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昭君出塞為何魅力能持續兩千年之久? | 陽光歷史

 

A-A+

揭秘:王昭君出塞為何魅力能持續兩千年之久?

2016年04月05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96 次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美稱。而其中的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寨的故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昭君離別親人、告別故土,悲切之感心緒難平,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傷心的琴聲,俯首騎在馬上的這位美麗女子,竟然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昭君由此而得落雁美名。昭君出寨的故事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一個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女子,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感應的文字激盪。昭君真有這麼大的魅力嗎,其出寨背景又是怎樣的呢,難道僅僅是促進了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嗎?

  據《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記載: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昭君成為匈奴的家族成員久了,就把那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一個有著自己深愛著的家,為了這個家,昭君不斷的付出著,她把從長安帶來的技術交給了她的子民,她希望這個家可以從此安定繁榮。她與她的子孫以及聯姻,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折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昭君的墓碑上刻有:「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家」。關於「青家」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雲青家。」《塞北紀遊》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家。」歷來提到「青家」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家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還有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些詩詞使人更能瞭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餘,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

  昭君的墓碑上刻有:「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家」。關於「青家」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雲青家。」《塞北紀遊》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家。」歷來提到「青家」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家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還有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些詩詞使人更能瞭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餘,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

  王昭君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李白的「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表現出對昭君出塞寄予無限的憐惜與感歎。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歷代美女眾多,假如四大美女沒有後來的傳奇經歷,終老鄉里,同樣是平凡的一生。儘管平凡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是兩者的價值是不能同日而語的。把昭君比作名將衛青、霍去病,這是中國男人的看法,客觀的評價,昭君比衛霍有過之而無不及。戰爭解決問題,需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昭君則憑借一已之力,挽狂瀾於即倒,試問天下有幾人可為之。昭君的魅力,更多的是體現在她的感情生活和個人思想情緒上,她也有詩作傳世,昭君的《怨詞》裡包含了無限的怨苦,她的怨裡,有早年宮廷生活的淒苦,有遠離家鄉的思緒,有前途未卜的困憂,有違心再嫁的委屈,有不得歸漢的無奈,有心無所依的辛酸,有希望破滅的決絕,終日鬱結於胸,愁腸百結。

  其實無論我們後人,賦予昭君怎樣的評價和猜測,終不能盡悉她近兩千年的情思。千年的邊塞烽煙,大漠黃沙,殘陽如血,草木青青,昭君的魂魄不老,魅力永存!昭君出寨的故事為時代所傳頌,給後人流下了風華絕代的背影,她的哀怨情愁感動了無數的癡男怨女,但是至於昭君的感情生活卻很少有文字記載,筆者考證了大量的資料發現,昭君的三次婚姻都是被動的,都不是自願的,她的婚姻是封建王朝聯姻制度的真實寫照,她的哀怨情感更是掙脫封建枷鎖的有力證明。筆者認為昭君出寨魅力流傳千古的原因,與她的感情生活是分不開的,其中的辛酸不是用文字就能表達出來的,也是後人為之惋惜心痛的根基所在。

  第一個丈夫可以說就是元帝的一紙公文。這裡面還有個小小的故事呢,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由此可見這三年的生活,無異於孤獨寂寞作伴,哪來的感情可言,可以說是籠中之鳥,甚至都無人身自由。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眾宮女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誰也不願意去,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願去匈奴。筆者認為,也許是三年的後宮冷漠生活,迫使她瞬間爆發出自願請命的堅定信心,但是後宮佳麗三千,粉黛無數,唯獨昭君毅然而出,足見其大義凜然的俠骨柔情,給大漢王朝添上了濃重的一筆色彩。

  第二個丈夫就是呼韓邪單于。王昭君抵達匈奴後,呼韓邪單于對昭君非常好,被封為「寧胡閼氏」,並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也寫作伊屠牙斯),封為右日逐王。婚後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大閼氏的長子嫡於雕提莫皋繼位,號為復株累若鞮單于。在這三年裡,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深受百姓愛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第三個丈夫雕陶莫皋。依照匈奴的禮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風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為妻。這跟封建的倫理道德相牴觸,所以王昭君給漢成帝上書要求返回漢朝。但漢成帝回書敕令,王昭君遵從匈奴的風俗。於是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屈辱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後來分別嫁與匈奴貴族。雕陶莫皋比呼韓邪單于年輕多了,應該說這是十一年的生活,算不上幸福但是還過得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病逝,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王莽設計篡位欲奪取西漢政權,匈奴各部落趁機起兵,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多年的積怨太深,無法排遣,在幽怨淒清絕望中服毒而死。一代佳人香消玉損,含冤而亡,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

  從最初王安石描述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到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雖然他們描述的意境不同,但是意義基本相同,使我們能夠依稀看到那種大漠孤魂的悲壯,那種撼動千古的哀怨情愁,更多的是看到了王昭君的人生價值。她開創了漢匈友好的新時代,所做的一切都是那麼的不同凡響,表現出古代女子堅決勇敢,不畏封建枷鎖困惑的,敢於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這也是昭君出寨魅力兩千年的原因所在,她的勇氣和精神著實讓我們感動。縱觀王昭君的一生,是封建傳統成就了她,同時也是封建傳統毀了她。我不知道這樣的封建傳統,會在我們的史冊上延續多久。目前的中國正處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在物質上急需現代化,可大部分人精神上還處在傳統裡,我們何不取其精華、去其糟怕。望著昭君的背影,踏著歷史的足跡,尋找內心深處最溫暖的家!就讓昭君出寨的故事世代流傳吧!讓她風華絕代的風采,風靡中華每一寸土地!讓她撼動千古的哀怨情愁,感動每一個炎黃子孫!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