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以哪裡為橋頭堡?
國人都知道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但並不都知道國土上還有上百萬國民黨軍隊在西南、華南的存在,顯然,不剿滅這百萬蔣軍,新中國是難以立足的。特別是蔣介石以為手握百萬兵力,還沒有到徹底失敗的時候,決心以這百萬兵力與毛澤東領導的新政權作最後的較量,他於1949年8月親自飛到重慶,部署了一條以四川為防禦重點,起於岷山,經秦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延至五嶺山脈的「西南防禦戰略」,並堅信日本人都沒有完全攻克的這一地域,人民解放軍不可能跨越上述地理上的屏障,他完全可以偏安西南,與新生的政權叫板。
殊不知,秉持「宜將剩勇追窮寇」理念的毛澤東,沒有給蔣介石絲毫喘息的機會,於1949年6月2日就電示第二野戰軍:「小平準備入川。」 當時的鄧小平正在上海全面主持華東局的工作,接到命令後,鄧小平就同劉伯承等一起謀劃進軍大西南的問題。鄧小平認為,華北東北老解放區的經驗就是組建地方幹部隊伍,這是完成使命的基礎力量,解放大西南,更要建設大西南,於是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由宋任窮具體負責,服務團以文化科技人員和大中學生為主體、以老解放區幹部為骨幹,共計有一萬六千餘人,我們從這張珍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許多知識分子模樣的人,還有女幹部帶著孩子,他們正是西南服務團的人。
蔣介石坐鎮重慶,他判斷解放軍主力一定會取捷徑越秦嶺入川。老蔣又一次決策失誤了,劉鄧大軍根據毛澤東提出的「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方針,於1949年10月20日從南京開拔後作出佯動的假相,部隊由鄭州向西移動。實際上,劉鄧已暗令陳錫聯的第三兵團直入川東,令楊勇的第五兵團向南迂迴,進攻貴州,切斷敵軍南逃後路。
那麼,劉鄧的指揮中心在哪裡呢?抗戰時,湖南常德曾是保衛重慶的戰略重鎮,沒料到,這次卻成為劉鄧大軍解放大西南的中樞。1949年10月28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二野前線指揮所,從長沙一路急行軍,來到常德,將指揮所設在白雲中學,15萬二野主力陸續集結在常德,解放大西南的一道道指令就從這裡飛向前線:
11月1日,我軍發起川黔戰役,大西南之戰開始;
11月15日,我軍攻克貴陽,揭開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11月9日與11日,劉伯承、鄧小平兩次在常德民眾戲院召開黨、政、軍幹部大會,進行入川動員。
11月23日,鄧小平在湖南常德受命組建中共中央西南局,鄧小平任西南局第一書記,劉伯承、賀龍分任第二、第三書記,搭建起了整個大西南的管理框架。
11月下旬,二野主力向川東南、黔西北500公里戰線上迅猛推進。11月28日,劉、鄧率二野前指離開常德,沿川黔公路向重慶方向轉移。留守常德的二野幹部戰士於12月全部離開常德。在解放大西南的過程中,常德人民為籌集戰備物質,補充兵員,做出了不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