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太祖趙匡胤兵困南塘靠牛肉湯「救駕」?
淮南牛肉湯起源之說,在淮南有多種版本。相傳,五代十國的趙匡胤據兵八公山,攻打壽春(安徽壽縣),壽春守將劉仁瞻軍紀嚴明,守城如命,儘管趙部頑強作戰,仍屢攻不下,久之,外無救兵,內無糧草,趙匡胤反被兵困南塘(今壽縣境內)。地方老百姓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最後把自家耕牛紛紛宰殺掉,煮成大鍋湯,送進趙營,官兵喝後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攻破壽春城。公元959年,陳橋兵變,趙匡胤登基,始終忘不了南塘的牛肉湯,後來在民間把淮南牛肉湯傳為「神湯」,又傳為「救駕湯」。
淮南學者方川認為,如果說淮南牛肉湯源自趙匡胤,純屬傳說,這是民間傳說「箭垛式」人物思維模式使然。也就是說當某個傳說人物具有某種特定精神品格後,人們就會把與之類似的事件加到他的身上,成為箭垛,還有箭在不斷射來,渾身綴滿了類似的故事,一如魯班、阿凡提。因為趙匡胤,成就了「大救駕」糕點,再添一個大救駕的牛肉湯多排場,一干一稀,一軟一硬,吃得勻溜舒坦。淮南牛肉湯起源於何時?多年來眾說紛紜,淮南作家金妤認為,淮南牛肉湯最早不是漢族人發明的,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中國,男耕女織是農耕文化的基礎和典型表現形式,其中,牛的作用極其重要。牛不僅是農耕文化的一個符號,同時又是運輸工具。
正因為牛與人民生活關係這樣緊密,自古以來,宰殺牛的行為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食用牛肉更是有嚴格規定:天子祭祀社稷的時候才能用牛、羊、豬,稱「太牢」;諸侯祭祀只能用羊和豬,稱「少牢」。食用上,周朝禮制規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犬,朔月才能食用羊。
不過,到了元朝,中國民族的大家庭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成員——回族。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為的最高規範。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佳美的食物」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牛,合乎這個標準,所以,成為伊斯蘭教規定可以供食的食物。雖然各個朝代政府嚴禁屠牛,但是對伊斯蘭教區還是網開一面,尊重回族人民的生活習慣。
既然牛肉是回族人民餐桌上的食物,作為牛肉的一種烹調方法,牛肉湯早就成為一道常見的菜餚在回族人民中代代流傳。淮南牛肉湯起源於淮南的回族人民,是最先遷入淮南的回族先民把他們的傳統飲食牛肉湯帶入淮南,再加入淮南地區的特色食物——千張、粉絲等,最終融合成一道美味悠長、聞名四方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