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之戰的經過:唐朝軍隊是如何戰勝敵人的? | 陽光歷史

 

A-A+

白江口之戰的經過:唐朝軍隊是如何戰勝敵人的?

2018年02月19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17 次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新羅、契丹、奚等國、部兵,進擊高句麗。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今遼寧蓋平)、沙卑城(今遼寧復縣),並克陷遼東(今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又陷白崖城(今遼陽東),進向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進發。高句麗大將高延壽等人率高句麗及靺鞨兵十五萬來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設計大破。高延壽勢屈,悉眾投降,膝行匍匐入轅門求請饒命。太宗怒喝:「以後還敢和天子交虞嗎!」高延壽「惶汗不能對」。

  高句麗舉國震恐,堅壁清野,向後方緊縮戰線。黃城(今遼寧遼陽)、銀城(遼寧鐵嶺)一帶頓時空無一人。

  唐軍進至安市,此城「地險眾悍」,城上高句麗兵將見太宗旌旗儀征,竟敢乘城鼓噪示威。太宗大怒。李績一旁也氣憤,勸太宗說,城下之日,盡屠受戰男丁。安市城內守兵聞知此訊,「故死戰」。

  膠著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只得下令師。其實,安市城是高句麗國內一方諸侯,蓋蘇文執政後也曾派兵攻打,「擊之不能下,因與之」。地險,人死戰,又遇酷寒,唐軍人再多兵再強也無可施展。臨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雖然沒有被攻屠,高句麗守軍也知曉了唐軍的勇武。「太宗嘉其守,賜絹百匹」。

38421853_2_meitu_28.jpg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句麗又逃過一劫。

  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公元660年(顯慶五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當時,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蒙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句麗和百濟。

  圍魏救趙,斷其一方。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兇百濟。百濟同高句麗一樣,「扶余別種也」,當時的國王是扶余義慈。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扶余義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扶余義慈的嫡孫扶余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隨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余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余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很快,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詔釋不誅」。扶余義慈也是倒霉蛋,本來此人上孝下親,很有榮名,有「海東曾子」的時譽。戰前,唐高宗還下詔勸諭:「……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新羅所俘(百濟兵士)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百濟王總以為唐兵不會輕出,繼續當高句麗幫兇。殊不料,蘇定方諸將一出,百濟立時破滅,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數千里地歸罪長安。不久,扶余義慈病死,唐廷施恩,贈衛尉卿,並允許其被俘舊臣臨喪,「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此舉意味深長,同為降臣,下場也一樣,終免橫死。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新羅、契丹、奚等國、部兵,進擊高句麗。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今遼寧蓋平)、沙卑城(今遼寧復縣),並克陷遼東(今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又陷白崖城(今遼陽東),進向安市(今遼寧蓋平東北)進發。高句麗大將高延壽等人率高句麗及靺鞨兵十五萬來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設計大破。高延壽勢屈,悉眾投降,膝行匍匐入轅門求請饒命。太宗怒喝:「以後還敢和天子交虞嗎!」高延壽「惶汗不能對」。

  高句麗舉國震恐,堅壁清野,向後方緊縮戰線。黃城(今遼寧遼陽)、銀城(遼寧鐵嶺)一帶頓時空無一人。

  唐軍進至安市,此城「地險眾悍」,城上高句麗兵將見太宗旌旗儀征,竟敢乘城鼓噪示威。太宗大怒。李績一旁也氣憤,勸太宗說,城下之日,盡屠受戰男丁。安市城內守兵聞知此訊,「故死戰」。

  膠著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只得下令師。其實,安市城是高句麗國內一方諸侯,蓋蘇文執政後也曾派兵攻打,「擊之不能下,因與之」。地險,人死戰,又遇酷寒,唐軍人再多兵再強也無可施展。臨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雖然沒有被攻屠,高句麗守軍也知曉了唐軍的勇武。「太宗嘉其守,賜絹百匹」。

38421853_2_meitu_28.jpg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句麗又逃過一劫。

  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公元660年(顯慶五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當時,唐朝剛剛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又分西突厥為兩部,設昆陵、蒙池督護府。北方突厥問題解決,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鮮半島上竄下跳的高句麗和百濟。

  圍魏救趙,斷其一方。唐軍並未直接救援新羅,而是集中力量進攻高句麗的幫兇百濟。百濟同高句麗一樣,「扶余別種也」,當時的國王是扶余義慈。唐軍從城山(今山東榮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又克真都城,擊滅百濟軍主力,「斬首萬餘級,撥其城」。百濟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蒼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蘇定方唐軍團團包圍。扶余義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百濟城。扶余義慈的嫡孫扶余文思對左右人講:「現在國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會被王叔殺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隨城而出」,城內人見王太孫如此,也紛紛跟隨,扶余泰連殺數人也無法阻止。無奈,扶余泰出降,百濟都城告陷。很快,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

  唐朝在百濟設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擇其酋長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詔釋不誅」。扶余義慈也是倒霉蛋,本來此人上孝下親,很有榮名,有「海東曾子」的時譽。戰前,唐高宗還下詔勸諭:「……王所兼城宜還之(新羅),新羅所俘(百濟兵士)亦畀還王。不如詔者,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百濟王總以為唐兵不會輕出,繼續當高句麗幫兇。殊不料,蘇定方諸將一出,百濟立時破滅,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數千里地歸罪長安。不久,扶余義慈病死,唐廷施恩,贈衛尉卿,並允許其被俘舊臣臨喪,「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左」--此舉意味深長,同為降臣,下場也一樣,終免橫死。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