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滸:神一樣出現的宋江竟然只是一個傳說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水滸:神一樣出現的宋江竟然只是一個傳說

2017年05月03日 解密水滸傳 暫無評論 閱讀 83 次

在中國,宋江的知名度很高,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宋江這個人是真的存在過呢?還是純屬小說家的虛構呢?這個問題,在好多人的眼中是不成為問題的。因為,宋江這個名字在《宋史》中閃現過好幾次——主要在《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三卷。《宋史》,中國二十五史之一,這還有假嗎?考證大師胡適就說:「……這三條史料可以證明宋江等人都是歷史人物,是北宋末年的大盜。『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看這些話可見宋江等當時的威名。」(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

可是,經過筆者搜書檢料、多方考證,得出的結論卻令人失望。筆者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水滸謎」,也和千千萬萬的「水滸謎」一樣擁有一個英雄情結,不甘心宋江、以及武松、魯智深、李逵等等英雄好漢完全來自於小說家的臆造,真心希望他們曾在我們所生活的熱土裡存在過。但真相卻是那麼殘酷——非但宋江這個人物是虛構的,甚至水泊梁山起義之事也是子虛烏有!說到這裡,該有讀者要跟我急了。

先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1.jpg

凡是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由於兩宋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除了有官修的當代史外,還有數量繁多的私家所撰歷史著作,史料豐富,且兩宋共享國三百二十年之久,這就使得《宋史》的編成篇幅穩居二十五史之冠。可是《宋史》的成書時間卻是在元朝瀕臨滅亡前夕,修撰者匆匆急就,全書從開始著手整理到殺青僅僅用時兩年零七個月,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上不免粗糙。事實上,《宋史》中,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等現象就屢見不鮮。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史》的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宋史》中與宋江有關的史料文字,只要用心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基本都改編自《東都事略》。以上提到宋江在《宋史》中出現的三個地方:一、《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紀》:「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處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二、《宋史》卷三五一《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三、《宋史》卷三五三《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在《東都事略》中相對應的內容:

對應一:《東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對應二、《東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陳制賊計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帝曰:『蒙居閒不忘君,忠臣也。』起知東府,未赴而卒。」對應三、《東都事略》卷三百三《張叔夜傳》:「會劇賊宋江剽掠至海,劫巨舟十數。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餘里,大張旗幟,誘之使戰。密伏海旁,約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賊大恐,無復鬥志。伏兵乘之,江乃降。」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兩書中出現了抄襲或者說照搬現象。因為是《東都事略》成書在前,《宋史》成書在後,因此可以斷言:《宋史》抄襲或照搬《東都事略》!《東都事略》是一部什麼書呢?《東都事略》的作者是南宋孝宗時眉州人王稱,王稱的父親王賞曾在南宋紹興年間做過實錄修撰官。王稱受父親撰史的影響,根據國史﹑實錄,兼採用野史的資料,寫成了《東都事略》。看到了吧?《東都事略》屬於私人撰寫、且野史成份比較大另類「史書」。

2.jpg

私人寫史,最大的局限就是材料有限,而且,很多該考證的東西沒有條件進行考證。就以《東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宋江條中的「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來說,就很有問題。「淮陽軍」、「京東」、「河北」幾地相隔數千里,宋江在一月之間連犯幾處,犯得過來嗎?這就使得編《宋史》的人不得不把「河北」改為「江北」,可是,這一改,仍是不通,因為淮陽就在江北,說了淮陽,就不應該再提江北。

《東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傳》中的「橫行河朔」、「居閒」、「起知東平府」等字樣也被《宋史》改成了「橫行齊、魏」、「居外」、「命知東平府」。這麼改是有原因的。南宋時代,故事中的宋江是在河北抖威風的,而到了修《宋史》的元末,宋江的故事已被定型在山東了。至於《東都事略》用「居閒」二字,是因為宣和三年侯蒙犯事被罷官,而修《宋史》者發現宋江是在宣和三年被張叔夜招降了,這說不通啊。所以,改「居閒」為「居外」、改「起知東平府」為「命知東平府」。

至於《東都事略》卷三百三《張叔夜傳》,更是漏洞百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宋江突然襲來,劫巨舟十數,卻不進不退,看張叔夜臨時抓瞎,招募死士千人。而且,張叔夜密伏海旁,海旁不就是沙灘嗎?怎麼密伏?然後宋江明知船隻對自己的重要性,又視而不見,等船被燒,馬上投降。合理嗎?《宋史》對此是做了大量的修改,但無論怎麼修改,都去不了這個硬傷。

「靖康之難」中,張叔夜嚴拒金軍統帥的威脅利誘,陪二帝北行,到了宋、金兩國之間的界河白溝,悲憤難抑,溘然辭世,堪稱大英雄、大烈士。人們基於對大英雄、大烈士的敬仰,就不斷地挖掘的張叔夜「光輝事跡」進行不遺餘力的頌揚和謳歌。遺憾的是,張叔夜除了「死得光榮」之外,並無多少可圈點的事跡。而「靖康之難」屬於世紀奇禍,北宋滅亡,天下人民唏噓流淚,所謂:「樵歌漁歌皆罷歇,時人紛紛說宣和」。這種背景下,一本由說話人(相當於現在的說書人)所創作的筆記體小說《大宋宣和遺事》應運而生,裡面赫然出現了宋江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泊、最後被張叔夜平定的情節。

3.jpg

《宣和遺事》似講史而非講史,「辭近瞽史,頗傷不文」(高儒:《百川書志》),明朝大學問家郎瑛在《七修類稿》也說:「雖以宣和為名,而上集乃北宋之事,下集則被擄之事,首起如小說院本,是蓋當時之人著者也。」

也就是說《宣和遺事》其實是一種貌似講史體的小說聯綴,裡面的故事多為虛構。

可由於《宣和遺事》的傳播,宋江的名字被寫進了《張叔夜家傳》——具體來說,是《張叔夜家傳》中的一個《以病乞致仕宮觀劄子》。看標題,該劄子的性質應該屬於「病退申請書」但裡面卻出現了自吹自擂的「逮出守海壖,會劇賊猝至,偶遣兵斬捕,賊勢挫創,相與出降」語句,極不合情理。而且,縱觀張叔夜一生,從無「致仕宮觀」的記錄,在「靖康之難」中,張叔夜就是在保衛宮觀而身負重傷的。也因為這重傷,在被俘北上途中,命喪白溝。張叔夜死時,身無餘物,則該劄子的來歷可疑,當是後人托名偽作。

其實,非止《東都事略》和《宋史》,其他諸如《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皇宋十朝綱要》等書都上了《宣和遺事》的當,會沒頭沒腦地在書中來一句有關宋江的記錄,但總是語焉不詳、不得要領。

如,《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記》:「宣和三年,方臘反,(劉)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賊史斌據興州,僭號稱帝。斌本宋江之黨,至是作亂,守臣向子寵望風逃去……」

《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四一:「(征方臘攻幫源洞)王渙統領馬公直並稗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

4.jpg

《皇宋十朝綱要》卷一八:「宣和元年十二月,詔招撫山東盜宋江……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張叔夜招撫之,江出降……月辛丑,辛興宗、宋江破賊上苑洞。」這些記載,基本都在說宋江參予了平定方臘行動,明顯與前面提到的《東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所記:「宣和三年……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不符了。

頗堪玩味的是,一些專門為先輩歌功頌德的墓誌銘也出現有先輩平滅宋江的記錄,出現這些記錄的原因,大抵和《張叔夜家傳》差不多——反正宋江的故事流傳既廣、影響又大,偏偏又無法考證,拿它說事,既可給先輩貼金,又不會遭到別人質疑,不拿白不拿。於是,就出現了《折可存墓誌銘》之類不倫不類的記載。

《折可存墓誌銘》記:建立「征方臘」和「擒宋江」不世大功的人是同一個人,即墓中的主人公折可存。

這《折可存墓誌銘》所記載先征方臘、後擒宋江的次序倒是和《東都事略》所敘一致,可是,按照《宋史》所載,征方臘的主帥是童貫、力擒方臘的是名將韓世忠,根本就沒宋江什麼事。

所以,對於折可存一人獨建「征方臘」和「擒宋江」的「壯舉」,根本是不可能的。力證宋江其人曾經存在的,除了胡適大師外,還有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此人寫有一本《宮崎市定說水滸》。但無論是胡適還是宮崎市定,他們下的功夫都沒有大歷史學家、古文獻學家余嘉錫老先生深。余嘉錫著有《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此書所收集有關與宋江有關的資料最多、最全。

筆者是懷著崇敬之情來拜讀這篇《宋江三十六人考實》的。由於篇幅原因,在此不過多展開評說,只提一點:余老先生常常會對於那些紛亂繁蕪、且又互相抵牾、互相矛盾的「史料」感到措手難及,時時陷於無窮盡的迷茫之中,最後只能以帶著疑惑和猜測的筆觸進行論證,也許、應該、可能……等等,結果還是躊躇不定、頗費思量,難圓其說。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全因為他所研究和引以為據的東西,多是各類書中記載的道聽途說,難當史料。而余老先生所有的疑惑和困頓,都是建立在「宋江是一個真實出現過的歷史人物」基礎上才會出現的。

5.jpg

如果轉換一下思路,以「宋江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的文學人物」去解讀那些材料,就一切都講得通、一切都會豁然開朗了。其實,要證明宋江是歷史人物還是文學人物,只要從兩個方面出發去考證就行。一、與宋江同時代人的筆記裡,有沒有關於宋江言行的記錄。二、宋江的籍貫是哪兒?出生在何地?有無親戚朋友,與同時代何人有過交往,死後葬於哪兒,有無子孫後代。

以上的第一點,答案空白。

甚至翻爛那部以收錄宋代人物遺聞軼事著稱的《宋人軼事彙編》也找不出一丁點兒關於宋江、包括全部梁山好漢的片言隻語的記載。第二點,按照故事裡宋江的經歷來說,宋江樂頭好施,仗義疏財、廣交朋友,且橫行九州、有大量的部下、士兵。可是,現實中居然查不出一個曾與他有過交往的人,無籍貫、無墳墓、無親戚朋友、無子孫後代,甚至沒有誰只過宋江一眼。至此,答案已經非常明顯了:宋江,史上實無其人。遺憾的是,余嘉錫老先生考證來考證去,最後竟然考證出宋江和老婆在梁山泊一帶開展荷花種植業的事跡,這也算是考證過程中的一種走火入魔吧?!補一句:有美籍學者馬泰不知從哪兒貼出一首據說是北宋末年人李若水寫的詩,詩中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之句。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