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救時宰相于謙:土木堡後成為大明支柱
五百四十多年前的明代,北京發生了一場異常慘烈的北京保衛戰。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中,拯救國家於危難之時、力挽狂瀾的人,卻是一位書生——于謙。這場戰爭成為于謙人生中的一次壯舉、一個巔峰。也成就了他「救時宰相」的美譽。
于謙,漢族。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岳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與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變」。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鍛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吟出了《石灰吟》詩篇:「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12歲的于謙寫下的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寫出了他人生的追求。
正統十四年秋,明京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在此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戰後,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正月中旬,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謙遭誣陷被害。後沉冤昭雪,贈太傅,謚肅愍,又改謚忠肅。遺有《於忠肅集》。
于謙外出巡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他上疏奏報陝西各處官僚騷擾百姓,詔令派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于謙可以承擔重任,當時剛要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接派駐省的巡撫,於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當時各項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並立即上書提出。一年上書幾次,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嗎?"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後遠近傳誦,成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