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感叛亂:隋末反叛大潮中一個失敗的先行者
楊廣回國後,面對已成燎原之勢的民變卻是絲毫不放在心上。他滿腦子充斥的只是再次東征,一雪高句麗之恥。畢竟,連那麼個彈丸小國都奈何不了,以後還怎麼在東、西突厥面前稱雄?至於那幾個老百姓造反,交給地方政府處理就行了。
於是,他再次下詔,命令全國軍隊到涿郡集中,準備第二次東征。具體準備過程不再細說,參照第一次即可。
613年4月,隋軍東渡遼河,再次包圍了遼東城。這次楊廣學乖了,准許各軍將領便宜行事,根據自己對形勢的判斷指揮進攻。接下來就是隋軍四面包圍,八方進攻,高句麗守軍竭力抵抗。一連打了二十多日,戰局並無實質性進展,攻守雙方均死傷慘重。
正當楊廣在東北前線打得不亦樂乎時,後方突然傳來噩耗:楊玄感反了!
楊玄感何人?
他是原尚書僕射(大官,基本可視同宰相)楊素的兒子,根據子承父業的優良傳統,現任禮部尚書。怪了,老百姓起義是因為沒飯吃,拎著兩把菜刀就去鬧革命了。可他楊玄感家門世代高官,榮華富貴享用不盡。莫不是看天下即將大亂,誤把革命當作時尚,跟錯了潮流?
當然不是。
楊素自隋文帝楊堅起就是朝中要員,曾參與並輔佐楊廣奪取了他哥哥楊勇的太子之位,功勞赫赫。從尚書右僕射升任尚書左僕射後,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按說,你為領導立功越多,就越應該表現出謙和忍讓,這樣領導才會放心,至少不會覺得你功高蓋主,需?時刻提防著你;可這老頭子也怪,頗有點越過越糊塗的味道,整天既倚老又倚功,即使在與領導溝通時也相當缺乏謙虛謹慎的優良品質。
偏偏他的領導還是個出了名的小心眼。舉個例子說吧,楊廣一向自負文采卓眾,不能容忍別人的才華高過他。內史侍郎薛道衡有詩句「空梁落燕泥」,王胄有詩句「庭草無人隨意綠」在業界頗受好評。楊廣覺得不爽了,但自己掂量著又確實寫不出這樣的佳句。於是,他分別找了兩個借口把這二人處死,死前還當著他們的面朗誦這幾句詩,並譏諷道:「你還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嗎?」
還好,楊素算是祖上積德,還沒等?廣動手就已經先去如來面前報到了,剩下一個爛攤子讓兒子們替他收拾。
楊玄感是個聰明人。從之前楊廣的種種言行中,他已經清楚地嗅出楊廣對楊素一門的不滿。此時的他心中已生反意,只是時機尚不成熟,所以只能再繼續裝孫子下去。
故作聽話低調的同時,他一面加緊與弟弟們做叛亂的各項準備,一面還低姿態、高表現,大拍楊廣老兄的馬屁,總算是暫時緩和了與楊廣的關係。
楊廣二次東征時,楊玄感奉命在黎陽負責後勤事務。
鑒於先前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比較充分,而且朝中不少官員都是他父親的老部下,與本家關係密切,容易爭取,所以現在應該是最合適的起義時機,楊玄感暗想。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首先他擅自截留了運往前線的軍糧和裝備,並報告說是沿途治安太差,沒法運送。接著他又派人假扮政府使節,聲稱有人叛變,下令全城進入戒嚴狀態,乘勢帶領人馬佔據了黎陽城。
建立好黎陽這個基地後,楊玄感對外發佈了起義宣言,痛斥楊廣殘暴無道,打著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的大旗宣佈起兵。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楊玄感在起兵之前秘密派人前往首都大興(後來的長安),把弟弟楊玄挺叫過來幫忙。
除了親兄弟之外,他還派人接來了一個人。
這個人,便是李密。
李密何許人也?
李密字玄邃,原來是東北那旮旯的,祖籍遼東襄平。說起他的出生,那可是門庭顯赫。他爺爺的爸爸李弼曾當過北魏的司徒,爺爺李曜官至太保,封魏國公,他爸爸李寬是隋朝上柱國,蒲山公,「皆知名當代」。有這麼強大的背景,李密很容易就走上了仕途,當上了左親衛郎將,屬於禁衛軍戰鬥序列。
要說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大都長相出眾,屬於紮在人堆裡也搶眼的那種。李密也不例外。
一次楊廣視察部隊,一眼就瞅到了李密,便回頭問一邊的許國公宇文述:「左邊那個黑色小兒是誰?雙眼犀利有神,異於常人,朕不要他當警衛員。」宇文述也是個有眼力的人,一次趁四下無人,他就語重心長地勸告李密:「老弟你如此聰明能幹,應當走文官路線,用你的才學來謀得官位。當個警衛員雖然接近領導,可是像你這樣的警衛員太多,難有出頭之日啊!」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時代,到楊廣的時候雖不能說是成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潮流,但也是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李密本就自負才學出眾,聽了宇文述的勸說,便果斷地辭掉了當兵吃餉的行當,開始閉門讀書。
李密出門辦事,代步工具是老黃牛一隻。黃牛走得遠不如馬快,但是牛天生比馬多一個零件——角,李密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看。可巧,一日在路上被楊素撞見。楊素當時已是朝中大員,看到這一場景甚是奇怪,便命人從後面追上去詢問。一番交談後,老楊就被李密同志的神采和氣度所俘獲,回家後就把李密推薦給了自己的兒子們,並稱讚道:「我看李密的見識氣度,你們都遠不如他!」
楊玄感牢牢地記住了老爹的這句話,遂傾心結交李密。起兵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李密來幫忙。
李密到黎陽後,立刻被楊玄感任命為總參謀長兼參謀。參謀是負責出點子、搞策劃的,李密也很盡職地給楊玄感準備了三套方案:
NO.1(上策)趁各地還沒有準備,帶領軍隊長驅直入,殺奔涿郡,切斷楊廣的後路;和高句麗軍前後夾擊,不出十天半月,政府軍一定潰敗,不用費多少事就能把楊廣搞定。
NO.2 (中策)關中四面是山,土地肥沃,可做基地。現在一路向西,在對方做出反應前直取大興,然後招募英雄豪傑,發動平民百姓,即使前線部隊趕回,我們已經佔據有利地形,後方不用擔憂,可以來個持久戰。
NO.3 (下策)直接攻打最近的洛陽,效果立竿見影。但是一旦洛陽久攻不克,援軍從各地趕到,後果不堪設想。
最高統帥楊玄感最終選擇了第三條方案,理由如下:
1. 文武百官的家屬都在東都,如能攻取,足以動搖政府和軍隊的士氣;
2. 前兩個方案都是繞開城池,直奔目的地。可不奪取城池如何立威?
結論:下策才是上策,執行!
對此,我們不妨來把事後諸葛亮,看一看這三條方案的優劣。
隋煬帝連年用兵,各地早已是怨聲載道。加之前方戰事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軍隊中反戰情緒高漲。如果真的切斷楊廣的退路,再打著鼓舞人心的口號一號召,相信前線不少將士都會倒戈,那時楊廣一定走投無路。接著再依靠楊家的人脈,打著正統政府的名義,以東征部隊為武力後盾,對各地發號施令,當得當不成皇帝另說,當個曹操應該問題不大。
當時的關中確實如李密所說,沃?千里,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堪稱帝王之本。更重要的是從東向西有函谷關和潼關等重要關卡,保障安全之餘,還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國七雄歸一於秦,除了商鞅變法的功績和秦軍本身的驍勇善戰外,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是秦國得以制勝的重要法寶。後來李淵統一天下的步驟也基本是李密中策的翻版。
直接攻打洛陽,雖然聽起來很是振奮人心,卻實是一著險棋。一來以楊玄感部隊的戰鬥力能否可以迅速拿下洛陽還是個未知數,倘若不能速戰速決,後果如李密所言將不堪設想;二來洛陽地處平原地帶,東西南北都是一馬平川,易攻難守,?易四面受敵。至於楊玄感認為打下東都把百官的家屬扣為人質就能動搖軍心,個人感覺見仁見智。因為你可以抓著別人的老婆孩子說不投降就砍了她們,別人也可以兵臨城下再警告你說好好送她們出來否則爺砍死你。
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亂世成大業者必須先取得穩固的根據地。這方面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劉邦據四川,劉秀據河北,曹操據青州,孫權據江東,劉備學劉邦也據四川……可惜,這一點楊兄弟並沒有能夠看到。
非行伍出生的楊玄感手下並沒有多少正規軍,兵士主要是武裝起來的百姓。
可是沒有什麼群眾基礎的楊玄感又是憑借?麼在短期內迅速聚集起這麼多的民眾呢?
答案是政治武器。聽聽,老楊的口號是:「我官做到一品,家有黃金萬兩,榮華富貴已到極致,為什麼還要造反?就是為了解救天下百姓與水火之中!」
面對這一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多為窮苦人家子弟的隋政府軍大多不戰即潰,並迅速倒戈站到了楊玄感一方。沒過多久,楊玄感就已經聚集了五萬之眾的軍隊,並包圍了重鎮洛陽。
得知楊玄感兵變,遼東前線的楊廣很是擔憂。這種心情就好比一個人一時高興,把房子車子抵押了,換得票子殺入股市,結果全線套牢,銀行又不斷上門催貸。思前想後,唉?還是割了股票還清貸款,保住老本再說。
613年6月28日,楊廣下令全軍撤退。高句麗軍一開始不清楚狀況,沒敢立刻追擊。無奈隋軍軍心已散,士兵紛紛逃亡。尤其慘痛的是,落在最後的數千老弱殘兵被高句麗追兵全部屠殺殆盡。
第二次東征再次以失敗告終。
這邊楊玄感在東都洛陽城下與守軍交戰多次,始終未能攻破。這時隋政府從大興派出精銳部隊增援洛陽,從遼東撤回的東征軍也乘勢南下,從東西兩方夾擊楊玄感軍。雙面受敵的楊玄感無奈,只得把手中部隊分為兩部分,分頭迎擊隋軍。而此時正面的洛陽守軍也乘虛出城發動進攻,楊?感軍措不及防,連敗數陣。
眼看形勢越來越遭,楊玄感只好放棄對洛陽的包圍,西進函谷關,試圖直接攻擊都城大興。但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隋軍精銳此時已經離他不遠,他最終失去了再見大興的機會。
8月1日,楊玄感軍與追擊而來的隋軍在董杜原會戰,大敗,全軍崩潰。楊玄感和弟弟楊積善逃到葭蘆戌。見大勢已去,楊玄感命令弟弟楊積善砍死自己。楊積善剛做完哥哥交代的事情,還沒來得及抹脖子,便被趕到的追兵生擒活捉。
隨後,楊玄感和楊積善的人頭被一併送往楊廣行宮。楊廣下令將楊玄感的屍體在東都切成碎塊,示眾三天?再剁成肉醬後燒成灰燼。楊氏族人滿門抄斬。
至此,楊素一族算是人間蒸發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