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門客竟不如妓女
導讀:任何時代,人才都是極其稀缺的資源,為了發掘人才,古有伯樂,今有獵頭。但是怎麼發掘人才呢?馬路上邂逅,那是連續劇;世襲傳遞,三代必死。要想發掘出優秀的人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呀。就這個問題,所有的名人都討論過。春秋時期的齊景公與大臣晏嬰,也曾經這樣交流過。晏嬰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重要的大臣,他有著豐富的智慧和直言納諫的勇氣,深得齊景公的信賴。有一次,齊景公問晏嬰:「要想管理好國家,統治好百姓,必須要有賢良的人才,但是如何找到呢?」
對於這個問題,晏嬰回答道:「簡單,大王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要分析他們交友的對象,分析他的言談舉止和習慣愛好,不要選擇那些目中無人、故作姿態、譁眾取寵的人。要看他得勢後,說些什麼話;失勢後,又幹了些什麼事情;富貴時,看他拒絕什麼;貧窮時,看他想要什麼。」「出類拔萃的人才,一般言行舉止都比較謹慎,不會輕易進入仕途,即使進來了,也很容易隱退;次一等的人才,言行舉止都一般,會輕易進入仕途,也會輕易離開;最次品質的人才,言行舉止雜亂無章,一旦進入仕途,就會把仕途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也絕不離開。」「大王,您按照這個標準去選拔人才,肯定就不會錯了。」晏嬰的這番話,我才疏學淺,不予評價,但是我可以用一個字理解:蒙。
晏嬰的理論,無疑是用「吃喝嫖賭」來辨別一個人的好壞。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就全完了。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一個人有沒有本事,是不是好人,跟他的品行、道德一點關係都沒有,外表衣冠楚楚的主,也可能一肚子男盜女娼;表面紈褲成性的富二代,也可以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人。所以人才這種資源,不能片面地去比較,即使是諸葛亮這樣的智者,也在馬謖身上吃過大虧。為了發掘人才,秦朝後面的朝代,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選拔人才系統,從漢朝的「興太學,舉賢良」,到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從隋朝一直沿用到民國的「科舉制」。這些選拔人才的系統,雖然有利有弊,但是對於國家來說,都能大大降低「蒙」的概率,能讓更多的人才為自己服務。
但是秦朝沒有這些完善的系統,難道人才都要去「蒙」嗎?所以才有了門客制度。我們可以理解,戰國時期,諸侯相互開戰,身為一國之君,肯定是忙得不行,哪裡有閒工夫去發掘人才,就是現在公司的董事長,也沒有工夫天天盯著招聘網呀。董事長沒時間,國家又要長盛不衰,這可怎麼辦?簡單,把招聘人才的工作,交給手下的部門經理,讓他們去找,找來以後為國家、為君主、為自己服務,多好。所以才有了門客制度。但凡想出人頭地、出將入相的人才,都會去這些部門經理的住宅,讓他們給自己面試,如果發現人才不錯,國家也有合適的崗位,就留下來為國家幹活;如果發現人才不錯,卻發現國家暫時沒有合適的崗位,也要留下來,當個秘書、經紀人、管家、智囊,給我出謀劃策,處理一些事情,我按月給你工資,反正就是不讓你走,不讓你去為別的國家服務。
所以門客制度,就是國家借用大臣的房間,作為自己的孔廟、國子監。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拿大臣的家,作為自己的一個國家儲備幹部的基地。對於一國之君而言,這種背景下誕生的門客制度,是當時最好的產物。何況,它還有三大好處:第一,按照秦朝法規,舉薦者與舉薦人有連帶責任。根據這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如果舉薦的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建立了什麼功勳,舉薦者也可以收到相應的賞賜。反之,如果舉薦的是個庸才,辦事失敗,或者幹出什麼蠢事來,舉薦人也會受到舉薦失察之罪,必須一起跟著遭殃。所以嫪毐捅了這麼大的婁子,呂不韋也必須跟著遭殃受罪。
第二,不怕造反。對於秦王而言,你們老闆都是我雇的,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所以你們這些門客,不過是我的木偶的木偶,好使就用,廢了就換,大不了重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國家還不用掏錢。招攬門客的行為,完全是個人的行為,這叫「個體經營」。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指標,也沒有這方面的需要,自然不會撥款。要想養門客,不能指望國家掏錢,只能自己去墊。當我每每讀到「戰國四公子,門客三千餘人」時,我都會全身不寒而慄,發自內心地感慨道:「這得需要多少錢呀!」要知道,門客也是人,他們要吃飯,要買房,要養老婆,還有生娃。所以養他們,必須按月給工資,而且不能少。沒有黃金美眷墊底,萬貫家財支撐,我們還跟著您幹啥?這麼多的人,錢從哪兒來呢?簡單,戰國的時候,國家還沒有壟斷柴、米、油、鹽、酒這些東西,沒有國企,私企無比繁榮,私人壟斷某個行業,不就有錢了嗎。戰國時候的四公子,除了在國家當官外,他們都有自己的副業,齊國的孟嘗君就是一個鹽販子,楚國的春申君是一個倒米的。而另外的兩位,歷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根據門客的數量情況,這哥倆肯定也有不少的外快。
有了錢,才能招募到門客,但是招聘的門客越多,質量就越參差不齊。招到毛遂、侯生這樣的曠世人才,固然是一件欣喜若狂的事情。但更多的門客,則是像嫪毐一樣,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泛泛之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就講了一個非常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把這些門客的醜陋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長平一戰時,趙孝成王聽信讒言,廉頗被迫下崗。廉頗一失勢,他手下的門客立刻一哄而散,再也不見了蹤跡。後來,趙孝成王重新任用廉頗,他官復原職東山再起後,這幫門客居然又恬不廉恥地跑了回來。看見這幫忘恩負義的無恥小人,廉頗這個氣呀,他大吼道:「滾,老夫不想看見你們。」看見廉頗毫不客氣地哄人,這幫門客不趕緊說一些好聽的、請求原諒之類的話,反而義正詞嚴、振振有詞地說道:「哎!你憑什麼轟我們,天下人都是這麼幹的,你有勢力的時候,我們跟隨你,你沒有勢力的時候,我們當然會走,這是一個世人皆知的簡單道理,你有何怨言?」
後面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沒有記載,但是我相信,以廉頗將軍的火暴脾氣,他一定會狠狠地揍這些人一頓。這就是門客的生存之道,雖然很齷齪,但也很現實。有權有勢時,誓死追隨,無權無勢後,立刻樹倒猢猻散。呂不韋死後,李斯也沒去巴蜀;戰國四公子死後,也沒有一個人去殉葬。人情勢利古猶今,窮則冷落富則親。富時多少人親近,其中幾人是真心。對於這麼一幫傍大款、傍大官的人,別說3000人了,就是3萬人,30萬人,又有何懼哉?所以呂不韋的「結黨營私,獨斷朝綱」的罪名,根本不成立。並且呂不韋為人低調,也不像嫪毐那樣囂張,但為什麼還招來殺身之禍呢?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一本書。這是一本呂不韋親自主持編纂的,一部被稱為「古代類百科全書」的傳世巨著——《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