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趙高篡改秦始皇七字遺詔內幕:秦始皇遺詔之謎 | 陽光歷史

 

A-A+

揭開趙高篡改秦始皇七字遺詔內幕:秦始皇遺詔之謎

2016年07月27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319 次

  秦始皇的遺詔內容是什麼?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遊天下的始皇帝在芝罘(今山東煙台)乘船射殺了大魚以後,沿海西行,踏上了歸返咸陽的回程。車駕一行抵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境內),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結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緊急派遣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縣(今河北蔚縣)一帶,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災除病。

  車駕渡過黃河抵達沙丘平台(今河北廣宗境內)時,始皇帝病情急遽惡化,不得不停駐下來。始皇帝預感不祥,緊急在病榻前口授遺詔,安排後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遺詔,又是一樁聚訟紛紜的歷史疑案。這件事,《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這就是古代史記載的問題,關係帝國命運的如此大事,寥寥數語,而且語焉不詳。這封後來被稱為遺詔的「賜公子扶蘇璽書」,竟然只有七個字「與喪會咸陽而葬」。從上面這段紀事的字面上,我們只知道始皇帝身前厭惡談死,也沒有人敢在他面前談有關死的事情。他一直懷著不死的期望,不懈地與死神搏鬥,他對身後的事情,長期沒有明確的交代。不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認輸,向死神低頭,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死期來臨。他從不死的幻想中省悟過來,決定安排自己的後事。他將後事托付給長子扶蘇,詔令扶蘇從上郡回到咸陽,主持喪葬等一切事宜。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幼子胡亥是唯一在身邊的兒子,也是他有意立為繼承人的愛子。然而,事到臨頭,在最後的決定關頭,他並沒有將後事交代給近在身邊的胡亥,而是交代給了遠在上郡的扶蘇。對於這件捨近求遠的事情,我們只能作這樣的解釋:經過十個月的親自考察,始皇帝最終認為胡亥不適合做自己的繼承人,他從扶蘇搖擺到胡亥的心,又從胡亥擺回到了扶蘇。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在場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趙高。我們已經談到過,胡亥本來是沒有政治能力也沒有政治野心的年輕人,他坦然接受父親的決定,沒有多餘的遐想。但是,胡亥的老師趙高卻另有想法。當時,趙高的官職是中車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始皇帝的遺詔筆錄下來以後,要由他加蓋皇帝璽印,封口送出。他扣留了遺詔,說動胡亥和丞相李斯,銷毀了遺詔的原本,另外偽造了一份新的遺詔,詔令長子扶蘇自殺,立幼子胡亥為繼承人。這件事,史稱「沙丘之謀」。

  沙丘之謀的關鍵,正是遺詔問題。始皇帝臨終之前真的留有遺詔嗎?這個遺詔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這個遺詔真的先被趙高扣留,後來被掉包了嗎?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幼子胡亥是唯一在身邊的兒子,也是他有意立為繼承人的愛子。然而,事到臨頭,在最後的決定關頭,他並沒有將後事交代給近在身邊的胡亥,而是交代給了遠在上郡的扶蘇。對於這件捨近求遠的事情,我們只能作這樣的解釋:經過十個月的親自考察,始皇帝最終認為胡亥不適合做自己的繼承人,他從扶蘇搖擺到胡亥的心,又從胡亥擺回到了扶蘇。

  始皇帝口授遺詔時,在場有三位重要人物,胡亥、李斯和趙高。我們已經談到過,胡亥本來是沒有政治能力也沒有政治野心的年輕人,他坦然接受父親的決定,沒有多餘的遐想。但是,胡亥的老師趙高卻另有想法。當時,趙高的官職是中車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始皇帝的遺詔筆錄下來以後,要由他加蓋皇帝璽印,封口送出。他扣留了遺詔,說動胡亥和丞相李斯,銷毀了遺詔的原本,另外偽造了一份新的遺詔,詔令長子扶蘇自殺,立幼子胡亥為繼承人。這件事,史稱「沙丘之謀」。

  沙丘之謀的關鍵,正是遺詔問題。始皇帝臨終之前真的留有遺詔嗎?這個遺詔究竟寫了些什麼內容?這個遺詔真的先被趙高扣留,後來被掉包了嗎?

  這個有關始皇帝遺詔的問題,千百年來,不斷地被提起,也不斷地被質疑。實際上,不僅限於始皇帝的遺詔,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遺詔就是一個不斷地出現而又始終說不清的複雜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所謂遺詔,因為是先帝的臨終之言,留言人已經死去,死無對證;接受遺詔的人,往往只有先帝臨終前圍繞在病榻邊的寥寥數人,他們都是深深捲入政治漩渦中心的樞要人物,當然會根據自己的利益處置先帝遺留的種種問題,也包括所謂的遺詔問題。那麼,這些人將如何處理遺詔問題呢?

  從歷代的事例來看,所謂遺詔問題,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本無遺詔,後來出現的所謂遺詔,是由處理臨終事宜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製作出來的。據我們現在所知,明代的遺詔多是如此。二,本有遺詔,遺詔的內容也符合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宣揚,被執行。漢武帝死前托付幼子與霍光等人的事情,應當屬於這一類。三,本有遺詔,但是,其內容不合於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銷毀隱瞞,再偽造出一個新的來。那麼,始皇帝的遺詔問題,究竟應當屬哪一類呢?我們不妨根據上述三種情況來作一個判斷。

  看來,秦始皇的遺詔問題屬於第三類。《史記》的處理是比較合於史事和情理的。突然死亡的始皇帝臨終前匆匆留言,將後事托付與長子扶蘇,由於筆錄下來的遺言已經被銷毀,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證言:「與喪會咸陽而葬。」

  與,參與。喪,喪禮。會,會合。扶蘇是長子,他參與喪事就是主持喪葬儀式。秦始皇死在巨鹿郡沙丘,遺體將運回咸陽,扶蘇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陽,與靈柩會合,為父親送終。

  這句意向性的證言究竟是誰留下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不過,始皇帝賜書扶蘇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事人之一的趙高曾經作過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這個解釋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文中敘述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這句話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咸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麼辦?」趙高所說的「賜長子書」就是被銷毀的遺詔,內容儘管不清,扶蘇將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卻是明白無誤的。

  這句意向性的證言究竟是誰留下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不過,始皇帝賜書扶蘇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事人之一的趙高曾經作過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這個解釋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文中敘述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這句話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咸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麼辦?」趙高所說的「賜長子書」就是被銷毀的遺詔,內容儘管不清,扶蘇將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卻是明白無誤的。

  趙高篡改遺詔事件:當時,秦始皇病重,因不能處理祭山川之事。於是,他派出了內政大臣蒙毅代替自己來行使此事。直到他死,蒙毅也沒有回來。蒙毅本是大將蒙恬的弟弟,蒙恬為將軍主攻伐,蒙毅為上卿主內政,位在李斯之上。秦始皇巡遊,蒙毅始終跟隨,可就在最後一次,他居然被秦始皇外派。這只是個偶然事件,但卻使趙高的計畫得以順利實施。

  假設,如果蒙毅不走,接受遺詔的肯定是趙高、李斯與蒙毅。且不說蒙毅的政治覺悟,趙高想要謀害他的哥哥蒙恬,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答應的。

  據此看來,秦始皇的遺詔本可以明示天下,而今天,我們只能假想這種光明了。假設蒙毅不離開秦始皇,假設扶蘇不死,假設蒙恬不放兵權,秦帝國的歷史必將改寫。

  但是,這道第一個皇帝的第一份遺詔居然走進了黑暗,隨之而來的是帝國的黑暗,並以雷霆之勢衝向滅亡。

  趙高登上秦帝國的舞台後,先是哄騙胡亥脫離朝政,疏遠朝臣。他對胡亥說:「天子之所以高貴,是因為不能常見人面。群臣不能見到您的面,是為神秘,天子就是神秘的代名詞,所以稱為『朕』。」

  胡亥傻,就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趙高獨攬了朝中大權,朝臣怨聲載道,然而無論如何都見不到神秘的胡亥。

  接著,他又慫恿胡亥肆意縱樂,把秦始皇時的嚴刑苛法更推進一步。於是,法令誅罰日益嚴酷,群臣人人自危,文官想要逃跑,武將想要造反。

  最後,他將秦室的宗親全部剪除,他對胡亥說,「沙丘之謀,諸公子和大臣都很懷疑,而諸公子都是您的兄長,大臣們又都是先帝時的臣子,您剛剛坐江山,還沒有穩當,我很擔心他們會搞鬼。」

  胡亥驚訝,趙高立即讓他安心:「全交由我處置。」

  於是,趙高將秦始皇的十二個公子和十個公主全部處死,秦始皇辛苦撒下的種子還沒有長成大樹,就被趙高一一砍斷。想必秦始皇在地下肯定是咬牙切齒、怒目圓睜的。

  在各地農民起義烽火連天時,帝國最偉大的將軍紛紛被趙高弄死,蒙恬、章邯等,這些本可以暫時挽救帝國的優秀軍人都死在了趙高與胡亥的手裡。由此,秦朝的中樞系統被破壞殆盡,等待秦朝的只有滅亡一條路。

  為了驗證自己的努力,趙高玩起了指鹿為馬的把戲,對其中敢指鹿為鹿的大臣一一打擊,於是,群臣都對他恐懼不已,到了這種地步,即使是胡亥也是身不由己了。

  秦始皇經營三十多年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統一的江山,還有足以維持一個帝國的文臣武將,而趙高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將這一切破壞掉。一個沒有了臣子的帝國,已經不能稱為帝國,支撐帝國的柱子早被趙高抽走了。

  秦始皇死後才一年,帝國就烽火連天了。一方面是這些被壓迫了很久的百姓武裝從外部攻擊這個帝國,另一方面趙高從內部挖掘這個帝國的地基,二者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趙高在帝國的內部,不容易被清除;可百姓在外部,卻能有效地預防他們「犯上」。秦始皇死後,帝國雖然危機四伏,但當時的情勢也並非完全不可挽救。每一新任皇帝都會給百姓帶來希望,新主繼位,有著良好的政治的客觀條件,只要統治政策略作調整,省刑輕徭,社會危機就會大大減緩。

  讓人可惜的是,我們那位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傳給三世一樣,他選擇了肆意縱樂,在趙高的操縱下,他領著帝國迅速地走向深淵。

  秦朝是一個特別讓人感到奇怪的朝代,歷來略有歷史知識的人都對它的迅速強盛與迅速衰敗震驚不已。就像是一隻從森林裡衝出來的威風凜凜的老虎,人們還沒來得及欣賞它的雄偉風姿,老虎就突然倒地死掉了。事實上,秦朝的滅亡並非是短時間的事。這樣一個大帝國即使有胡亥那樣的三流之人來折騰,憑借慣性,它也能走得好遠。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後,一直激戰了兩年,秦帝國才宣告滅亡。

  有人說,它的滅亡是因為仁義不施;也有人說是因為它的軍隊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反大軍才能屢屢得勝;還有人說,它的滅亡只不過是因為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

  帝國未來的光明與黑暗只在一線間,可它是如何走向黑暗的?

  關鍵是什麼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偉人,至少是帝制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結束了戰亂紛爭的歷史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第二,秦王朝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奠定了兩千年來中國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遺囑並沒有錯,秦帝國以法立國,以法治國,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時,已經舉步維艱。秦始皇在最後的時刻,或許悟透了這一點。即使他沒有悟透這一點,他把江山傳給扶蘇,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來,都是無可指摘的。秦朝疆域關鍵就在,這道遺詔能否順利地實現他的想法。

  他當時肯定沒有想到趙高會篡改遺詔,而趙高之所以敢篡改遺詔,貪慾之心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對扶蘇的態度。尤為關鍵的是,趙高太瞭解秦始皇與扶蘇的一切。

  對趙高篡改遺詔的事件,許多人都認為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歡的小兒子胡亥帶在身邊,還有掌管印璽的趙高陪同,那麼,沙丘政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如果沒有象徵著皇帝權力的印璽,政變也不可能成功。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趙高曾經被蒙毅審查過,險些喪命,所以他對蒙氏成員懷著很大憤恨,借此機會來剷除蒙氏成員。這樣的分析結果就給人一種感覺:沙丘政變只是趙高個人的心血來潮、機詐權變的結果。

  關鍵是什麼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的偉人,至少是帝制時代的偉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結束了戰亂紛爭的歷史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第二,秦王朝的政治體制,實際上奠定了兩千年來中國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遺囑並沒有錯,秦帝國以法立國,以法治國,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時,已經舉步維艱。秦始皇在最後的時刻,或許悟透了這一點。即使他沒有悟透這一點,他把江山傳給扶蘇,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來,都是無可指摘的。秦朝疆域關鍵就在,這道遺詔能否順利地實現他的想法。

  他當時肯定沒有想到趙高會篡改遺詔,而趙高之所以敢篡改遺詔,貪慾之心是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對扶蘇的態度。尤為關鍵的是,趙高太瞭解秦始皇與扶蘇的一切。

  對趙高篡改遺詔的事件,許多人都認為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如果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歡的小兒子胡亥帶在身邊,還有掌管印璽的趙高陪同,那麼,沙丘政變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如果沒有象徵著皇帝權力的印璽,政變也不可能成功。這就給人一種錯覺,認為趙高曾經被蒙毅審查過,險些喪命,所以他對蒙氏成員懷著很大憤恨,借此機會來剷除蒙氏成員。這樣的分析結果就給人一種感覺:沙丘政變只是趙高個人的心血來潮、機詐權變的結果。

  但無論是李斯還是趙高,都知道扶蘇與自己不是同路中人,扶蘇的那一套儼然是把百姓全部當做好人來指導。許多年後,我們知道了牧民之道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指斥不如指導。在李斯看來,倘若輔臣賣力,扶蘇肯定能成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帝王。但當他們看到秦始皇怒氣沖沖地將扶蘇趕到鳥都不拉屎的上郡時,他們就不對這個儲君抱有希望了,甚至都不想多看一眼,多想一想。趙高對扶蘇的瞭解還不僅限於此,他曾對李斯說,扶蘇孝心可鑒,父親讓他做什麼,他肯定會做。而對於蒙恬,趙高更是一語中的:他只聽皇帝的話。

  所有這一切,都給了趙高篡改詔書的勇氣。

  但這一切還不是最關鍵的,人心難測。一個人的性格並不可靠,人往往在危機來臨時,會做出逆於平時的行為。趙高雖然對扶蘇與蒙恬的性格瞭解,但這並非是他敢篡改詔書的最根本原因。

  最關鍵的還在於中國的暗箱政治,這一政治形式一直貫穿於中國帝制的始終。當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就跟趙高說:「這兒離咸陽還很遠,不是一兩天能趕到的。萬一皇上去世的消息傳開了,恐怕裡裡外外都會發生混亂,倒不如暫時保密,不要發喪,趕回咸陽再作處理。」

  於是,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車裡,關上車門,放下窗帷子,外面的人什麼也看不見。那時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氣還很炎熱,為了掩蓋屍體發出的臭味,他們還特地買了一大批鹹魚,叫大臣們在每輛車上都放一筐。就這樣,車隊周圍的鹹魚氣味,把秦始皇屍體的臭味掩蓋過去了……

  如果我們假設,秦始皇死的消息被立即公佈,扶蘇還會自殺嗎?

  帝國,從秦始皇開始,就注定了這種暗箱政治的存在的合理性。君主集權專制,秉承上天旨意治理天下,無論是什麼事都不希望百姓知曉。孔子所謂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帝王的行事盡可能地少人知為最妙,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暫時的局勢,但弊端顯而易見。秦始皇的遺囑讓我們想到了一個遊戲,參加遊戲的第一個人偷偷地說給第二個人一句話,第二個人再把這句話傳給第三個人,以此類推。到最後一個人時,要他把那句話說出來,結果肯定不是第一個人說的那句。

  這是一種信息的單方面傳遞,即使是沒有惡意的傳遞都能發生問題,更何況是傳遞的人不懷好意呢!

  事實上,秦始皇所創建的帝國是開天闢地第一遭,我們知道,在秦大一統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也正是因為國家林立,疆域狹小,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只要不是太昏庸,治理起國家來就並非是難事。在秦始皇之前,沒有人能統治這麼遼闊的疆域,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秦始皇心裡沒底是完全有可能的。

  下面這件事就足以證明秦始皇對帝國未來(他死後)的走向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他吞併天下後,曾召集群臣說道:「古時五帝把位子禪讓給別人,三王卻是讓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位置,諸位以為如何?我該怎麼做?」

  許多人都不敢應對,只有一人回答道:「五帝禪讓是因為他們把天下當成了一個官職,三王玩繼承是把天下當成了自己的家。」(天下官,則禪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

  秦始皇聽了這一解釋,就仰天長歎:「我德要比五帝高尚,我想玩禪讓,諸位有什麼人選嗎?」(吾德出自五帝,吾將官天下,誰可使代我後者?)

  講話的人嘲諷道:「陛下您行桀、紂之道,卻想行五帝之禪,怎麼可以呢?」

  秦始皇險些就跳了起來,怒道:「你給我滾過來!敢說我是行桀、紂之道,解釋給我聽,如果不耐聽,殺你!」

  那人就慢慢解釋道:「陛下您大興土木,把各地美女都招進後宮,又在驪山累死人命無數,依我之見,天下苦您久矣,即使您真想禪讓他人,弄得這樣半殘的天下,誰敢接受?」

  秦始皇默然良久,歎息作罷。

  這件事記載於《說苑?至公》裡,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秦始皇自己創建的大一統帝國面前,對未來江山之主的設計藍圖並沒有展開。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述秦始皇遺囑的前因後果,那就是,由於創建的帝國制度並沒有達到十全十美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在挑選繼承人這方面,他更是沒有經驗,所以,秦朝由此而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