賀南園十三首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創作的組詩之一,從詩名就可知有13首,其中12首為七言絕句,一首是五言律詩。詩中有不少對田園風光的描寫,應該是李賀住在家鄉時所寫,看似安逸享受的生活,其實他多由此感傷。

  比如,其中的第五首。前兩句是李賀最為出名的詩句之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裡的「吳鉤」是一種類似彎刀的武器,雖是問句,但答案自明,兩句表達的是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抱負。十四個字可謂一氣呵成,與詩人的激昂憤慨的感情十分符合。從詩句看,很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壯志豪情,但其實聯繫現實中的李賀,他這麼說只是書生意氣而已,他連報國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抱負更加遠非輕易可成。

  後兩句「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凌煙閣是唐太宗為紀念功臣所建。詩人這兩句是在說凌煙閣裡那些封萬戶侯的功臣,有哪一個是書生,各個都是帶軍打仗的。這兩句也是問句,但不像前者那樣豪情壯志,反而變得有些哀怨,懷才不遇的憤懣越發的明顯。

  再比如第六首,「尋章摘句老彫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詩人寫道自己在家刻苦讀書,遼東一帶卻還戰亂連連,認為讀書毫無用處。這首比起第五首,同樣是寫身為文人的自己懷才不遇之情,但情緒上更加深沉淒涼,甚至給人是在發牢騷的感覺。.

  馬詩 李賀

  《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一組五言絕句詩,共有23首。從詩名就可以看出與馬有關,李賀表面上是在或讚頌馬或歎惜馬,其實是在抒發個人感情和想法,比如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這一表現方式屬於比體。

  比如,其中被選入五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五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鉤,這個「鉤」並非鉤子,而是一種彎刀。描繪的是邊疆戰場的情景,表達的是詩人有著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抱負,而當時的唐朝藩鎮割據,為禍甚重。後兩句,其中「金絡腦」是一種貴重的馬鞍。詩人在問馬兒何時可以上戰場,其實是在問自己何時可以受到重用,一展才華。所以全詩是在表達詩人的實現抱負的渴望,也藏有報國無門的失意。

  再比如,組詩的最後一首,「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前兩句,寫漢武帝想要長生不老,燒金銀來煉丹,卻只得到紫煙幾縷。後兩句說,原來武帝在馬廄裡養的不是天馬,不過是凡馬,所以不可能讓他升天。一個「肉馬」不僅表明它們凡馬的身份,也寫它們被餵養得肥胖笨重,渾身是肉,這樣的馬跑都跑不動怎麼帶人上天。詩人在這首詩中,是在借古諷今,既諷刺在位的皇帝昏庸迷信,大臣腐敗無能,也暗示有才有能力的人沒有被重用的現實。

  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因為毛澤東的一詩而聞名後世,但它其實出自唐朝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金銅仙人是漢武帝所建,後被魏明帝下令拆除,離開漢宮。李賀正是由這個典故有感而發所作此詩,他也在詩前寫明了這一點,並說仙人離去時潸然淚下。

  全詩有十二句,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內容。被埋葬在茂陵的漢武帝劉徹,生前如此偉大如今也不過跟秋風路過一樣匆匆,他以前華美的三十六宮如今也早已青苔滿地。這兩句以漢武帝來抒發韶華易逝,時光不再之感。而把漢武帝稱作「劉郎」,可見李賀之個性驕傲。

  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寫的是想像中金銅仙人離開漢宮時的情景,尤其著重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它的神情。「酸風」是說風的寒冷,更是說仙人因不捨而心酸欲落淚的感情。之後,「清淚如鉛水」更是直接正面地寫出了它流淚的樣子,原因何在?不過「憶君」,這個「君」並非特指某人,還是它所見證過的漢朝。

  最後四句,是第三層內容,寫的是仙人被送出長安城後的場景。只有衰枯的蘭草相送,盤兒相伴,可長安還是越來越遠。事物比如蘭草會衰枯是因為它有情,而天地日月變化,是無情的,可是假如天也有情,那麼它也會跟蘭草一樣衰老。

  據說,該詩是李賀因病辭官,也是離開長安到洛陽時所作。當時唐朝已經開始衰落,而他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所以他是為金銅仙人悲傷,更是為自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