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冷月:大唐陌刀之絕代傳奇 | 陽光歷史

 

A-A+

關山冷月:大唐陌刀之絕代傳奇

2017年01月23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217 次

  公元757年9月,長安城西南的香積寺以北,賊將李歸仁以精銳騎兵發起強悍衝鋒,大唐軍隊陷入混亂,危在旦夕。關鍵時刻,身高2.1米的唐前軍主將李嗣業脫上衣、執陌刀,奮力突前,殺敵數十騎,唐軍「陣容方駐」。李嗣業抓住戰機,率領陌刀手「如牆而進」,所向披靡。

  陌刀長約3米,刀柄和刀刃分別是1.5米,重約33公斤,其最早的原型可能是西漢時的斬馬劍,因為兩者都是雙刃、狹長、鋒利異常,可刺可坎,專為對付騎兵。軍隊中使用陌刀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已肇其端。621年唐將闞稜率一千陌刀手,死戰地方軍閥李子通。
唐代陌刀手都是嚴格選拔的壯士,人人技藝驚絕,臂力體力膽氣過人,否則也舞不動沉重修長的陌刀,並敢與騎兵正面交鋒。

  古代兵器專家周正武復原的唐朝陌刀

  反衝鋒戰術

  冷兵器時代,無論歐洲的封建騎士、西亞的穆斯林騎兵或還是中北亞草原上的遊牧戰士,憑借優良的機動性和強大的衝擊力,成為戰場上的優勢兵種。步兵防禦正面突擊的騎兵,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遠射武器打擊,比較著名的有英國長弓,歐洲流行的十字弩和中國從春秋後期就應用的強弩。弓弩手能一定程度抑制騎兵衝鋒,但不能近距離交戰,所以騎兵突破箭網之後,就要靠步兵自身了。

  14世紀歐洲步兵革命以後,以蘇格蘭和瑞士長矛兵為代表的步兵戰勝騎兵屢見不鮮。密集排列的步兵手持幾米的長矛,矛柄斜立於地面、矛尖向前,組成令人膽寒的長矛方陣。受過良好訓練的步兵也不會被騎兵攻擊時排山倒海的氣勢和聲響嚇到。衝刺的騎兵如果不及時收手,就會連人帶馬死於槍林之下。長槍步兵的防守方式固然有效,卻也非常被動,不便於移動,通常也不敢進攻。唐朝的軍隊則採用了一種更具進攻性的戰術體系。這套體系的關鍵武器就是陌刀。

  隋末唐初,突厥人已是中亞草原霸主,突厥騎兵「來如激矢,去如絕弦「,驍勇善戰,極難對付。唐高祖和唐太宗模仿和利用突厥人,建立起頗為「突厥化」的精銳騎兵,但唐軍主力是步兵,仍要設法克制遊牧騎兵。如前所述,對騎兵的遠程打擊要靠弓弩手,唐朝弩兵數量、強弩配備雖然都不如後來的兩宋,但實力不可小視,唐軍步兵強弩擘張弩最大射程為400米。

  唐軍對付騎兵正面衝鋒的核心思想是多兵種協同作戰,唐初軍事家李靖的《衛公李靖兵法》總結了這種戰法。敵軍在230米左右,弩手放箭;90米處弓手射箭。然後弓弩手放下弓弩,敵騎兵距30-50米處,則持陌刀殺向敵軍。如果陌刀手不能勝,唐軍騎兵從兩翼迎前騰擊,陌刀手退回陣內重整,然後支援前面的騎兵。

  唐軍戰法與歐洲被動防禦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陌刀手的反衝鋒。漫天箭雨打擊下,騎兵(突厥人一般為輕騎兵,甲冑保護不足)會有不少人馬中箭倒地,給後邊的騎兵造成障礙,令陣型混亂。輕騎兵馳過300米的距離一般只需20-30秒,最後的50米也就3-5秒左右,考慮到敵我相向而行,兩軍遭遇只需2-3秒甚至更短。陌刀手必須立即上前痛擊,打騎兵一個措手不及。手持三米長刀的壯漢密集衝鋒,場面震撼,戰鬥力驚人。史書中常描述陌刀手能將敵騎一斬為二,所謂」白刃霜飛,
紅血星流」。

  唐朝的陌刀反衝鋒戰術,充分結合了中原王朝軍隊善於步兵作戰,武器製造發達,以及精確把握戰場時機等能力與優勢。陌刀手的近距離迎頭痛擊一般足以打垮騎兵的攻勢。退而求其次,如果陌刀手不發動反衝鋒,也可傚法長矛步兵,將陌刀刀尖沖外,亦足以遏制騎兵,但殺傷力度不如反衝鋒,不掌握主動權。

  陌刀防守陣型

  陌刀的普及和著名戰役

  唐朝初年,陌刀手還兼用弓弩,似乎不是專職化的部隊,史書中也僅崢嶸偶露。從唐高宗調露到唐玄宗開元年間(679-722年),陌刀頻頻現於史書。筆者推測箇中原因:陌刀是由鑌鐵打造,鑌鐵是大馬士革刀的材料,價值昂貴,再加上唐朝著名盔甲明光鎧,一個裝備齊全的陌刀手相當於唐朝十個州官全年俸祿之和。費用如此之高,若成為制式裝備,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持,唐高宗到開元盛世時期的大唐國力才能做到。

  唐代疆域圖

  從唐朝與周邊遊牧勢力的關係來看,高宗、武後時期,突厥、吐蕃、契丹,甚至遠在西亞的大食(阿拉伯)帝國,都與唐朝屢屢衝突。作為對付遊牧騎兵的利器,陌刀自然得到國家大力推廣,因此唐朝邊防軍隊最先裝備陌刀。陌刀的打造、分賜、貯藏、管理本來由中央軍器監負責,唐玄宗建立節度使制度後,藩鎮也可自行打造,陌刀就更流行了。唐代很多名將善用陌刀隊,比如裴行儉、郭子儀、李光弼以及田承嗣等,最著名者非李嗣業莫屬。

  唐代名將郭子儀

  751年,大唐安西副都護高仙芝、副將李嗣業,率領兩萬精銳馬步漢軍,外加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1萬人,翻越帕米爾高原,跋涉七百餘里到達怛羅斯城下(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塔拉茲附近)。3萬唐軍與大食帝國阿拔斯王朝的10萬聯軍激戰5日,不分勝負。第五日傍晚,葛邏祿部臨陣叛亂,唐軍步兵和騎兵聯繫被切斷,終於潰敗,僅有數千軍人生還。大食帝國軍隊死傷人數不詳。由於史料缺乏,只能估計李嗣業的陌刀隊約有4千人,其表現應是神勇無敵。

  怛羅斯之戰,唐軍損失慘重,但此後唐朝並沒有「遂絕於西方」,兩年後封常清任安西節度使,安西大都護府的統治能力就已恢復。真正導致唐朝退出中亞霸權爭奪的是持續七年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755-763年)

  本文首段描述的正是安史之亂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香積寺戰役。此戰唐朝出動軍隊約15萬人,名將李嗣業統帥的陌刀隊即為前鋒,此時陌刀隊早已專業化,不再兼職弓弩手。安慶緒(安祿山已被其謀殺)的10萬叛軍以騎兵為主。與李靖的戰法略有不同,面對叛軍騎兵的強力突擊,唐軍先用弓弩「「攢矢而逐之」,然後騎兵迎前騰擊。不料賊騎過於悍勇,唐騎兵被擊敗,叛軍大舉壓上,唐軍陣腳大亂,這才有李嗣業帶領陌刀隊力挽狂瀾之舉。

  李嗣業的陌刀隊雖勇猛,但數量不多,只能與敵軍進入相持狀態。唐肅宗多年結交回紇,此戰借來了4千回紇精銳騎兵。雙方膠著時刻,回紇人居高臨下迅猛衝鋒,擊潰叛軍騎兵主力,扭轉戰局。李嗣業率軍擇機攻擊叛軍身後,與回紇人前後夾擊,大獲全勝。是役,叛軍被「斬首六萬級,填溝壑而死者十二三「。回紇騎兵居功至偉,但付出了全軍犧牲的代價。此役之後,長安迅速光復,軍心大振,民心歸附,為平定叛軍、「再造唐室」奠定基礎。

  陌刀不但在野戰中極具威力、震懾敵人,在攻城守城中也發揮重要作用。748年高仙芝征討小勃律,與小勃律的靠山,也是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對手吐蕃人會戰於連雲堡。又是李嗣業,率陌刀隊冒險爬上崖頂,出其不意攻擊吐蕃軍,為攻克連雲堡立下頭功。此戰之後不久小勃律歸附,西域七十二國來獻。

  陌刀的弱點與衰落

  野戰中陌刀可以說無堅不摧,對付騎兵尤其有效,其優勢來自3米的長度和極為鋒利的雙刃,但過長不利於近身肉搏戰。一旦陌刀手不是整體作戰,而是陷入混戰場面,手持短武器的士兵只要避過陌刀的刀刃,就能對陌刀手構成致命威脅。當然唐代似乎也考慮到這點,陌刀手一般有其他步兵兵種配合保護,或者佩戴短刀。

  問題也在於敵手如何躲過陌刀勢大力沉的攻擊,靠近陌刀手,中國史書中似乎未有案例。以長矛兵稱雄的瑞士人倒是精於此道,面對長矛兵攻擊時,瑞士人派敢死隊衝鋒,將對方長矛隔開,創造進攻機會。

  陌刀沉重、過長,對使用者的臂力和體力要求極高,因此終唐一代,歷次戰役,參戰的陌刀手似乎都不超過5000人,是絕對的精銳之師。由於製造工藝複雜、費用高昂,五代時期戰事頻仍,人員和武器損毀率較高,各割據小國沒有足夠財力維持豪奢的陌刀軍,因此陌刀逐漸沒落。從北宋開始,大量新式長矛、斧鉞裝備步兵,這些武器工藝簡單、費用低廉,對軍人的要求也較陌刀遠低,對付騎兵的效果差強人意,陌刀遂徹底出局。北宋也有專對付騎兵的斬馬刀,製作精良,但總長不超過1.3米,怎能與沉雄碩大的陌刀相比。

  復原的宋代斬馬刀

  代表盛唐恢弘大氣的絕代陌刀,由於唐代禁止陪葬,也不許民間持有,至今無出土文物,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