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關朱元璋身世的幾個「謎團」:朱元璋出生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開創者,一生的經歷曲折複雜,充滿傳奇色彩,存在著許多謎團。例如,他究竟出生在何處?他原本是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貧苦農民出身的小行童,何以會成為威震四方的農民起義領袖?他為什麼能在渡江之後越戰越強,逐一掃滅群雄,推翻元朝統治?他創建明朝以後,為什麼要大力強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產生了怎樣的作用和影響?他究竟採取了什麼措施,來恢復和發展慘遭戰爭破壞的經濟?他的是非功過交織於一身,究竟應當怎樣評價?他死後,又究竟葬在了什麼地方?所有這些,都是爭論頗多,人們極想瞭解的問題。
最新考證:「鍾離東鄉」出生地即今鳳陽小溪河鎮金橋村
記者:朱元璋的準確出生地由於歷史行政區劃的變遷而逐漸模糊,進而在近30年演變為一場此起彼伏的爭論。據瞭解,您對朱元璋研究會的劉思祥、陳懷仁等人的最新考證表示認同,並將考慮據此修改您的《洪武皇帝大傳》等著作中的有關記述?
陳梧桐:是的,儘管有關爭論從表象上已演化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文化依托之爭,但從根本上還是要靠嚴謹準確的學術考證來解決問題。朱元璋祖籍在今江蘇沛縣與安徽宿州符離集一帶,後來他的先祖南遷至句容通德鄉朱家巷。五世祖朱仲八、高祖父朱百六、曾祖父朱四九,都是世代從事農業生產。到宋末元初,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卻被官府定為淘金戶。句容不產金,朱家每年都得花錢到外地買金子向官府繳納,把家產都賠光了。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不堪忍受的朱初一帶著全家北逃到泗州盱眙津律鎮,在孫家崗居住下來。一家人靠開荒種地,逐漸置辦起一點田產,並給兩個兒子朱五一(朱元璋伯父)和朱五四(朱元璋父親)成了親。朱家在盱眙生活了20多年,朱初一去世後家境衰落,朱五一和朱五四兄弟只好分別逃荒。朱五一一家逃至濠州鍾離;朱五四一家先逃至靈璧,又遷至虹縣(今安徽泗縣),再遷至鍾離東鄉。朱元璋的3個親兄分別出生於盱眙、靈璧和虹縣,朱元璋則在天歷元年(1328年)父親48歲時出生於鍾離東鄉(據最新考證即今安徽鳳陽小溪河鎮金橋村)。
記者:朱元璋小時候的名字「朱重八」很有意思,一些傳說和文學作品對此進行了演繹,但歷史的本真——「朱重八」到底是什麼意思?
陳梧桐:朱元璋小時候父母給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長大後自己改名為興宗,後來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時下流行的一本通俗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開篇為朱元璋列出一份檔案,在姓名與別名的欄目裡寫道:「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將朱重八列入「別名(外號)」一欄,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把朱重八、朱興宗單獨列為「曾用名」一欄。
那麼,朱元璋的父母為什麼給他取這樣的名字呢?這本通俗歷史讀物的作者解釋說:「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記戶口的人一定會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應該是兩個數字,所以作者說:「朱重八,這個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
但是,朱元璋生於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農曆九月十八(陽曆10月21日),這一年他父親朱五四48歲,母親陳氏43歲,父母的年歲相加91歲。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歲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應該叫九一或一八,怎麼說也不會是重八或八八了。
耐人深思:明中都的營建與廢棄
記者:朱元璋其實有很濃厚的家鄉情結,他在稱帝之初考慮把自己的家鄉鳳陽建為「中都」,但終究因種種因素作罷。您能詳細介紹一下這段至今已鮮為人知的歷史嗎?
陳梧桐:許多人知道明朝有南、北兩京,卻不一定知道明初朱元璋曾在他家鄉鳳陽營建一個中都。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后,就面臨著在哪裡建都的問題。都城的選擇,一般都把政治、軍事、經濟和地理條件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加以考慮。應天是他發展壯大的基地,此地龍蟠虎踞,形勢險要,而且地處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經濟條件十分優越,但它的地理位置偏於東南,距離對元朝作戰的北方前線太遠,不便朝廷部署軍事和指揮、調動部隊,是個很大的缺陷。加上歷史上在此建都的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又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也認為很不吉利。所以他遲遲未能拿定主意,是否就在這裡定都。
不久,徐達率領北伐大軍攻佔山東、河南,大臣都說「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是宋朝故都,勸朱元璋在那裡定都。朱元璋隨後親到汴梁,改汴梁路為開封府,並與徐達商討部署下一步的作戰計畫,順便對這個城市做一番考察。考察結果,他覺得開封地處中原,「四方朝貢,道裡均適」,決定在此建都,但又感到這個城市無險可守,是個「四面受敵之地」(《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四),決定把應天也定作都城,實行古已有之的兩京制度。八月,下詔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墓-明孝陵
葬身地本不應成「謎」:埋葬於紫金山南麓無可置疑
記者:也許是受曹操「七十二疑塚」傳說的影響,一代雄傑朱元璋的葬身地也被附會了很多傳說,有人寧願不信正史信野史,搞得堂堂的明朝開國皇帝似乎連葬身之所都說不清了。對所謂朱元璋的「葬身地之謎」,您有何看法?
陳梧桐:作為壽終正寢、隆重下葬的一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葬身之地怎麼會成為「謎」呢?傳說本無稽,正史的記載是確鑿可信的。
同所有封建皇帝一樣,朱元璋生前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洪武初年,他命精通形勢宗風水術的謀士劉基與自己的同鄉徐達、湯和,和自己一起踏勘南京東郊的紫金山,為他選擇陵址。
其實,朱元璋和馬皇后入葬南京東郊明孝陵史有明載,確鑿有據,而以上傳說根本沒有史實依據。明人王棠《知新錄》就曾駁斥民間流傳的這兩種說法:「俗說朝天宮是太祖葬處,此偽言也。帝王大度,斷不如是。元朝帝王無陵寢,其伎倆與瞞(即曹操,傳說身後置七十二疑塚)同。又有謂在燕京萬歲山者,不足信也。」
不過,王棠反駁的理由說得並不充分。到了清代,金陵人甘熙又在《白下瑣言》中評論說:「世傳三清殿下為太祖真葬。國朝趙秋谷執信,又謂葬於燕京之萬歲山,作長歌以紀,有『馬後悲孤獨』之語。然崩葬孝陵,見諸正史,以當時情事而論,相度地勢,起造山陵,動帑數百萬,經歷十數年,豈第為馬後而計?且建文仁孝,又安忍以太祖遺骸置諸渺不可知之域?群臣豈絕無目擊其事者?萬歲山在燕京,其時方以會葬不從(朱元璋臨終前的遺詔規定:『諸王各於本國哭臨,不必赴京。』朱棣從北平趕赴南京,中途遇到朝廷使臣向他傳達遺詔,只得返回北平),興師靖難,焉有奉移梓宮,不遠數千里而徙之事?趙說更不足信。」甘熙所論有理有據,也較全面,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