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斷天寶:揭開導致大唐王朝安史之亂的制度原因 | 陽光歷史

 

A-A+

夢斷天寶:揭開導致大唐王朝安史之亂的制度原因

2016年02月01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73 次

  安史之亂是唐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也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轉折點。關於這場事件,研究的也非常多,網上的討論則集中在河北胡化、華夷之辨,唐代軍事制度自身的缺陷,窮兵黷武擴張到極點而超過內部承受力引發內亂,……這些方面來討論的。而史學界的說法更加廣泛,比如氣候說,天氣轉寒,漢族適應力下降,草原民族掠奪性加強,另有人口說,指超過6千萬便超過當時社會承受力,等等。我收集了一些意見,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其實也是看可卿寫肅代和海兄的《荒唐陳述》給我啟發很大。海兄在裡面有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歷史就是理解,就是——人/理解/人的表現。因此,他在裡面用了一種人性化的方法來解讀歷史,讓人對於穆宗、敬宗這些傳統上作為昏君的行為,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於中晚唐文官和宦官,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觀點或者可以商榷,但角度無疑是新穎而別緻的。可卿的唐史隨筆系列,也有類似的感覺,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瑣碎,或者主觀痕跡太強,但我喜歡裡面一些人性化的解讀。因此對於安史之亂,我也試圖從多種角度來出發來組織討論,來理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大的衝擊。

  1、華夷之辨

  這個大概是最常見的說法,中唐之後便有此說。近代的河北胡化論似也可歸於此類,指唐廷對于歸附的少數民族安置不當,從而引發當地胡化,與中央離心離德,易於被人拉攏對抗反叛朝廷。反對說也有不少,指出挽救唐廷的同樣很多是胡人純臣,而太宗對於蕃將的使用便很成功,等等。如何在對待蕃人蕃將的問題上,也有各種各樣的建議。比如吳玉貴覺得清朝的政策就很成功,清朝同樣使用了很多其他民族作將領,但最高軍權始終牢牢掌握在滿人手裡。太宗朝之所以重用蕃將而未引起大問題,原因也在於此,立大功和威望最高,掌握最高軍權的始終是二李等漢族重臣。而玄宗朝則是跨過了這個限度,掌握大權的如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均為蕃將。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比較太宗和玄宗重用的蕃將後,發現太宗重用的往往是出身高貴的少數民族權貴,如鐵勒王子契苾何力,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李思摩,貴族執思失力等等。而玄宗重用的都是寒門窮人,安祿山為出身死囚的雜胡,「多是雜種賤胡」,並引以後面忠於唐廷的象李光弼白孝德這些就是突厥王子西域國王等作為證據。這種說法認為,貴族出身的人物更有榮譽感和責任感,而且他們自身的身份,對於其部族有很大影響,一旦忠於唐廷對於安撫境外少數民族往往事半而功倍,比如何力對於鐵勒部,阿史那社爾對於突厥部的安撫,都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而出身低微的一旦得享高位,不容易取得下面的支持,在那種不服氣和強烈的出人頭地的心態下,往往會引起反叛。而他們生長的環境受到的教育質量較差,對於物質往往有更強烈的追求,也更具有少數民族個性厲烈的特點,並比較了一下貞觀朝和天寶朝蕃將素質上的區別,這是一種比較新鮮的觀點。

  2、科舉制度

  反對華夷之辨的說法,其中一個論據是安史之亂的心腹謀事大多是漢人,因此有了另一類說法,安史之亂主要是失意士人和軍人結合的緣故。眾所周知,唐代門閥士族仍佔據很大優勢,科舉制給寒士開了一道小小的口子,但又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唐人多極為自負,懷才不遇是唐詩中最常見的感慨,急於用世之心很強,基本上沒有真正的隱士。科舉失意則北走河朔,試圖以立軍功來出人頭地。名詩人高適等都可為例。科舉失意,對現實不滿,與沒辦法進入中央「入相」的軍人結合起來,可謂智慧與力量的結合,因此產生的破壞力極大。宋代因此吸取了教訓,重文輕武壓抑武將之餘,大大擴招取士人數,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對於落選多次的考生,也有傾向性政策,因此基本上杜絕了這一條亂源。另外,有說科舉制的確立但未完善,不僅是安史之亂,也是後來藩鎮之亂的原因之一。各軍閥依靠帳下幕僚來出謀劃策,對抗中央。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