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掌權史:從二聖共掌朝政到則天獨唱主角
當上皇后之後,武則天並沒有就此罷休,反而變本加厲向更高權位邁進。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月,李治因為風疾發作,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武則天藉機自薦幫忙處理朝政。李治最開始統一大權便放開手讓武則天處理,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武則天權力慾望太強,甚至差點奪得自己的帝權,李治心生不滿,於是與武則天之間感情出現裂痕,便想藉機將武則天的皇后位置給罷免了。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李治便暗示宰相上官儀起草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哪裡知道墨跡還未干,武則天就及時發現,於是她軟硬兼施,使得李治廢掉皇后的事以失敗告終。皇后位置未廢,武則天權勢更盛,她又建議與高宗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這時的李治基本無法再控制武則天,也就只能無可奈何地同意了。
當了天後,武則天迅疾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她提了12條關於政事的建議: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喪服)三年(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勳官已給告身(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
以上12條建議,李治全部同意,並立即開始實施。另外由於武則天當過尼姑,對於佛教十分推崇,在她掌權後,便將佛教的地位排在了道教之上。同時,她還以「亞獻」的名義與李治一塊封禪泰山,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其政治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高宗李治。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後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不過,這個中宗李顯連高宗也不如,典型的軟弱皇帝。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中宗李顯想任命自己的岳丈韋玄貞為侍中,當時的宰相裴炎力諫,李顯居然傻不拉幾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我的岳丈韋玄貞,那又怎麼樣呢?我怎麼會在乎一個侍中?」
聽到這消息,武則天十分氣憤,便趁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之後,武則天又立自己另外的一個兒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之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
中宗被廢之後,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徐敬業兄弟。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兩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當時,大唐著名詩人駱賓王也參與其中,並寫下了著名的《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時,驚問是誰寫的,歎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駱賓王的才華打動了武則天。只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代大才子參加叛亂後竟杳無音信,不見蹤影了。
徐敬業的叛亂徹底惹惱了武則天,她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30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之後,武則天又先後剷除了反對自己的皇室顯貴,為自己登基排除了障礙。
載初二年(公元691年)七月,武則天的親信安排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九月,侍御史傅遊藝也率關中百姓900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這些是不是和後來的宋太祖黃袍加身,以及前朝的大漢帝王劉邦登基有些相似呢?他們都是借助迷信的方式迷惑眾人,為自己登上九五之尊找一個合理的借口罷了。武則天看時機成熟了,便大大方方地准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尊號聖神皇帝,但仍以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她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