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禪位及袁世凱竊國陰謀:袁世凱如何竊國? | 陽光歷史

 

A-A+

隆裕太后禪位及袁世凱竊國陰謀:袁世凱如何竊國?

2016年01月29日 歷史解密, 皇帝的女人們 暫無評論 閱讀 159 次

  光緒和慈禧死後,隆裕執政,幼時由於她父親桂祥識字不多,也沒讓她讀多少書,進宮後才多讀了一些,在空餘時間習字,據說草書寫的很好,她對政治權力並無野心,毫無執政經驗,只不過在慈禧身旁耳聞目睹知道一些,是歷史把她推上了舞台。(注1)

  當時清宗室貴族都傾向於同情光緒的不幸,世傳光緒死前曾有遺詔給隆裕後,敕誅袁世凱,以雪戊戌告密之恨。這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光緒由拿出一紙同時對隆裕,瑾妃和醇王載澧三人面諭,"戊戌之變,設無袁世凱,國家與我均不致有今日,此人瞻視異常,又心術不正,太后在,能畜養之不敢為非,一旦山陵崩,此人將為我國家大患,奕劻貪婪糊塗,張之洞諸人皆書生,我死後,如太后亦不幸,宜即宣此紙誅袁,緩則生變,袁所練軍隊交良弼、趙爾巽。……"也有說法是沒有文字只有口諭。因此在新君即位的毓慶宮御前會議上,隆裕即提出"不誅袁無以謝先帝。"深得與會者贊同,但最後以張之洞和慶王奕劻的諫阻,袁得以保全頭顱,僅開缺回河南原籍養痾。由幼主的生父醇王載澧監國,代行大元帥親統禁衛軍,成立責任內閣以其弟載濤及載洵分掌海軍及軍諮府,並重用毓朗、鐵良、良弼等皇族,將漢人大臣排擠出外,被稱為"皇族內閣"(注2)。但這班大爺唱戲玩鳥內行,本事一點沒有,連隆裕太后也認為不當,詔令入宮申斥,搞的叔嫂間發生誤會。

  1911年10月(辛亥),武漢一聲炮響,載澧等人驚惶失措,根本指揮不動各鎮新軍,急得直跳,袁買通了奕劻,乘機讓奕劻、徐世昌等人提出用袁世凱,載澤、盛宣懷等人主張用岑春煊,他們都期望再出現一次曾、左、李輔政的美夢,無奈時和人都不對,任命袁為兩湖總督,袁以:"足疾未痊,難肩重任"作辭,任命岑為四川總督,岑逗留上海,不願上任。其實袁世凱在家二年並非閒居,他在家中設有電台,許多北洋部署仍位居要津,由其暗中指揮聯絡,載澧等別想搬動一兵一卒;袁又用過去勾結李蓮英的那一套,籠絡隆裕身邊的總管大監小德張(注3),並用金錢買通慶王奕劻等人,朝廷上下奉行公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革命的火花愈爆愈大,蔭昌作為開赴前線督戰的大臣又碰了壁,在京的監國載澧一籌莫展,奕劻又奏請以袁為欽差大臣節制水陸各軍,誰知袁仍不願就任,11月2日(夏歷九月十二日)清廷再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袁回到北京後即奏請成立責任內閣,凡內外奏章,均先至內閣,由內閣代遞,宮廷的召見官員及奏事處傳旨,應即停止,隆裕都給予同意,一線希望全部寄托於袁,於是宮廷大權全落在袁手中。載澧引咎辭去監國及代行大元帥之職,載濤也辭去禁衛軍大臣,親貴軍權也都讓出了。

  到1911年12月上旬,南方各省革命政府普遍不願採用武力革命,傾向於妥協,所以當佔領南京後,決定與清政府議和,促使清廷退位,提出對清廷優待條件,隆裕任命袁世凱為全權代表,袁則派唐紹儀為他的全權代表,南京政府則推伍廷芳為總代表,但清廷的親貴多不知形勢發展,贊成以當年對太平軍和捻軍那一套,用武力消滅革命勢力。

  袁世凱只想把政權奪到自己手中,自然也不願打戰,採用哄、嚇、拆三種辦法對付,讓小德張會同內務大臣趙秉鈞,把京城每天的各種流言加油加醬恐嚇隆裕,隆裕信以為真,12月20日(十一月初七日)召集御前會議,袁自陳奉職無狀,和議困難。袁又乘機直陳軍餉無著,饑兵嘩變可慮,要求發行公債及親貴助餉一千二百萬兩,保住北方幾省,奕劻捐十萬,其它二萬三萬的,隆裕只含著眼淚把慈禧的私房錢八萬兩黃金交了出來,但袁還以為不足,袁又鼓動馮國璋、倪嗣沖及各地督撫上奏說目前營餉困難,查親貴王公大在外國銀行寄存數千百萬,應購買公債助餉等等,嚇的親貴們都不敢主戰了,隆裕只有抱著幼主飲泣。

  12月29日南京召集各省代表會議,成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職,定國號為中華民國,五色旗為國旗。在臨時政府中雖有對袁採取綏靖的一派,但孫中山完全職破袁的陰謀,將過去所定的條件最後提出辦法五條,要求袁斷絕清政府關係,成為民國國民,迎接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袁如不能實行,即不贊同共和,視無和平解決之誠意,如此則優待皇室條件,不能作數,以後戰爭再起,亦將擔負全部責任,如此將袁的陰謀活動完全公開,袁只好稱病不敢上朝,一面又以外交大臣名義發聲明,南北交涉,非袁直接也未承認,且並無做總統之意,又在京中散佈一場兵禍免不了的流言,勸外國人遷入使館區,以免危險,造成京城人心不穩。

  袁即取得了內帑做了軍餉,又不出兵,議和也談不成,不戰不和,隆裕覺得不是辦法,叫人去問袁,袁以全體國務大臣名義聯名上奏,洋洋一大篇,內容提出由於戰地廣闊,兵不敷遣,度支困難,大局岌岌,又稱民軍所爭者政體,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廟之震驚?必能俯鑒大勢,以順民心。這無疑就是逼清廷退位,又討好南京政府。

  隆裕在1912年1月17日(十一月廿九日)召開皇族會議,把袁的折子發下給大家看,恭王溥偉奏稱:馮國璋要求發三個月餉,隆裕答:內幣已竭,前次所發是內庫的,我真的沒有了;溥偉又要求太后將宮中金銀器皿賞出幾件,變賣暫充軍餉,如能勝一仗,則人心大定;隆裕答勝了固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了;隆裕問載濤:你管過陸軍,兵力怎樣,答:臣沒有打過仗,不知道;肅親王善耆奏:革命黨只是無知少年,本不足懼,臣最憂的是亂臣藉革命黨恐嚇朝廷,這指誰是說得很明白了。載澤則奏今天所奏之言,回宮後千萬不要給御前太監說,事關重大,請太后格外謹慎,回答那是自然。大家都對袁存有戎心,並知小德張被袁收買,怕談話內容洩漏,與會的十四人中只有四人有話。


  袁又以變政體,不變國體來騙隆裕,以成立國事匡濟會去騙取那些假革命黨人的信任,又揚言在要天津成立臨時政府,打算成立第三勢力,擺脫清廷和南京臨時政府,大權獨攬在自己手中。而隆裕孤兒寡婦,赤手空拳,加以小德張在旁鼓動,明知皇族們只是空喊,自己也拿不出主意,提出遷至熱河行宮,袁那裡肯放走手中的兩個籌碼,給予阻擋。

  1月26日(辛亥十二月初八日),北洋軍人段祺瑞、張勳等四十餘名將校,聯合上奏,提出鑒於力薄勢微,餉源告匱,兵氣動搖,大勢所趨,懇請"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以現內閣及國務大臣等暫時代表政府,擔任條約國債及交涉未完各事,再行召集國會,組織共和政府,中國人民實惟幸甚,不勝激切待命之至。"這就是有名的逼宮"齊"電。隆裕即召集各親貴會議,奕劻稱病不出,載澧行至後宰門,聞奕劻未入宮,半道折回,隆裕看人都不能到齊,心裡一酸,長歎道:大家都回吧,等明兒個見到奕劻和載澧,咱們再想個法子吧。"

  段祺端等見清廷沒有旨意,御前會議又無結果,又分函給近支王公,喀爾沁王那彥圖表示要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到這時隆裕已無路可走,再召集王公會議,隨叫袁世凱參加,人到齊後,隆裕在御座上哽咽,說,今天叫你們來,就為著讓位的事,由我宣佈了,內閣即遵旨撰擬宣佈共和詔旨暫藏,等優待條件磋議後了後,再行頒布。說到這裡抽搐出聲,隨著又對溥儀說:"你得謝謝袁大臣,都是袁大臣保全之力,才有今天這樣的造化。"嚇的袁世凱大驚,臉色灰白,不待溥儀離座急急趴在地下磕著響頭。次日袁向南京政府保證:"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15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辭職,參議院一致選舉袁世凱繼任。

  清室退位,人心大定,但一班死硬派的王公甚為激憤,肅親王善耆把家藏的所有字畫、古董什物,全部變賣,全家搬到青島,自己走大連,投靠日本人去了,恭王溥偉也毀家遠徒,最後也投靠了日本人,載澧因隆裕起用袁世凱免去他監國,始終記恨在心,終年不進紫禁城,王公們走的走,散的散,隆裕宣佈共和後,即居宮中,不與外人接觸。袁世凱自稱臨時政府首腦,南京方面,派遣專使迎他南下就職,2月29日北京發生兵變,隆裕的娘家方家園的桂公府被兵匪搶劫一空(注4),連房子也被燒了,隆裕的父親桂祥七十多歲,避居僕人家,同時在西單牌樓的隆裕兄弟桂春家也被搶一空,三四天後,桂祥派人進宮報告,隆裕只有飲泣不已,無可奈何,而袁世凱借口兵變拒絕南下。

  隆裕於1912年患病,經延醫治療,時好時壞,1913年2月15日剛過完45歲生日,受了風寒,一病不起,逝於2月21日(正月十六日),民國派員公祭,有一輓聯:"後亦先帝舊臣,本變法心傳,遂公天下;禮為故君有服,治共和手詔,尚在人間。"對隆裕繼承光緒變法遺志,宣佈共和,認為有利於國,說得十分得體。

  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改進組成國民黨,並試圖組織政黨內閣,因此袁視國民黨為實行集權的最大障礙,策動北洋軍閥逼迫國民黨退出內閣,刺殺宋教仁,拉攏梁啟超組織進步黨,並通過五國財團獲得二千五百萬英磅借款,到1913年7月派北洋軍南下,鎮壓國民黨發動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勢力伸到長江流域,並迫使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及國會,集軍政大權於一身,1915年宣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改元洪憲,但是稱帝並沒有得到廣泛支持,連北洋的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反對,蔡鍔等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各省相繼響應,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仍恢復民國,但各省都不承認他再做大總統,通電宣告獨立,同年6月6 日因尿毒症死於北京,時年57歲。

  註:

  1, 光緒和慈禧分別死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廿一日及廿二日(1908,11,14; 15)。光緒之死歷來都說被慈禧害死,但也有人認為下毒手是袁世凱和李蓮英,倘若太后死,光緒還活著,自然首先對這兩個開刀了。

  2, 當時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皇族親貴們不僅排斥袁世凱,同時也有強烈的排漢意識,認為"漢人強,滿人亡。"

  3, 小德張為隆裕所信任,當時謠言很多,但據說確是個淨身的太監,他跋扈和貪婪不亞於李蓮英,與二總管姚璫朋比為奸,招搖納賄,騙取內帑,每事都稱奉旨,連醇王都也都無可奈何。

  4, 方家園,因為出了慈禧和隆裕兩位皇后,人稱"鳳凰巢",恭親王因不滿慈禧專政,曾說:"我大清宗社,乃亡於方家園也。"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