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天皇葬禮:日本裕仁天皇出殯儀式(組圖)
1989年1月7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薨,同年2月24日在新宿御苑進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內的武藏野皇陵,圖中裕仁的靈樞為歷代天皇使用的蔥花輦。天皇裕仁在位期間,發動了對中國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二戰日本戰敗後,作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為了保證美國佔領下的日本和諧穩定,麥克阿瑟沒有追究裕仁的戰爭罪行,維護了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神一般的地位。
1901年4月29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1916年立為皇太子。1919年成年禮。1921年訪問歐洲。1921年11月25日開始攝政。1923年訪問台灣。1924年和良子皇后結婚。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上天皇)出生。1935年11月28日義宮正仁親王出生。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1946年1月1日公佈「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1946年11月3日簽署日本國憲法。1959年4月10日出席參加明仁與美智子婚禮。1975年9月30日訪問美國。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另一說為胰腺癌)病逝於東京,終年87歲。1989年2月24日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儘管年號中包含和平的含義,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了軍事擴張之路。隨著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但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絕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制。但他對軍國主義分子十分讚賞,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了隱患。
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併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大東亞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有些人認為,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的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的政策。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產主義在亞洲散佈,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產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盪,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71年昭和天皇於戰後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在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中,發現留有昭和天皇語錄的二十多本筆記,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在位的62年是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統治最長的時期,也是一段經歷了幾大動亂和變化的時期。對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認為他只是軍部的傀儡,並無實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對軍部的日益壯大視至不見,而且他是有權力去制裁不聽指示的軍人的,但他並沒有去做,而是樂觀其成。裕仁有一句名言:「問題不在我們幹了什麼,而在於全世界對我們所幹的事情有什麼反應」,表示他最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和責任。日本投降後,蘇聯、中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
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統帥斯大林分別緻電麥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麥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一個因審判處決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制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
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華盛頓很快回電同意麥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克阿瑟頒布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
日本立教大學的訪問學者保阪正康認為天皇有戰爭責任:「即使天皇僅是一枚橡皮圖章,但他是唯一處在對軍隊有發言權地位的人。而且在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高喊著『天皇萬歲』才敢於獻出生命的。」日本亞洲史檔案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牟田昌平認為,日本國內如今對如何看待侵略歷史存在分歧的部分原因在於昭和天皇的戰時責任在戰後沒有被清算:「德國有希特勒。義大利有墨索里尼。但日本缺少一個與之匹配的人物」,「這可能部分是因為日本的民族特性——日本人習慣於避免把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明確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等7人組織的九條會發起者之一,日本左翼作家加籐週一說:「我看到以愛國主義之名犧牲如此多的價值,特別是人的生命——個人被要求在戰爭中為了天皇而犧牲自己。真是太可惡了!」
1945年,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裕仁天皇合影。
1946年,裕仁天皇簽署日本國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