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日本人建立:大部分靠自己修復
現在很多人開始說「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是由日本援助建成的東三省,我想說的是,真是瞎了眼了,日本的侵華和殖民統治倒是變成了援助了,真讓人氣憤,那麼我們來看一看,東北的工業基礎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東北的工業基礎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張作霖時期、日本殖民時期、共和國建設時期。
張作霖時期
東北的早期開發也是和「張氏父子」密不可分的,從開放滿洲到20年代中期,伴隨著大量移民的到來,東北曾經有過一個輝煌的發展階段,張氏父子實行「整軍精武,勵精圖治」的政策,開礦山、修鐵路、建電站、設銀行、辦學校,在北滿(黑龍江)積極屯軍墾,只用了10多年時間,東北的經濟在中國已經舉足輕重。據說當時東北大學教授的工資是北大的六倍,約3000現大洋,超過總理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產馬達,1930年亞洲第一部帶空調的火車在大連誕生。
早些時候,張學良就推動張作霖在東北地區建立了一批工業,但是其中軍事工業佔了相當比例。張氏父子在東北建立的工業,側重於重工業與採掘工業。當時東北地區的鐵路、礦山、鋼鐵工業,也是全國最發達的。從張作霖宣佈東北自治到"九*一八事變"期間,張氏父子為了加強東北邊防安全,根據自建自營方針,制定了龐大的鐵路修建計畫,並不顧日本多方阻撓,努力將其付諸實施.經過近十年努力,打破了東北鐵路長期由外國控制的局面。張作霖不顧日本之反對,於1924年成立了自營自建鐵路的領導機構和執行機構——東三省交通委員會,開始築建東北鐵路網。從1925年以後,張作霖以「自行籌款」方式,陸續建造了奉海(奉天-海龍)、吉海(吉林-海龍)、打通(打虎山-通遼)等鐵路。並計畫著手修建東北兩大幹線:一是從葫蘆島經由通遼、齊齊哈爾至璦琿的西部幹線;一是聯繫京奉路,經由海龍、吉林到佳木斯的東部幹線。張作霖還籌備建築葫蘆港。其計畫是企圖通過自建鐵路,把奉、吉、黑以及內蒙聯繫起來,以葫蘆島做吞吐港口,同時,在南滿鐵路的沿線設卡徵收貨場稅等,用以限制日本利用南滿鐵路對我東北財富的掠奪。上述措施無疑具有張作霖企圖擺脫日本控制和干涉的傾向。
20年代中期,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開始推行「新政」,東北逐漸萌芽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
日本殖民時期
1932年3月9日,在日寇的策劃下,清朝遺族在其「龍興之地」的東北滿洲裡,建立了偽滿洲國。
1932年~1942年,由日本幕後主持下的偽滿當局詳盡規劃了大大小小109個城市的建設,而這樣的對東北的全面系統規劃,在中國的其他地區都未曾做過。
比如偽滿洲「國都新京」(長春),雖然時尚程度比不了上海,可從城市規劃來看,卻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全由外國專家規劃設計的城市,是中國唯一仿照外國大都市(巴黎、堪培拉等) 建造的城市。
到1934年,長春整個城市全部掩映在綠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稱。到1942年,長春人均佔有綠地2272平方米,超過華盛頓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的5倍,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時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直到1945年之前的十多年間,經過日本軍國主義多年的苦心經營,加上二戰後期日本害怕盟軍轟炸本土,把日本幾乎所有的工業設施遷去了東北,東北偽滿的工業規模竟然超過了日本本土。
從瀋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東北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國2003年才達到 57.5%;
1938年,偽滿洲國共發電16.3億度,而且有亞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發電;
1943年,豐滿水電站開始發電,發電能力每年22億度,而到了 1949年整個中國發電量才43億度;
1943年時,東北以占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佔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
1945年時,全中國工業總產值中,日寇把持的東北占85%,日寇把持的台灣占10%,而「一窮二白」的中國其餘部分只佔5%。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看吧你也承認了,日本在東北的建設。首先,我想說的是這篇文章還沒有完,還有日本在東北建設,只是作為殖民統治來做,並不是真心建設,也是為了侵略戰爭做準備的。
偽滿工業是建立在東北地方政府時期工業發展基礎之上的,卻又打破了九一八事變前東北的工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一套殖民地工業體系。偽滿工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畸形發展。其形成過程,展示著日本對東北礦產資源的掠奪,對東北加工工業的扭曲,對東北人民的壓迫。當然,日本在「以戰養戰」目的下發展起來的偽滿工業體系,也不自覺地為東北重工業發展積蓄了一定條件。
日本人在東北就是想要永久的佔據,日本人制定了險惡的移民計畫,意圖改變民族構成,使日本人成為東北的主體民族。在現已公開的資料看,東北人口結構改造成功後,日本人是上等人,佔有土地,擁有財富,中國人是二等人,朝鮮人是三等人,只能從事務農、手工業等。開拓團就是實施這一計畫而組織的日本移民,這也是後來的東北日僑問題的由來。
蘇聯在東北的掠奪
日本戰敗後,偽滿洲國也隨之壽終正寢。1945年9月18日,國民政府向美、蘇建議:凡屬日本及日本國民在華領土內所有全部產業權、契據、利息以及各類財產,包括房屋、發電廠、各種工廠、船隻、船塢、造船廠、機器、礦業、有線及無線電設備材料、鐵路、車輛、修理廠等等應認為已讓予中國。
斯大林雖口頭上對中國以日本資產作為賠償的主張表示同情,但實際上他對東北的日本工業早就另有打算,竟然把東北所有日資產業宣佈為紅軍的戰利品,由蘇聯紅軍全面接收,然後實行「重點摧毀」,就是把最新最好最重要的機器設備拆運到蘇聯,滿足自己的需要。剩餘的部分,一分為二,中蘇各佔其一,雙方再進行排他性的經濟合作,以免第三國(美國)的勢力進入東北。這三個環節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的,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全面佔有和重點摧毀。三個環節都服從於蘇聯國家安全的目的。
由於東北的輕重工業幾乎全為日本的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滿洲電業株式會社以及滿鐵株式會社所有,蘇軍佔領東北後,首先將這幾個壟斷組織的頭頭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總裁高崎建之助等日本高級經濟管理人員抓起來,拘留於長春寓所,嚴加看管,然後從他們口中索取各種所需要的材料。讓他們證明,東北某某企業是為關東軍服務的,日本資本佔多大比例,以便為蘇軍將企業攫為戰利品提供"事實根據"。
就這樣,經過斯大林掠奪後剩下那些工業設施,成了解放後東北重工業重振的基礎。其實掠奪後的東北已經破落不堪了。只有工廠廠房,機器等都被蘇聯掠奪回國內了。
共和國建設時期
東北工業部1949年初從哈爾濱搬到瀋陽,工作中心也從北滿轉到南滿,並著手恢復南滿工業。工業部計畫處化工輕工室主任楊俊同志被調到瀋陽化工廠當廠長,生產肥皂。當時,工業部一批幹部被派出去接收工廠,並在工業部下成立了10個直屬單位。經過半年努力,這些工業部門都基本恢復起來。東北工業部不是專業部,是個綜合部,在東北工業恢復中起了重要作用。
東北恢復工業主要是從北滿開始。首先是恢復燃料工業,主要是恢復鶴崗、雞西、雙鴨山三大煤礦,還有一批小煤礦。當時東北地區的過冬是個大問題,沒有燃料。許多地方的電廠工廠靠燒黃豆,火車靠燒木頭。二是鞏固和擴大軍需供應。當時東北有一個軍工局,副局長是王逢源,主要負責軍事工業。東北工業部主要管理民用工業。當時東北各個省都有省工業局。三是恢復電力工業。當時電力供應十分緊張,主要保大城市供電。我們軍隊的戰士有時把小城鎮變壓器的油抽出來點油燈。四是恢復公用工業。除此之外,東北工業部還著重抓了黑龍江省金礦的恢復、東滿礦山的恢復,包括銅礦、鉛鋅礦的恢復等。
所以東北的基地的恢復大部分還是靠我們自己,靠全國資金投入。當然日本遺留下來的肯定有幫助,但日本並不是真心建設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