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第一巨富沈萬三究竟是不是明朝人?
提及沈萬三,在不同的史書和文學作品中,都有記載。可謂是大名鼎鼎,影響巨大。《金瓶梅》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潘金蓮,不止一次說過:「南京沈萬三,北京枯柳樹,人的名兒,樹的影兒」,可見沈萬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閩皖等地,至今也還有將巨富們喻為「沈萬三」的習俗。
《明史》裡也有好幾處提到沈萬三,其中一處在大腳馬皇后的傳記裡,白紙黑字寫得明白:吳興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萬三,幫朱元璋修築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請求出資犒勞軍隊。朱元璋發怒說:「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馬皇后進諫說:「你老婆我聽說法律這個東西,是用來誅殺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來誅殺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敵國,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蒼天必然會降災禍給他,陛下又何必再殺他。」朱元璋聽了有些解氣,饒過沈萬三沒殺,把他流放到雲南去了。從這些記載裡,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巨富沈萬三就是明朝人。但有人曾專門撰文指出,「不過很可惜,傳說當不得真,正史說的,也並不見得就一定正確。《明史》為清人編撰,出於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文字隨處可見,但史實告訴我們:沈萬三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於元朝,死於元朝。」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該作者提出的佐證史料是乾隆年間編纂的《吳江縣志》。據該書記載,「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編纂者的史料來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莫旦說的話,《吳江縣志》的編纂者自然不敢怠慢,但欽定的正史已經出版發行,他們也不敢推翻,所以只好在後面加上一段註釋:莫旦說張士誠佔領吳會的時候沈萬三早已經死了,但《明史》裡又說沈萬三幫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請求犒勞軍隊,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誰對誰錯,我們也搞不清楚。張士誠的軍隊佔領吳會的時間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8年才建立明朝。這就等於是說:按照莫旦的說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時候,沈萬三至少已經死了12個年頭,死人既不會從墳墓裡爬出來替他修城牆,也不必再擔心被他抄家流放。對於這段評論,筆者還是以為比較具有可信度的。理由是,據史料記載,沈萬三至少有三個兒子,除了《吳江縣志》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作沈榮,沈榮又有個兒子叫沈森。
元末明初人王行為沈榮父子撰寫過墓誌銘,其中明確提到:沈榮死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與父親死於同年,享年48。推算下來,可以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的時候,沈萬三的兒子沈榮已經62歲,孫子沈森已經39歲,那麼沈萬三的年齡應當是在80歲上下。我們知道,朱元璋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正式對雲南用兵,次年平定該地,雲南正式納入朱元璋的版圖。倘若沈萬三此時還活著,而且就在明軍平定雲南的同年就被充軍流放到那裡,其年齡至少也已經在100歲上下,這是不可能的奇談怪論,要知道,在一個以孝為基礎、以忠為目的的封建社會,尊老是它最基本的意識形態,假如認為會流放百歲老人,不僅不符情理,也無法令人信服。
另外,我們從沈榮的墓誌銘裡還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初,榮父(即沈榮)之先君子(即沈萬三)遊於故侍講袁文清之門……」,沈榮洪武九年的時候去世,墓誌在提到沈萬三時,使用了「先君子」這個稱呼,這已足以證明沈萬三在洪武九年時早已去世。墓誌銘裡還提到,沈榮在主持家族事務期間,曾建積善堂用來「承夫先志」,也就是繼承先人的遺志,同時以資紀念。「先志」,無疑也意味著沈萬三已經去世。沈家積善堂建於元代末年,這就等於說,沈萬三在沈榮建造積善堂之前,也就是元末的時候早已去世。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推斷出,鑒於沈萬三的一個兒子沈榮生於1306年,沈萬三大致出生於1286年前後;依據莫旦的記載,和沈榮的墓誌銘,可以認定沈萬三死於元朝滅亡之前。
一些史料介紹,沈萬三是在洪武初年被收殺,家產籍沒。還有些史料說是他因「洪武末年坐藍黨籍沒家產,父子兄弟俱坐極刑而死。」時間不一,很是矛盾。而據弘治年間莫旦所修《吳江志》與嘉靖四十年徐師曾修《吳江縣志》記載,沈家當時以妻族被劃為正犯受極刑的人中,列第一名的沈旺是沈萬三的兒子,列第二名的沈德全已是沈萬三的曾孫,而獨無萬三之名。試想沈萬三如當時尚在人世,這個名單中是不會沒有他的。這也反證了沈萬三在當時已經作古。透過這些分析的結果,顯然是在告訴我們,歷來被認為----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傳說中被朱元璋流放雲南的沈萬三,並沒做過一天朱元璋的子民,若說沈萬三被朱元璋流放就更加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