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遠東戰役:蘇誇大戰績參戰日軍並非精銳 | 陽光歷史

 

A-A+

揭秘遠東戰役:蘇誇大戰績參戰日軍並非精銳

2016年02月2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64 次

  遠東戰役揭秘:1945年8月的遠東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戰,是蘇聯對日本的唯一一戰;有此一戰才使得反法西斯同盟最終是完整的——雖然這個同盟因勝利而很快解體。《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所界定的遠東戰役,包括蘇軍外貝加爾方面軍實施的大興安嶺-奉天戰役,遠東第一方面軍實施的哈爾濱-吉林戰役,遠東第二方面軍(黑龍江內河艦隊參與)實施的松花江戰役以及南庫頁島戰役、千島群島戰役,太平洋艦隊實施的清津戰役。遠東戰役作戰範圍是中國東北及張北地區、朝鮮東北部沿海、南庫頁島、千島群島。

  遠東戰役發起於1945年8月9日,恰好介於兩次原子彈爆炸之間。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蘇聯軍方界定的遠東戰役卻是8月9日至9月2日,二戰的最後一役不是結束於日本的投降,而是延伸到盟國對日受降簽字日。在二戰眾多戰役中,遠東戰役本身就有其獨特性,對於研究遠東戰役的中國學者囿於政治定位,常有過高的評價。斯大林時期曾稱「打敗日本主要是中國人民和蘇聯的功勞」。中蘇交惡後也只是將「修正主義」區別出來:「在斯大林同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的軍隊和人民,在戰鬥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勳」(《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三十週年》,《人民日報》1975年9月3日);遠東戰役「一舉摧毀了霸佔中國東北多年的關東軍和其他日軍,在最後徹底擊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鬥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勳」(王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但是,流傳甚廣的關於遠東戰役的一些經典話語其實並不符合事實。

  首先,遠東戰役時的日本關東軍絕大部分是新編部隊,並非日本陸軍精銳兵團。


  蘇聯關於遠東戰役的專著《遠東的勝利》稱「在遠東同蘇軍對壘的敵軍集團計8個野戰軍、2個航空軍,共40到42個步兵師團、7個騎兵師團、22個步兵旅團、2個坦克旅團及一些獨立聯隊,總兵力超過120萬人」,常為一些引用者誤解,如《國外坦克》2005年第8期所載肖鵬《鐵騎千里奔襲橫掃日本關東軍》的關東軍數字當源於此。其錯誤在於《遠東的勝利》所說並非僅指關東軍,而是包括「滿洲國」、「蒙疆自治政府」的偽軍以及駐防南庫頁島與千島列島的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

  遠東戰役發起時,在中國東北範圍內有關東軍第一方面軍之第3、5軍,第三方面軍之第30、44軍,直轄第4軍,共轄22個師團8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獨立戰車旅團1個機動旅團。其中有1944年5月後擴編的第107、108、112、119師團,1945年1月16日編組的第79、122、123、124、125、126、127、128師團,7月10日編組的第134、135、136、138、139、148、149師團,以及1945年6、7月間從日軍中國派遣軍緊急轉調的第39、63、117師團,8個獨立混成旅團均為當年就地編組。以上有作戰經歷的部隊只有關內調入的3個師團。7月10日倉促編組的部隊大多數師團長從日本國內調任,其上任時間還要遲,獨立混成旅團都只轄4個獨立步兵大隊,而此前的日本陸軍獨立混成旅團標準編製是5個獨立步兵大隊或更多。新編部隊的實際編成(包括人員、裝備)能達到何種程度肯定大有問題,例如第136、137、138師團基本由在鄉軍人編成,實際未成軍;又如7月底才獲准組建三個特別警備隊,關東軍8月初開始組織實施,其間預定配屬第4軍的第3特別警備隊因該軍司令官上村干男反對而擱置。

  1942年10月關東軍升格為總軍,戰爭末期關東軍指揮範圍擴大到朝鮮半島。因朝鮮東北沿海是蘇軍可能的進攻方向,朝鮮北部防務於5月底由第十七方面軍交割給關東軍,6月17日從關內調入第34軍司令部駐鹹興擔任領率,轄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遠東戰役發起後,關東軍依預案將逐步收縮到南滿、朝鮮,駐防朝鮮南部的第十七方面軍奉命歸屬關東軍。第十七方面軍司令部駐漢城,轄第58軍以及7個師團2個獨立混成旅團。

  朝鮮北部的清津作戰實際發生地在雄基、羅津、清津、成津(今金策)等港口,作戰規模均不大,與蘇軍交戰的是日軍朝鮮軍管區部隊。第34軍司令部駐鹹興,部隊分駐鹹興、定平、平壤,離上述戰場尚遠,鹹興、平壤、元山、海州均為蘇軍以空降方式佔領。


  朝鮮南部的第十七方面軍雖隸屬關東軍,但這裡為美軍作戰地域。

  在南庫頁島蘇軍作戰對像為日軍第88師團、在千島群島占守島為第91師團,均直屬日軍第五方面軍(司令部駐北海道札幌),在張北方向有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總之,遠東戰役全部作戰範圍日本陸軍部隊其實只有26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獨立戰車旅團和1個機動旅團。日本陸軍第2、5航空軍分駐中國東北與朝鮮,但可用於作戰的飛機極少。

  關東軍曾經是日本陸軍精銳兵團。1940年日軍大本營確定當時關東軍序列的12個師團外加第16師團(尚在本土,以後未執行)為「滿洲永久駐紮師團」,到1943年6月又先後調入或就地組建3個師團共15個師團。這15個師團是「常設」第1、8、9、10、11、12、14師團,早期三聯隊制第23、27師團,以四聯隊師團抽出聯隊組建的第24、25、28、29、71師團及「新常設」第57師團,均為日本陸軍主力師團,在1941年「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時各部隊還得到額外的加強。1944年,這15個師團有11個調往南方戰場,遂用守備部隊就地編組6個師團,到年終計有10個師團,無論師團數還是師團戰力均為1939年以來之最低狀態。1945年初其餘4個「滿洲永久駐紮師團」亦調出,關東軍實為徹底換血。

  美國曾經以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強大兵力為結束太平洋戰爭的重要障礙,對關東軍實力的不恰當估計可謂由來已久。日軍主力第11、25、57師團同在1945年3月從關東軍調回日本本土,至今卻仍有西方資料如ThePacificWarEncyclopedia誤稱第25、57師團駐防滿洲直至戰爭結束。

  1945年4月5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召見日本大使佐籐尚武公佈一項聲明,在一些資料中常被誤解為蘇聯宣佈廢除蘇日中立條約。實際這是蘇聯告知日本,蘇聯決定一年後條約到期時不再延長條約,而蘇日中立條約關係一直保持到遠東戰役發起時(參見拙文《遠東戰役史事新探》)。事實上,儘管「滿洲永久駐紮師團」已於3月全部調出,僅餘12個新編師團駐防滿洲,在蘇聯採取此項外交行動時日本並沒有即刻加強軍力,而是遲至6、7月間才從關內調入3個師團,7月10日組建7個師團。


  其次,匆忙組建的關東軍遠沒有百萬之多。1965年版《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簡史》記載「日軍損失67.7萬名以上,其中包括戰死者約8.4萬名」,戰後日軍戰俘解送蘇聯時以每千人編為一個作業大隊,總計作業大隊有「滿洲430個、北朝鮮65個、庫頁島千島75個」。

  據此推算,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兵員約51萬、在北朝鮮約6萬。第五方面軍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約9萬。駐遠東戰役作戰地域的日本海軍僅有鎮海警備府(釜山)下屬之旅順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元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依正常編製估計約兵員2萬,則在遠東戰役全部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約68萬人,其中關東軍57萬(包括在北朝鮮的6萬)。

  若計入在南朝鮮第十七方面軍的23萬人(戰後向美軍繳械投降),戰爭結束時日本關東軍總員額約80萬。由於關東軍指揮範圍有過很大的變動,常有資料誤稱與蘇軍作戰的有80~100萬關東軍。

  還有令人不解的關於蘇軍戰績統計方式——殲敵與受降混為一談。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蘇軍界定遠東戰役結束於9月2日,蘇軍的戰績統計應於此日期截止,主戰場中國東北則應為8月20日12時,這是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命令日軍停止戰鬥行動的截止時間。

  前已指出,遠東戰役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約68萬人,但不能如《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簡史》所稱「日軍損失67.7萬」及一些中國資料如《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郭汝瑰等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頁)稱蘇軍「使日軍損失約70萬人」。按戰爭史研究慣例,戰果應指在作戰中導致敵方傷亡、俘虜與投降者,而不包括因國家戰敗而成建制投降者。例如「七七事變」以來中國關內戰場日軍傷亡約140萬,「8.15」後向中國戰區投降的日軍約131萬,但從未有資料稱日軍損失271萬者。至於蘇聯未執行《波茨坦公告》關於「日本軍隊在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其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條款,將日軍戰俘(包括作戰俘虜、投降者與成建制投降者)解送蘇聯服勞役,那是另一個問題。

  遠東戰役作戰時間很短,以蘇聯、日本戰爭史資料參照考查,在中國東北與蘇軍實際交戰的日軍只有牡丹江地區第124、126、128、135師團,琿春地區第112師團,富錦地區第134師團,大興安嶺地區第107、119師團,璦琿地區獨立混成第135旅團,海拉爾地區獨立混成第80旅團,張北地區獨立混成第2旅團,共計為8個師團3個獨立混成旅,約為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的三分之一。若將日軍交戰部隊全部計為損失可估計為23萬,亦可按傷亡2︰1的估算法約知日軍損失25萬。大體說在遠東戰役作戰地域蘇軍殲滅(傷亡及作戰中俘虜、投降)日軍約24萬,有44萬日軍成建制向蘇軍繳械投降,蘇軍並非全殲作戰地域的68萬日軍,當然更不是全殲日本關東軍。

  另外,至8月20日12時(即日軍停止戰鬥行動截止時間),蘇軍只佔領東北部分地區,所謂「蘇軍解放中國東北」之說亦不符合戰爭史研究慣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