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是吃天婦羅死掉的?或許真正死因是胃癌
如果你是一個日本遊戲迷,你肯定玩過數十款日本戰國時代背景的電子遊戲,這其中,關於德川家康之死,包括戰國無雙在內,都說其死於「鯛の天ぷら」(鯛魚天婦羅)。
實質上,這可能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但自德川家康死後就一直在日本民間流傳,並成為諸多日本文學作品演繹的題材,還記錄在《德川實紀》中。內中原因或許在於,「戰國三梟」中,織田信長死在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晚年衰老到大小便失禁,而被認為在才、智、能等方面均不如前兩者的德川家康只是因活得比較長,最後才統一了日本,可他卻莫名其妙地說胃不舒服就死掉了。
德川家及其家臣需要讓德川家康的死傳奇一點,於是京都商人茶屋四郎次郎就不幸做了冤大頭,誰讓他沒事給75歲的德川家康敬獻鯛魚天婦羅呢。
反正天婦羅也跟著倒霉,其後德川將軍府規定衙內不准食用天婦羅。
以現代日本學者考據,德川家康或許真正死因是胃癌,而有關將軍府禁止天婦羅更多可能因為其製作方法需要高油大火,府內為了防火才做的規定,而且事實上,德川家族的後人還是在吃天婦羅的,這是有出土的盛放天婦羅的器皿可佐證的。
我寫過一篇介紹壽司流變的文章,其中提到,日語中「天ぷら」或「天麩羅」或「天婦羅」均為借用字,即這些漢字只是借用過來表音,而沒有漢字本來的含義在內。
但與壽司(すし,SUSHI)不同,天婦羅(てんふら,TEMPURA)並非源自古日本語。據考據,「てんふら」最早出現在文獻上,是在1669年刊印的《食道記》上,但詞源不詳。
目前,多數日本人認為天婦羅一詞來自於葡萄牙語,可問題是,它對應的是哪個葡萄牙語單詞呢?
葡萄牙語「tempera」是動詞不定式「temperar」的第三人稱單數的現在時動詞變位形式,其在建築學、烹飪等方面有諸多含義,就烹飪上的意思說,有過油快速翻炸的含義,此外還有調味的意思。這個第三人稱單數的現在時動詞變位形式就因為發音最像「てんふら」,而被認為是天婦羅的出處,而且事實上,在葡國菜裡也有類似的烹飪方式,但不同的是,在葡國菜裡主要是說用奶油麵糊炸水果。
所以有些人認為是這個葡萄牙語單詞temperar為詞根衍生出來的名詞「tempero」(調味品)。
另一個葡萄牙語單詞「temporras」也常被說起,這是一個宗教詞彙,指耶穌受難日。公元16至17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眾多西方傳教士前往日本傳教,葡萄牙天主教徒在耶穌受難日當天是禁食豬、牛等紅肉的,而用魚肉等烹調的食物做主菜。
支持「temporras」一派的人認為,葡萄牙傳教士或許就是在傳教過程中將這一風俗介紹入了日本。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那個時期開始,日本流傳起「南蠻料理」,在日本人概念裡的「南蠻」,不是中國人所謂七擒孟獲中的南蠻,就是指包括葡萄牙人在內的西方人,因為他們沿今日的馬六甲海峽、南海和台灣海峽一路北上才能到日本列島。天婦羅就被認為是開啟南蠻料理的第一道名菜。支持這一派說法的人,還有另外兩種語言作備選,即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中的同義詞「temporas」。
此外,天婦羅一詞還被認為來自葡萄牙語中的「templo」(寺廟)、「temporal」(暫時的)等。
自然的,一些日本歷史學家考證,在奈良時代及平安時代,就存在著用米澱粉包裹食材油炸的類似天婦羅的食物,反正日本餐館裡如果你看到「揚」(揚)就知道這屬於油炸食品。
在江戶時代,所謂的「洋風天ぷら」(洋風天婦羅)逐漸在街頭巷尾流行開來,其中關鍵因素在於日本的中下階層在當時很難吃到肉類,而重油的天婦羅顯然可以讓窮人體驗到一種油脂帶來的飽腹感,正因此,從那時開始,日本的天婦羅師傅們把各種能想到的食材都用麵糊包裹一下,給做成天婦羅了。在日劇《深夜食堂》裡就講到了關西特有的一種「紅姜天婦羅」,筆者後來在大阪嘗試了一下,略微有點難以接受。
世界各地都有油炸食品,即便是KFC的炸雞塊,用普通意義上的說法,也可以說成是雞塊天婦羅。但照著日本料理的傳統做法,所謂天婦羅是需要讓食材放在雞蛋、冷水、小麥粉揉混出來的「面衣」裡裹勻,隨後在160攝氏度以上油溫的大鍋裡炸得油黃焦脆,蘸著調配好的醬汁吃,講究的自然要在這日本醬油做底的醬汁裡放點蘿蔔泥和生薑泥解膩。
天婦羅算是和壽司、刺身齊名的日本料理三大種類之一,但它相比之下最為平民化,即便有「吃死」德川家康的鯛魚天婦羅,或者「伊勢海老の天ぷら」(伊勢龍蝦天婦羅),但平日裡,人們更多吃到的天婦羅,可能就是蝦、藕、茄子、南瓜、白蘿蔔、蘆筍等做的天婦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