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大人物們:理想決定三國英雄們的人生?
自古能成大事者必先有大志,有大志還須有大勇,有大勇才有成就大事的基礎。秦末陳勝,年少時既能說出「苟富貴,勿相忘」這樣深得人心的人性箴言,又能說出「燕雀焉知鴻鵠志哉」這樣的豪言壯語,才敢率領幾百人用鋤頭鐮刀來推翻秦王朝的剝削統治。
東漢末年的那些英雄亦如此,在三國時代成就大事者,要數劉備的家庭最卑微,祖父不過是一位縣令。待劉備出生以後,他的祖父和父親又早早地離開了他。這麼看來,劉備算是出生在最底層靠織席販鞋討生計的單親家庭中。劉備少年時,既不愛讀書,也不愛學習,只喜歡遛馬玩狗、談情說愛,沒有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很不爭氣」的壞青年,少年便以童言無忌來了句長大以後要做皇帝的偉大夢想。恰巧,他的親戚劉元起覺得他出言不俗,容貌非凡,日後必成大器。竟也資助他去漢末大儒盧植那求學。打這裡開始,劉備雖然抱著中興漢室這樣冠冕堂皇的說辭,但是卻一直奔著他要登基稱帝的夢想去的。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沙場拚搏二十多年才擁有一塊地盤,由此看來,無論出身多麼平凡,成績多麼不堪,能力多麼差勁,只要能堅持理想,二十多年的失敗也絕不言棄。那末,終有一天上天也會被你感動,成功還是會屬於你。
諸葛亮的一生要算是極其忠誠而又十分悲壯的。可他一生未能實現他恢復漢室的理想確實也與年輕時的生活和理想有關的。諸葛亮的父親早逝,這一點與劉備如出一轍,他是由叔叔諸葛玄撫養長大的。等到他成年之時,他的叔叔諸葛玄也去世了。從此,諸葛亮就整天種地為樂,每天吟唱《梁父吟》這類歌曲。那麼《梁父吟》究竟是什麼呢?實際上是一些典故改編成的民謠,講述得多是一些悲慘的故事。有時,家中親人去世、祭拜唱得都是這一類的歌曲。這樣看來,諸葛亮因為叔父、父親早早離開人世,心中實際上早已萌生悲觀主義的情緒,本來是想依靠種地討生活的,偶爾在那些平民和鄉村野士中說些癡人囈語,是符合悲觀的情緒的。但凡是悲觀的人特容易固執,明知道興復漢室實不可為,可諸葛亮偏偏堅持二十七年。明知道後主劉禪無用,諸葛亮仍精心輔佐。明知道北伐無用,諸葛亮仍固守己見,導致蜀漢民窮軍乏。這樣的偏執,這樣的「忠誠」,蜀漢滅亡之日可期矣!
曹操的理想或者說野心是一點點膨脹的,他出生在宦官家庭,是為士人階層所不容的。可他年少時就已知道團結一切有利於他的人,他與袁紹少年時跑別人家偷媳婦的事就是最好的見證。少年的曹操,鬼點子多,愛出餿主意,專以害人利己取樂。可就是這樣放蕩不羈的壞青年,竟然得到王俊、李瓚等名士的讚揚。一開始,他只想做一位精忠報國的一方太守,到最後從魏公到魏王,直至「吾為周文王也」。曹操的理想是講究實際的,但當他達到所需要的程度時他的理想又進一步膨脹起來。這樣的人,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從他對待女人的態度上就是顯而易見的。當然,他這樣的人也是十分可怕的,若是再讓他活十年二十年,他必定首先篡漢無疑。若非油盡燈枯,豈甘為周文王?
孫權十五歲時就是一方縣令,加之出生名門。他的江湖地位和經濟基礎可以說是最雄厚的。當他接管江東時,已然分得東漢朝廷的半壁河山。可是,孫權這人又是一位沒有遠志的人,他想做皇帝也是旁人攛掇的。實際上,他的才能只能「試守一方縣令」。有人說他用人得當,可是東吳小朝廷全是他的父兄給他留下的前朝遺臣。實際上,他自己親手培養的將領和謀士也是乏乏可陳的。當他稱帝時,竟不能追封長兄一個皇帝,可見他的心胸多麼狹隘。爾後,他幾番封立太子,殺兒取樂,謀害老臣,疑心病犯到了極點,讓人不得不懷疑他中年以後是否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類的疾病。孫權這樣的人,歷史上太多,三分天下有其一,實不該是他。
張飛、關羽、趙雲、周瑜、陸遜、呂蒙、荀彧、郭嘉這些英雄,少年的理想並不遠大,大多也只是普通人或上層一點的人物。但是他們又都與常人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如呂蒙因被譏笑文盲便發奮讀書,關羽少年殺土豪惡霸亡命於江湖。英雄是要有基礎的,但是終究是時勢造英雄,張飛這類角色只能算得上是普通的再也普通不過的人,但是終究遇上亂世,又遇到劉備這樣有大志的主公,到頭來在歷史之中嶄露頭角也是機遇使然。如是看來,想成就一番事業,得能先識人,若不能識人,縱有一身本領,也只能落得悲慘下場。高順如此,龐德也是如此。交一兩個知心好友,學一點看家本領,讀一些讓人思考的書籍,這樣持續下去,早晚有一天你的人生必定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