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的意義 平型關大捷的抗日的影響是?
平型關大捷的歷史意義
八路軍出師抗日,首戰告捷,大長了中國人民志氣,打擊了日寇威風,對當時華北戰局和全國抗戰形勢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正如上海市各界救亡協會致八路軍的賀電所說:「貴軍受命抗敵,立奏奇功,挽西線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長之焰,捷報傳來,萬眾歡騰。」
以八路軍取勝的平型關戰鬥,首要的是政治作用和歷史意義。
第一,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初步穩定了華北混亂潰敗的戰局。
自「九·一八」事變後,由於蔣介石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一直採取不抵抗主義,並壓制愛國軍民的抗日活動,致使日寇在中國領土上為所欲為,「所向無敵」。這就助長了日寇的驕狂氣焰,他們簡直視中國軍隊為草芥,說什麼中日開戰,只需三個月,日軍就可全部消滅中國軍隊,佔領全中國。蘆溝橋事變後,日寇的軍事進攻雖受到中國軍隊的一些抵抗,但阻力不大,特別是在南口戰役之後,國民黨軍隊一個勁地敗退,日軍在華北幾乎是長驅直入。不料在平型關頭遭我八路軍當頭一棒,敵寇銳氣頓挫。尤其是挨打的敵阪垣師團,素稱「大日本皇軍精銳之師」,為天之驕子,在其國內「久著威名」、蘆溝橋事變後,它於八月三日由日本廣島動員出征,經朝鮮入「滿洲」,過天津入北平,趨南口下廣靈,直扣平型關,沿途未經激烈戰鬥(南口苦戰時該部主力未趕到),目空一切。
平型關一役,使它吃了一個大敗仗,其主力或被圍殲,或如破網之魚,慌忙突逃。日軍「精銳師團」這個不光彩的紀錄,有力地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敵人領略了平型關慘敗的教訓之後,囂張氣焰有所收斂,不敢象原先那樣長驅直入,放肆急進。這就使國民黨軍事當局爭得一些時間,遏止其部隊潰退,重新調整兵力部署,組織新的防禦,初步穩住了華北潰敗的戰局。正如朱德總司令指出的:「平型關的巨大勝利,給混亂潰敗的戰局以初步的穩定,興奮了山西、華北以至全國人民,給日本帝國主義長驅直入、一往無敵的氣焰,減煞不少。」
第二,振奮了民心,鼓舞了士氣,推動了全國抗戰高潮。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連吃敗仗,祖國大好河山日益淪於敵手。國民黨中的親日派借題發揮,瓦解鬥志,「亡國論」甚囂塵上,攪得國人惶惶不可終日。加之一些國民黨敗軍為自己敗逃辯護計,故意誇大、渲染敵軍的「威力」,視敵人如神物,自相驚擾,不戰自垮,悲觀和失敗情緒象瘟疫似地擴散著。就在這嚴峻時刻,從平型關頭傳來捷報,舉國上下「聞風振奮」。人們從八路軍「克敵揚威」的喜訊中,產生了希望。祝捷賀電象雪片似的飛向八路軍總部。在短短幾天內,朱、彭正副總司令就收到了一百多封賀電。其中有國民黨自蔣介石以下的黨政軍要員發來的,有各民眾團體和愛國民主人士發來的,還有旅歐美等海外僑胞發來的,可謂萬眾一心,「歡呼雀躍」。僅此一端,就足以說明平型關勝利對人民抗戰情緒的巨大鼓舞。
的確,人們從裝備簡陋的八路軍戰勝裝備精良的日寇「王牌軍」這個事實中看到:日軍雖然凶狠和擁有優勢裝備,但不是不可戰勝的;我軍裝備不如人,是個極大的缺陷,但這不是不可彌補的,劣勢裝備而有覺悟的正義之師,完全可以打敗裝備優良的不義之敵;因而大大地增強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把抗戰推向了高潮。處在華北抗日前線的國民黨愛國官兵,在平型關勝利的激勵和鞭策下,重整旗鼓組織了著名的忻口會戰。這次會戰是在八路軍於敵側背開展遊擊戰爭的有力配合下,由第二戰區北線前敵總司令衛立煌指揮的八個軍約二十個師的兵力,同敵阪垣征四郎指揮的第五師團主力及第一、第十師團各一部約五六萬人,於晉北忻口一帶展開的攻防戰。會戰從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三日起至十一月二日,約二十天,日夜不絕,給敵軍以重大的殺傷,使板垣(第五)師團自平型關戰敗後,又一次遭到嚴重的打擊。
第三,提高了我黨我軍的威望,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
我黨我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主要在窮鄉僻壤中開展鬥爭,紅色根據地發展鼎盛時期,最大的中央蘇區人口也只有二百五十萬人。除蘇區人民外,全國幾億人民對我黨我軍瞭解甚少,加之國民黨的反動宣傳,誹謗中傷,不少人對我黨我軍還有誤解。特別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我黨中央和紅軍主力被迫離開老蘇區,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只剩下幾萬人,不瞭解實情的人們是不寄以多大希望的。然而當國民黨軍隊在敵人進攻面前狼狽敗逃之際,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竟一舉打敗日寇精銳師團,威震中外,使國民黨及其軍隊相形見絀。於是人們刮目相看,從我黨我軍的堅決抗戰的事實中,認識到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深信我黨抗戰救國,確實「言必信,行必果」,從而把希望寄托在共產黨八路軍身上。許多熱血青年不顧國民黨的阻撓,紛紛投奔革命聖地延安和八路軍部隊。
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功於平型關戰鬥,但平型關戰鬥旗開得勝,確實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這對後來我們在敵後開展群眾運動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