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三次征討高麗背後故事:薛仁貴征高麗真相
唐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征高句麗,從貞觀十八年( 644年)秋開始,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戰爭準備。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不久,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張士貴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貞觀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即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兩張弓,大呼陷陣,高句麗將士紛紛倒伏,殺開一條血路。唐軍隨之繼進,高句麗軍被打得大敗。站在高處觀戰的唐太宗望見,戰後特召見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升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職守皇宮玄武門(北門)。及唐征高句麗還軍,唐太宗還特對薛仁貴說:「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並加封薛仁貴右領軍郎將。
征高句麗後到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萬年宮(在今陝西麟遊縣西),第一天夜裡就遇山洪暴發,直衝萬年宮北門,衛士們見水勢兇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貴登門向宮內呼叫水至,唐高宗聽到喊叫,急忙出宮跑到高處。當唐高宗回頭看時,大水已經湧進了他的寢殿。躲過大難,唐高宗感激薛仁貴,特賜薛仁貴御馬一匹。
征高句麗後到唐高宗時期,薛仁貴一直守衛玄武門。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萬年宮(在今陝西麟遊縣西),第一天夜裡就遇山洪暴發,直衝萬年宮北門,衛士們見水勢兇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貴登門向宮內呼叫水至,唐高宗聽到喊叫,急忙出宮跑到高處。當唐高宗回頭看時,大水已經湧進了他的寢殿。躲過大難,唐高宗感激薛仁貴,特賜薛仁貴御馬一匹。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句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鄭仁泰、薛位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乾封元年( 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於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餘級,並乘勝攻佔高句麗南蘇、木底、蒼巖二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眾」,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句麗降伏。之後,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句麗士民安居樂業。
乾封二年(667)十月,在遼東戰場的軍營中,一支唐軍正在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地迅速集結著,從他們整齊劃一、嚴肅緊張的行動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支平日訓練有素的善戰之師。為首一人,鬚髮蒼白,體格強健,身披白色戰袍,端坐膘壯戰馬之上,手持方天畫戟,表情凝重,若有所思,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此刻正密切關注著高句麗軍的動向。他就是唐朝第一猛將薛仁貴。這已是薛仁貴身負皇命,第二次率領金戈鐵馬踏進遼東這片土地了。第一次來的時候,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那時的他血氣方剛、風華正茂,以單槍匹馬取敵將首級而一戰成名。此刻,唐太宗已經帶著生前未能平定高句麗的終身遺憾去了,而薛仁貴也由昔日的少年戰士成為年邁將軍。由於高句麗人的反覆無常、恣意挑釁,這位年過五旬的老將軍再次回到這片熟悉的戰場上。
不久前的新城一戰,唐軍雖然取勝,但卻遭到了高句麗軍的夜襲,若不是他早就有思想和戰略準備,關鍵時刻率軍神兵天降,把處於劣勢的局勢瞬間扭轉過來,並殺敵數百人,解救了新城之圍,後果真是不堪設想。眼下的金山戰役,高句麗人會不會舊計重施,參與戰鬥的唐軍會不會重蹈覆轍,這都讓他多了一種不祥的預感。未雨綢繆,絕對沒有錯。高句麗軍又殺過來了。不過,這次遭遇的不是小股軍隊的襲擊,而是十萬高句麗大軍的伏擊。唐軍將領龐同善和他率領的部隊,突遇強敵,措手不及,全面崩潰,落荒而逃。高句麗軍見形勢大好,在後面窮追猛打,企圖逆轉整個遼東戰局。危機時刻,薛仁貴率本部兵馬像一把尖刀衝殺出來,將敵人大軍攔腰截斷,敵軍頓時大亂。經過一番奮力廝殺斬敵首五萬人,大敗高句麗軍,挽回了潰敗的局勢。唐軍乘勝攻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最終贏得了金山之戰的巨大勝利。
金山之戰,可以說是唐初用兵遼東中罕見的大規模遭遇戰,是平定高句麗四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最為關鍵的一次戰役,此戰基本消滅了高句麗精銳部隊,為唐軍徹底平定高句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高宗聽到獲勝的捷報後,親筆寫詔書慰勞薛仁貴:「金山大陣,凶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敵,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宜將剩勇追窮寇」,薛仁貴並沒有陶醉在香濃的慶功酒和將士的歡呼聲中,而是選擇了繼續進發,徹底平定高句麗。十一月底的遼東地區,北風凜冽,天寒地凍,四處白雪,萬里冰封,薛仁貴命令全體將士身穿具有「保護色」的白衣,迅速出兵扶余(今吉林四平),僅用了十四個小時,就斬殺俘虜敵人萬餘,剩餘敵軍四散潰逃,據考證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利用保護色的戰役。乾封三年,素以堅固著稱的扶余城被薛仁貴的兩千人馬攻下,其他四十餘座城池相繼向薛仁貴投降。
薛仁貴的大軍一路急行,兵不血刃地抵達平壤城下,與行軍大總管李績等諸路大軍會師,並攻破平壤。薛仁貴親自接受高句麗國王投降,史載,高句麗國王高藏在向薛仁貴投降簽字的時候,連抬頭看薛仁貴的勇氣都沒有。自此,自西漢王朝後期即立國於我國東北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唐王朝將高句麗活動地域納入了直接管理的統治體系,高句麗正式成為中華版圖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份來之不易的勝利,這種一統天下的碩果,也讓薛仁貴老淚縱橫,如釋重負。因為平定高句麗,是隋唐四代帝王的夢想,如今終於在唐高宗這一代,在薛仁貴手裡得到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