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朝令人啼笑皆非的馬屁:皇帝聖明教化了蝗蟲
對歷史人物不能光做道德批判,不能光說陰暗的一面,還要講講他有作為的那些事跡。作為康乾盛世的主要人物,乾隆皇帝的確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蠲免天下賦稅等,但乾隆喜好鋪張浪費、奢靡生活,這事也屬實。乾隆的喜好自然需要耗費大量的銀錢,這些銀子從哪裡來?皇帝和大臣都不是創造銀子的主兒,銀子只能從老百姓那裡搾取。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皇帝有這樣的做派,大臣們自然也是依葫蘆畫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就出現了和 之流。和 當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大圈人,結果就是吏治日漸廢弛,官風日益敗壞。
乾隆最終還是去了天堂,做了3年多實習皇帝的嘉慶終於轉正了,成為正兒八經的皇帝。
3年多的實習皇帝不白做,雖然沒做什麼事情,但對政局已經瞭然於心,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在危局中親政。36歲的嘉慶,對當時的吏治官風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對直隸總督顏檢說:「方今中外吏治,貪墨者少,疲玩者多。因循觀望,大臣不肯實心……小官從而傚尤,僅知自保身家。此實國家之隱憂,不可不加整頓。」
大清朝的病根很多人都知道,但會不會治、能不能治,關鍵的是能不能治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吏治官風敗壞也絕不是一兩天造成的,這一點嘉慶也很清楚,除了懲治貪污腐敗而外,嘉慶認為以身作則最重要。為挽救官場頹風,嘉慶認為「勤」對天子、百官和老百姓來說都非常重要,為此嘉慶還親撰《勤政殿記》,要求大家和他一起勤勉,還說「若都能晝夜操勞公事,勤勞弗懈,眾志成城,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嘉慶的確在努力,一方面倡導勤政,一方面以行實政要求朝廷百官。嘉慶不僅要求大臣百官行實政,而且自己也在身體力行。
鑒於此,嘉慶對歷代帝王十分感興趣的什麼景星慶雲、什麼吉語祥瑞之事,明確予以摒棄。親政不久,嘉慶頒諭內閣,申明「惟以時和年豐為上瑞,從不敢鋪陳符應,粉飾太平。蓋以人君侈語嘉祥,易啟滿盈之漸;不諱災異,始知修身之方」。儘管嘉慶大張旗鼓反對這些事,但大臣卻仍然樂此不疲。不久,天文部門就以「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現象作為吉祥之兆上報,嘉慶帝對此嚴厲批評:「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皆為前代史冊所載,朕亦粗知算法,其躔度運行,無難推算而得。」「此等鋪陳,侈言祥瑞,近於驕泰,實為朕所不取。」之後,光祿寺卿錢楷認為京師久旱不雨,是因為正陽門修路造成的,上奏停止修路以求雨,嘉慶斷然拒絕,明確告之:「修省在實政,無事傅會五行!」
由於老爸的好大喜功,培養了一大批溜鬚拍馬、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能手,老爸受用這些,但嘉慶卻要為此買單。正是由於這批溜鬚拍馬、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能手的存在,使得政令不通,信息不暢。嘉慶帝親政後,力圖革除這些弊端。嘉慶剛親政,就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而且延及四川。就在清軍和白蓮教在四川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四川布政使林雋卻以「民情安貼」奏報,這位布政使真是故事高手。嘉慶正在為白蓮教起義大傷腦筋,於是對林雋的粉飾之詞嚴厲指斥,再次告誡各省大吏:「朕所望者,惟在汝等此數字切實奏報耳。若仍不實告,惟務粉飾取悅,則閭閻疾苦從何而知?」警告他們「嗣後不許說假話,以實告,慎志勿忘」。
儘管嘉慶一再警告地方官員不要在常規報告中說假話,但官員對皇帝的苦心並不領情,而且是相當執著地說假話。一年後,嘉慶五年(1800年)一月,雲南威遠一帶遭遇嚴重水災,燒鹽的井灶、鹽倉以及民房、衙署,多被沖坍沖毀。發生這麼嚴重的災難,雲南巡撫江蘭不僅隱匿災情,就是嘉慶派人對災情調查確證之後,江蘭仍然死不承認,上奏說受災地區依然大豐收。警告不聽,那只有嚴厲懲治了,嘉慶帝認定江蘭存心諱災不報,純屬「玩視民瘼」,立即將其革職。
為了杜絕粉飾太平的假大空,嘉慶專門下諭旨,要求各地督撫對災情據實上報,有一說一。嘉慶說,如果各省督撫「匿不上聞,則小民饑困無依,或致別滋事端」。
儘管嘉慶嚴厲懲處了粉飾太平的江蘭,但對習慣假大空的大清官場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很多人認為江蘭被收拾不是因為說假話,而是由於其他原因,因而嘉慶的良苦用心並沒有起到多大的警示作用。嘉慶七年(1802年),山東發生了嚴重蝗蟲災害,嘉慶獲悉後,發佈多道諭旨,要求地方官員詳查災情,據實上報。不可思議的是,山東巡撫和寧卻在奏折中說:「濟寧等州縣間有飛蝗,並不食稼。」這事的確很奇怪,蝗蟲不吃莊稼,那蝗蟲吃什麼呢?嘉慶帝訓斥和寧避諱災情不報,將其革職。
兩年後,直隸也發生了嚴重的蝗災。當時的直隸總督是顏檢,按說這直隸總督顏檢曾被嘉慶當面教育過的,耳提面命的,應該熟悉嘉慶皇帝的好惡,結果還是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了。在上報直隸當年收成和蝗災情況時,顏檢與和寧幾乎是一個老師教的,都是不著邊際地瞎說,明明麥子還未收割,卻在奏折中說當年小麥能獲「十分」收成。嘉慶也不傻,他就生活在直隸的包圍圈中,什麼時候收小麥,他也知道,由此產生疑問:「十分乃繫上稔,豈可多得?」
謊報收成之後,顏檢又隱瞞了蝗災以及蝗災帶來的損失。這個時候,好事的飛蝗卻不恰當地落在了正在批閱奏章的嘉慶面前,宮禁都有蝗蟲飛入,那郊原田野可想而知,於是要求顏檢查明蝗災情況上報。而顏檢卻在復奏中說直隸蝗蟲已經捕殺完畢,還說「飛蝗不傷莊稼,惟食青草」。蝗蟲光吃青草,這蝗蟲也偏食啊,這樣的蝗蟲豈不成了益蟲反而幫了百姓的大忙了。不能不說,這顏大人太有想像力了。
其實,這個時候,嘉慶已經知道了蝗災造成的損失,僅在廣渠門外,十分之四的莊稼都已經被蝗蟲吃掉,其他各州縣都有大批蝗蟲,谷粟被吃的情況最為嚴重。嘉慶很生氣,以欺罔、粉飾之罪把顏檢查辦,再一次告誡各省督撫:「粉飾之習一開,則督撫等惟事敷陳吉語,而屬員意存迎合,日久相蒙,必至一切國計民生之事,概不以實上陳。」事實就是這樣,封疆大吏不去做實事,老想著粉飾太平,欺騙皇上,哪裡還有時間管老百姓的事情。
嘉慶帝想聽到來自地方的真實匯報,也想看到地方的真實情況。所以,嘉慶到五台山巡遊時規定:不准預備途間一應假山、假亭等點綴,廟前不准設戲台演戲。為了去除官場疲玩矯飾之風,親政後的嘉慶的確費了很大氣力來轉變,一批實心任事的官員也得到重用提拔,確實在興利除弊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大清朝的官場之病已經積重難返,絕不是嘉慶發發脾氣就能根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