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曹操的第一功勳謀臣?盤點曹操的五大謀士
曹操帳下謀士眾多,他們運籌帷幄,為魏國開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因輔臣雲集,就無人像諸葛亮在蜀國那般被眾星拱月,對壘誰是第一功勳謀臣也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則以荀彧莫屬。
荀彧字文若,豫州穎川人。永漢元年(189年)舉孝廉,任守宮令,即為皇帝掌握筆墨、紙張的那類小官。因董卓專權棄官歸家,又以穎川是四面受敵之地,勸鄉里人離開故土。荀彧自身到了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但預料袁「終不能成大事」(《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於初平二年(191年)毅然轉投曹操。曹操將他比作張良,時年29歲的荀彧自此最早投奔曹操的頂尖謀士。當然,資歷並不等於功績,而且就出謀劃策來說,荀彧的名頭也不如郭嘉、荀攸響亮。陳壽稱其「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既如此,何以將荀彧推上功勳榜的首席?
首先,荀彧為曹操確立了縱橫乾坤的重大方略。
一是奉天子而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自長安返回洛陽。在是否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營發生爭執。不少人以韓暹、楊奉與張揚聯合,不易制伏為由予以反對。荀彧力排眾議,認為如今天子雖回洛陽,那裡一片荒蕪、草木叢生,義士有保護朝廷的想法,百姓因感念舊日繁華而悲傷。「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指出韓暹、楊奉難以成大患,如果不及時決定,等其他人萬一生出此心,再考慮就遲了。這一建議提壺灌頂、石破天驚,被曹操採納後,形成其他豪強無可比擬的戰略優勢。
二是拚袁紹以定北方。建安二年(197年),袁紹寫信給曹操,言辭驕慢,令其大怒。荀彧閱信後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如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已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德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能為!」(《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一席話令曹操心結頓消,確立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心理準備。荀彧還提出先取呂布的步驟,從而為官渡之戰掃平了障礙。建安四年(199年),圍繞是否抗袁問題,曹營又展開一場辯論,孔融等人認為袁紹地廣兵強,恐怕難以擊敗。荀彧指出:「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而一切皆如荀彧所料。
三是緩設九州以安人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勸說他恢復古時所設置的九州,從而控制更廣闊的區域。荀彧認為,這將使全國驚駭,許多人擔憂會被逐個剝奪地盤,天下就不易圖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復舊日京都,然後南征荊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議恢復古制,這才是國家的長久利益。曹操於是擱置了原打算。
二是拚袁紹以定北方。建安二年(197年),袁紹寫信給曹操,言辭驕慢,令其大怒。荀彧閱信後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如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已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德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能為!」(《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一席話令曹操心結頓消,確立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心理準備。荀彧還提出先取呂布的步驟,從而為官渡之戰掃平了障礙。建安四年(199年),圍繞是否抗袁問題,曹營又展開一場辯論,孔融等人認為袁紹地廣兵強,恐怕難以擊敗。荀彧指出:「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而一切皆如荀彧所料。
三是緩設九州以安人心。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兼任冀州牧,有人勸說他恢復古時所設置的九州,從而控制更廣闊的區域。荀彧認為,這將使全國驚駭,許多人擔憂會被逐個剝奪地盤,天下就不易圖取。希望先平定河北,再修復舊日京都,然後南征荊州,等天下大定,才商議恢復古制,這才是國家的長久利益。曹操於是擱置了原打算。
第二,荀彧為曹操組合了征戰南北的智庫群體。荀彧虛懷若谷,極善於舉薦人才。
他先推薦戲志才,使之成為曹操很得力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曹操給荀彧寫信稱:「自志才之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荀彧於是舉薦郭嘉。由於荀彧一般在後方調度,曹操此前還曾問他誰可替代隨軍謀劃,荀彧推薦了荀攸、鍾繇。建安十年(205年),河東叛亂,曹操又讓荀彧舉薦賢才。荀彧稱杜畿「勇足以當難,智足以應變」(《傅子》)。杜畿果然成功平亂,並廣施仁政,頗具政聲。據《後漢書》所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當是時,群雄並起,群雄之爭即人才之爭。可以說,荀彧所舉之人,其價值都非一城一池可比。試想劉備因得諸葛亮輔佐,局面為之大變。荀攸、郭嘉、司馬懿與諸葛亮均是同等級的人物。倘若沒有荀攸、郭嘉用謀,曹操與袁紹的角力鹿死誰手,真難以預料。可見,荀彧對曹魏功莫大焉。
第三,荀彧為曹操穩固了賴以立足的後方陣地。
長期以來,荀彧「居中持重」(《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有隨曹操出征,而調度後方軍國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蕭何之於劉邦。興平元年(194年),時任兗州牧的曹操東征陶謙,委任荀彧主持留守治所鄄城。恰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叛,並暗中迎接呂布。呂布到達後,張邈遣人告訴荀彧說:「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大家都很疑惑,荀彧則料定張邈叛變,速佈置防備。豫州刺史郭貢率幾萬兵馬來到城下,有人說他與呂布同謀,都非常害怕。郭貢要求面見荀彧,前來援助的夏侯惇認為不宜冒險,但荀彧推測郭貢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勸說。郭貢見其毫無懼色,認為鄄城不易攻下,便帶兵離去。荀彧又派程昱勸說范、東阿兩縣,終於為曹操保全了三城。可以說,也在危難之際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興平二年(195年),曹操獲悉徐州牧陶謙去世,欲乘機奪取徐州。荀彧勸阻道:「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為此建議曹操也穩固兗州,收穫已成熟的麥子,積蓄糧谷,徹底戰勝呂布。若現在攻打徐州,呂布將乘虛侵擾,就會失去兗州,以致無安身之地。曹操採納其意見,儲存糧秣,積蓄實力,不久大敗呂布。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又建議對關中將帥施恩布德,以騰出手來對付袁紹。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打算南擊劉表。荀彧認為應乘袁紹兵敗勢窮時加以平定,假如現今遠征長江漢水,萬一袁紹收集殘餘,趁虛攻擊背後,大事就完了。曹操納其策,遂揮師北進。待徹底掃滅袁紹殘餘後,荀彧於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議曹操出其不意攻擊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速降。
長期以來,荀彧「居中持重」(《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有隨曹操出征,而調度後方軍國大事,所起作用有如蕭何之於劉邦。興平元年(194年),時任兗州牧的曹操東征陶謙,委任荀彧主持留守治所鄄城。恰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叛,並暗中迎接呂布。呂布到達後,張邈遣人告訴荀彧說:「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大家都很疑惑,荀彧則料定張邈叛變,速佈置防備。豫州刺史郭貢率幾萬兵馬來到城下,有人說他與呂布同謀,都非常害怕。郭貢要求面見荀彧,前來援助的夏侯惇認為不宜冒險,但荀彧推測郭貢尚未打定主意,正可前往勸說。郭貢見其毫無懼色,認為鄄城不易攻下,便帶兵離去。荀彧又派程昱勸說范、東阿兩縣,終於為曹操保全了三城。可以說,也在危難之際為曹操保住了立足的根基。興平二年(195年),曹操獲悉徐州牧陶謙去世,欲乘機奪取徐州。荀彧勸阻道:「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為此建議曹操也穩固兗州,收穫已成熟的麥子,積蓄糧谷,徹底戰勝呂布。若現在攻打徐州,呂布將乘虛侵擾,就會失去兗州,以致無安身之地。曹操採納其意見,儲存糧秣,積蓄實力,不久大敗呂布。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又建議對關中將帥施恩布德,以騰出手來對付袁紹。建安六年(206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打算南擊劉表。荀彧認為應乘袁紹兵敗勢窮時加以平定,假如現今遠征長江漢水,萬一袁紹收集殘餘,趁虛攻擊背後,大事就完了。曹操納其策,遂揮師北進。待徹底掃滅袁紹殘餘後,荀彧於建安十二年(208年)建議曹操出其不意攻擊荊州,劉表之子劉琮速降。
可見,荀彧之功實非鞍前馬後的戰術之謀,而是為曹操奠定開國基礎的關鍵之舉。建安八年(203年),曹操表奏天子曰:「待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彧別傳》)荀彧以自己「無野戰之勞」請辭,曹操給他寫信說:「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庭,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也」(《彧別傳》)。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論功行賞時稱:「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三國誌·魏書十·荀攸傳》)公達即荀攸。又表奏天子,並談及官渡糧盡時勸謀勿退、戰後力阻南討劉表兩事,稱「向使臣退於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後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彧別傳》)。於是增加荀彧封邑一千戶,並前所封共二千戶。其時郭嘉為一千戶,荀攸為七百戶,荀彧的封賞在謀臣中無與倫比。王導評曰:「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晉書列傳第三十五》)
作為第一功勳謀臣,荀彧的官爵也非他人可比。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被封大將軍、武平侯,荀彧即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建安八年(203年),荀彧被封萬歲亭侯,較荀攸陵樹亭侯、郭嘉洧陽亭侯的等級明顯要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打算表奏荀彧為三公,他推辭了十幾次才作罷。建安十二年(212年),荀彧任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不僅功勳卓絕,賢德更堪為師表。
他雖地位顯貴,卻折節下士、謙虛節儉,所得俸祿、賞賜全分給宗族好友,竟無多餘家產。鍾繇認為顏回死後,「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彧別傳》)曹植贊其「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光祿大夫荀侯誄》)。正因如此,建安十七年(212年),他反對曹操加封九錫,認為當初起義兵的本意是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應「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曹操對荀彧的隔閡形成了,於是歷史上出現了如下一幕:曹操一次向荀彧贈送食物,待打開看時,器中竟空無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了心思,便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
值得一提的是,荀彧不僅功勳卓絕,賢德更堪為師表。
他雖地位顯貴,卻折節下士、謙虛節儉,所得俸祿、賞賜全分給宗族好友,竟無多餘家產。鍾繇認為顏回死後,「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彧別傳》)曹植贊其「如冰之清,如玉之潔,法而不威,和而不褻」(《光祿大夫荀侯誄》)。正因如此,建安十七年(212年),他反對曹操加封九錫,認為當初起義兵的本意是匡扶朝廷、安定國家,應「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三國誌·魏書十·荀彧傳》)。曹操對荀彧的隔閡形成了,於是歷史上出現了如下一幕:曹操一次向荀彧贈送食物,待打開看時,器中竟空無一物。荀彧明白了曹操了心思,便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
相關:曹操身邊的五大謀士都是誰?
三國時期,三位大將各據一方,曹操的地域最為廣泛,他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廣闊的領域,最重要的是身邊的謀士較多。那麼曹操身邊的五大謀士是誰呢?曹操的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荀彧——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被曹操稱讚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他為「荀令君」。從《三國誌》荀彧的傳記可以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正是由於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細緻,所以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荀攸——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荀攸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年輕的時,董卓燒燬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畫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荀攸後來被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然而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荀攸的完美在於: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賈詡——經權達變,長於應對
賈詡善於細緻入微的體察說話對象的身份、處境、性格,採取適當說服或者應對方式,讓對方乖乖的順著自己的話做。賈詡能夠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質,用最實際管用的說辭說服對方,而絕不會拘於自己的城規。也正是這種明察秋毫、務實應變的思維方式,賈詡在戰術上還曾經讓曹操小小的嘗到敗果、讓馬超和韓遂這兩個稀里糊塗的傢伙一敗塗地。賈詡長於應對,能夠根據既有的情況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所以賈詡處事永遠是被動的、低調但聰明的。
程昱——勇略過人,剛戾傲慢
程昱早年在家鄉城池的時候,一次遇到縣丞呼應黃巾作亂,程昱率領吏民開城追擊,竟將賊人們打得一敗塗地。其人膽勇可見一斑。袁曹對峙,袁紹帶領十萬人馬即將南渡,而當時程昱鎮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給程昱增兵2000,程昱卻說袁紹必然以自己兵少,不會來攻,如果增兵,袁紹就不得不攻城,那時我肯定守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後來袁紹果然沒有派兵攻打程昱。程昱由於性子太直,雖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緣很差,甚至有人曾誣告他謀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
郭嘉——鬼才
郭嘉在戰略戰術方面的見識,與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預料孫策的命運。郭嘉的言論大都與荀彧相仿,論述非常完備,但郭嘉說話常用短句,說話的節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對仗,富有音韻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暢,環環相扣,邏輯性更強,總而言之,郭嘉進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論述,邏輯順暢,結論明白,語言藝術也更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斷,比賈詡多了一份積極,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銳意勃發、華實兼備的郭嘉,能將理性陳述與演講藝術相結合的郭嘉,也的確稱得上鬼才。即便因為這種個性,而被陳群詬病舉止行為,然而正是因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