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唐朝皇帝後宮的劃分 | 陽光歷史

 

A-A+

唐朝的後宮制度是怎樣的?唐朝皇帝後宮的劃分

2016年11月26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367 次

  自古以來,宮中就有所謂「內職」制度。〈周禮〉上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治。」武德年間參照隋制建立了完整的「內官」制度,規定:皇后一人,下立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以下依之有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寶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除皇后為正妻外,其餘名義上均屬妃嬪——皇帝的妾。

  此外,太子東宮也有「內官」,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良媛、承徽、昭訓、奉儀等品級;諸王親王妃下也有孺人等媵妻妾名位。皇帝在掖庭之選和後宮寵幸上,不大計較尊卑貴賤的,但若要冊封給她們名位便十分重視門第了;尤其冊立皇后,絕對要求門第高貴,必須「妙擇天下令族」。冊寺皇后首先強調「地胄清華」、「軒冕之族」等等,其後才是德行。有時侯皇帝雖不在乎,大臣們也會以門第為最有力的理由提出反對,使皇帝奈何不得。武則天的父親雖然早年曾是商人,但建唐後官居高位,不能算低門微族,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大臣仍然攻擊她「地實寒微」;而高宗力排眾議立她為後時,又拚命強調她「門著勳庸,地華纓黻」。非高門大戶,即使是深得寵愛或是早生貴子,也只有等死後被追贈或是兒子即位才能正位。

  比起封後,冊立妃嬪稍隨便一些,門第要求不那麼十分嚴格。她們多半是因為生子或者是受寵而被冊,其中包括一些出身微賤者。不過,在妃嬪中,出身門第也還是很受重視的,如太宗楊妃是隋煬帝之女,所以「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宮人身居九重,似乎很尊貴,卻只是皇家婢。宮庭中除少數有名位的后妃外,便是數以萬計的普通宮人,在唐代也有宮女、宮娥、宮婢之稱。她們分佈於長安的三大皇宮和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及各處離宮別館、諸親王府、皇帝陵寢。

  宮廷是個小社會,宮人中也有著高低貴賤、三六獰等。和妃嬪們有「內官」制度一樣,宮人們有宮官制度。宮官是宮人的最上層,她們是後宮的各級官員。唐朝後宮設六局—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管理宮中一應事務;六局首席女官尚官、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就是後宮的六部尚書。六局下面統領二十四司,各司女官分別為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司籍、司樂、司賓、司贊、司寶、司衣、司飾、司使、司膳、司醞、司藥、司饎、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司制、司婇、司計;還有二十四典、二十四掌以及宮正、阿監、彤史、女史等等各級女官。這些女官各有品級、供給,她們分別管理著禮儀、人事、法規、財務、衣食住行等等各項宮廷事務。宮官既是職事官,也就不必講究色、寵,只須挑選良家出身、才德兼備者充仕。

  除了六局宮官外,宮中還有內文學館,選宮人中有文學者為學士,執掌教習妃嬪、宮人文化書算等等。這類宮官有的品高位顯、有權有勢,不僅在宮中受尊重,甚至外朝官也逢迎她們,以圖進取,有的因此得以干預外朝政事。不過,她們的身份終歸是皇帝的婢女。保傳告訴太宗的小弟舒王:「尚宮品秩高者,見宜拜之。」舒王說:「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為?」一語道破了宮官的身份。

  由於唐朝後宮人數眾多,採選不止,使得後宮積怨,民間不滿,因而宮人問題受到了社會和朝廷的關注,各朝都有人批評這一弊政,請求皇帝憐憫宮女們的離別之根、怨曠之苦,放還宮人。皇帝往往為了表示自己實施德政、不好聲色;有時則純粹為了節省宮廷費用,或者害怕後宮積怨太深,遭到災難「天譴」,所以每每下詔釋放宮人。自高祖後,幾乎各代皇帝都有放宮人,多則三千,少則數百。這些宮人出宮後有家者可以回家,可以嫁人,年老有病、無人收養者,送入寺觀安置,有時還給一些資財作安家之用。這算是唐朝皇帝的一點仁政。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