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盧傑巷戰:美軍六天戰勝伊拉克軍破除巷戰陰影
費盧傑城市戰
對抗方:駐伊美軍VS伊拉克抵抗武裝
時間:2004年11月2日—2004年11月8日,僅用了6天就攻佔了「抵抗之都」
兵力對抗:(美)1萬人,加上伊拉克國民衛隊,合計約1.5萬人;(伊)約3千人
傷亡人數:(美)共有38名美軍陣亡,425人受傷 ;(伊)2000多名被擊斃,上千人被俘。
●費盧傑城市戰之前,美軍對城市巷戰一直心有餘悸
1950年的漢城、1968年的順化、1993年的索馬裡都是美軍不堪回首的記憶。而就在費盧傑之戰前十幾天,輿論還普遍對美軍地面部隊強攻費盧傑心存疑慮,就連美軍自己也承認「面臨著自越戰順化戰役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巷戰」。可以說,美軍做好了承受巨大傷亡的心理準備。
美軍對城市巷戰既十分重視,又心存顧慮。美軍認為,「無論對城市居民居住地進攻作戰的規模有多大,由何種部隊或哪一級部隊組織實施,都應把它作為最後手段,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加以實施」。所以急於用一場經典勝利為自己「正名」的美軍也在不停地進行各種訓練和演習,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多種戰術配合美軍拿下費盧傑
●戰術之一:處晦觀明----全面偵察法
及時準確的情報是巷戰成敗的關鍵。費盧傑之戰,美軍放棄了以往戰爭中過分依賴偵察衛星和偵察飛機的做法,除了運用各種技術偵察裝備外,對伊臨時部隊提供的情報資料亦格外重視,力求通過多種手段,全面偵察反美武裝情況。
美軍一方面在作戰前就向城中派出特種作戰小分隊進行偵察,引導部隊突擊和圍剿。另一方面啟用了伊軍特種部隊「沙赫瓦尼軍」,充當嚮導並幫助美軍甄別「恐怖分子」。正是依靠「土洋結合」的方法,美軍準確地掌握了費盧傑反美武裝的一舉一動。
●戰術之二:斗亂不亂----「化整為散」法
城市戰多為混戰。費盧傑街道縱橫,建築物林立,戰鬥車輛只能沿街道機動,重裝備不易發揮作用,多數情況下要與反美武裝進行逐巷逐樓的爭奪。加之城市作戰本身就不便於戰鬥車輛機動,人員必須下車。因此,在戰鬥中,美軍一般會集中8至12名士兵的絕對優勢力量對付1名敵軍。
在作戰編組上,美軍更強調「化整為散」。在保持整體絕對優勢的同時,以小分隊戰鬥的方式確保其兵力兵器發揮最大效果。全面攻擊發起後,由陸軍和陸戰隊組成的美軍主攻部隊共6個營的兵力,從費盧傑北部6個點同時發動進攻。這種「多點攻擊」的手段,在「化整為散」的同時,使各軍兵種有效地聯合編組,充分發揮了火力、突擊力和防護力的綜合優勢。
●戰術之三:投石問路----火力主導法
所謂火力主導法,是指地面快速突擊和空中精確打擊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火力作用,大量殺傷反美武裝的有生力量。
巷戰中,美軍有著嚴格的火力區分。這些火力分工明確,實施密度大,對敵方保持了有效的火力威懾。在先期準備和外圍戰鬥中,美軍炮兵通過火力準備和火力急襲的方法,摧毀了許多城區外圍目標。
隨著美軍進入費盧傑城區,炮兵火力則主要是支援下車步兵的機動和增援。而空中火力則以戰術空軍及陸航攻擊直升機實施空中支援為主,主要摧毀已查明的重要目標,打擊臨時出現的目標。除空軍外,甚至連今年7月趕到波斯灣的美海軍「甘迺迪」號航母戰鬥群也為攻城美軍提供了火力支援。
●戰術之四:層層深入----逐漸逼近法
費盧傑一役,美軍吸取了以前巷戰的諸多教訓,在戰鬥過程中並沒有急於全線壓上,而是非常重視先孤立後奪取,集中精銳擊敵要害。即先以強有力的兵力突擊和火力,封鎖控制進出城市的道路,奪取城市周圍的有利地形,孤立城市守敵,而後再層層深入,對城區發起攻擊。
開戰之初,美軍奪取的費盧傑主要醫院和橫跨幼發拉底河的兩座橋樑,就體現了該戰術思想。通過對這兩個重要地區的控制,美軍將費盧傑一分為二,使東西兩岸的伊拉克抵抗力量無法相互呼應,在切斷了抵抗力量逃生之路的同時,牢牢地將其控制在費盧傑城區內。
●戰術之五:因人制宜----「棄明投暗」法
為了打好這場巷戰,美軍十分強調揚長避短,即利用夜色的掩護及時調整兵力部署,充分發揮自己的夜戰優勢。
美軍的夜視器材數量多、性能好、觀察距離遠,不但改變了晝夜間的差距,更實現了觀、瞄、射擊一體化,為實施夜間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從整個戰鬥過程看,美軍的許多行動都是在夜間進行的,攻擊大多發起在凌晨。
●費盧傑之戰,美軍第一次成為巷戰勝利者
在這樣優越的戰術條件下,盧傑城市戰以美軍全殲伊軍守城部隊、大獲全勝而告終。費盧傑之戰,美軍第一次成為巷戰勝利者,改寫美軍不善巷戰的歷史。
在攻佔「抵抗之都」費盧傑之後,駐伊美軍宣佈共有38名美軍陣亡,425人受傷;而被擊斃的反美武裝分子人數則多達2000多名,另外還有上千人被俘。僅從數字上看,美軍與反美武裝陣亡人數的比例超過1︰30。
在戰鬥實施過程中,美軍比較圓滿地貫徹了預先的戰術佈置,有力地控制了進攻節奏,從而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戰果。可以說,費盧傑一戰徹底扭轉了以往人們認為美軍不擅長城市巷戰的看法。費盧傑之戰成為信息化條件下城市巷戰的經典,美軍站在了勝利者的「領獎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