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王朝的悲哀:王朝晚期時的勝仗無法得到勝果 | 陽光歷史

 

A-A+

沒落王朝的悲哀:王朝晚期時的勝仗無法得到勝果

2017年03月14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77 次

一代政權,即便是到了腐朽沒落的時候,它也有一定的能量,開初這個能量會表現出比他的那個掘墓人要強大得多。他們也打過勝仗,但他們卻不能夠把勝仗化成勝果。這其中的原因實在是耐人尋味。為什麼會是這種結局呢?究其原因,當然有衰亡與新興的規律性的東西在起作用,根本的原因則是內耗,總有人不願意讓這些勝仗化成勝果。也就是說,這個政權已經不再為大眾服務,而只不過是某些利益集團爭權奪利的工具。當這些勝仗即將要轉化為勝果時,另一部分人就會害怕利益的失去,或者在再分配時處於不利地位,他們內部自己就會出來阻止這些勝仗變為勝果。

秦王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嬴政把自己定為始皇帝,以後為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由於秦王朝的苛政暴虐,到了二世就進入了末世。陳勝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還相當的貧困,就是這樣一個被秦王朝徵調準備戍邊之人,振臂一呼,很快就聚集起來一支好幾萬人的隊伍,並帶動函谷關以東各郡縣一齊起來反秦。然而,這些人畢竟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秦王朝只是赦免了因犯罪而在驪山服役的囚犯和奴隸組成了一支軍隊,由少府章邯率領,一交戰就打敗了已經稱王,並擁有幾十萬軍隊的陳勝。後來,秦二世又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章邯一起攻打起義軍,殺死了陳勝,項籍和魏咎等人,起義名將幾乎全部被殺。

然而,就在此時,趙高卻進言二世皇帝胡亥,說,皇帝是天子,是至高無上的「朕」,怎麼能跟公卿臣下在朝廷上議論大事呢?如果說錯了,那不是讓群臣看出自己的弱點了嗎?天子本來就是不應該被人聽見自己的聲音。結果,秦二世和大臣們的聯繫被隔斷,公卿很少有機會見到他,二世只跟趙高一個人商量決斷事情。這樣一來,儘管章邯還是在關東忙著滅火,但起義軍卻是越來越多。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不停地徵調關中軍隊出關,卻沒有辦法把這些反秦力量鎮壓下去。兩丞相和將軍馮劫勸二世,減少賦役、暫停阿房宮的修建,從根本上解決民反的問題,二世卻把三人下獄治罪。結果是馮去疾、馮劫自殺,李斯判殺,趙高當了丞相。

此時,反秦起義的隊伍已經如燎原之火,越燒越旺,章邯等人吃了敗仗,上書請求增援,卻遭到了秦二世的譴責。章邯害怕,派司馬欣回京匯報情況,卻被趙高阻隔不能覲見。司馬欣逃出京城,見到章邯說,趙高在朝中掌權,將軍您有功無功都將被殺。於是,章邯等人索性投降了項羽。起義軍日益逼近,二世譴責趙高,趙高乾脆把秦二世殺了,秦王朝也隨之滅亡。

最是讓人扼腕歎息的宋朝。岳飛的故事國人耳熟能詳,他的遭遇也是這類事情的最好註解。金人南侵,擄走徽欽二帝,宋朝被迫南遷,史稱南宋。然而,大宋王朝不乏義士,更有一批能打硬仗的將軍,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有四位,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岳飛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金人鐵騎一路南下,飲馬長江,南宋王朝眼見得偏安一隅而不可求,被迫做出了抗金的部署。在這種情況下,岳飛率軍進駐河南郾城,與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又稱金兀朮)進行了激烈戰鬥,並取得了勝利。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此地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只有四十五里,金兀朮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卻遭到了更慘重的失敗。這次戰爭,岳家軍一連收服了穎昌、蔡州、陳州、鄭州、河南府、汝州等十餘座州郡,整個中原地區幾乎全被岳家軍收復。金軍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歎!正當岳飛準備「踏破賀蘭山闕」,直抵黃龍府之際,南宋朝廷卻連下詔書,逼迫岳飛「措置班師」!致使輝煌的抗金成果,「十年之功,廢於一旦!」連夜棄城逃跑,準備北渡黃河逃回老家的金兀朮,不費吹灰之力,又回到了開封,佔領了中原地區。

岳飛回到京城,立刻被逮捕下獄,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的遭遇如此,所有的抗金名將都沒有好下場。韓世忠、劉光世雖然沒有被殺,但也先後被解除了軍職。就連那個參與謀害岳飛的張俊,也同樣交出了兵權!要不是金國內部忙於權力爭奪而互相傾軋,恐怕南宋朝廷很快就會進入歷史的墳墓!

面對岳飛如此輝煌的勝利,南宋皇帝為什麼會不把它化作勝利成果呢?真實的原因,金人手裡還有一個曾經的皇帝宋欽宗,如果這個皇帝回來了,趙構這個皇帝將怎麼辦?為了皇位這個一己之私,他不惜葬送國家利益,殺了岳飛。還有那個急於迫害岳飛的直接兇手秦檜,他是金人的俘虜,他所以能夠回來,是因為他已經投降變節,成了金人的走狗,殺害岳飛,既是為主子服務,又是保住漢奸的真正面目不暴露。

比較典型的是明朝。

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薊遼督師孫承宗修建了一條防線,叫做關寧錦防線。滿清鐵騎銳不可當,明朝步兵遇者披靡,可自從有了這條防線,吃虧的卻總是滿清軍隊。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敗在這條防線上。多爾袞沒有敗在這兒,原因是他比前兩人聰明,乾脆不走這條路,所以勝利、失敗都與這條防線無干!因為他走的是繞道蒙古,從北部進攻北京。所以這條防線堅不可摧,直到明朝亡國,滿清軍隊也不能把它撼動!

孫承宗的對手是努爾哈赤,在此之前,努爾哈赤沒有碰到過真正的對手,和他臨陣對敵的全部失敗。遇到孫承宗,不是對手的變成了努爾哈赤,不管他想什麼辦法,不管他和他的鐵騎如何不要命,就是不能前進一步。在孫承宗督師薊遼之前,努爾哈赤經常到山海關下遛馬,想什麼時候來就來,想什麼時候走就走,從來不用問明朝那些來遼東放哨的官兵。自從出現了這個人,情況不同了,不用說是山海關,就是錦州的城門他也看不清楚了。他曾經不相信,一定要看個清楚,可就是辦不到。他的手下一定有人看清楚過,不過,那些看清楚錦州城門的人,全讓孫承宗給收拾了。所以,有了這個人以後,明朝和滿清的軍事態勢整個掉了一個個兒,滿清由大踏步前進變成騎上馬快逃。清朝入主中原後,清朝修明史的人曾經有一個結論,說,如果有一個人能夠挽救明朝,就是孫承宗。

然而,就在努爾哈赤一籌莫展之際,孫承宗奉調回京了。他不是回去匯報情況,而是辦理了退休手續,回老家去了。不是說孫承宗是個工程兵司令,只會構建防禦工事不會打仗,關寧錦防線建成了,也該回家頤養天年了,而是因為他屬於東林黨人,這幫人讓另一幫人忌恨,另一幫人是魏忠賢的閹黨!努爾哈赤挖空心思都不能解決的事情,明朝廷中的閹黨給他解決了。

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滿旗將領,他們都對孫承宗十分畏懼,畏懼到敬重崇拜的程度。皇太極到關內來,路過孫承宗的家鄉高陽,孫承宗作為一個「草民」,率領一家人,感召了城中百姓進行了抗清保衛戰。像這種彈丸小城,既無守軍,也無戰馬兵器,清軍的習慣做法是衝進去就搶,在這裡他們卻沒有進攻,而是派出使者,因為他們要勸降孫承宗。事不成,城破,孫承宗被俘,他們卻不殺他,而是讓其自盡。他們懂得,這個讓他們吃盡了苦頭的人,是一個讓他們尊重的人,是一個英雄,惺惺相惜,這樣的人不能由他們來殺!

孫承宗對於明朝的重要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他之後能夠和清軍作戰的將領都是他培養和選拔的,比如那個袁崇煥,只是他們也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袁崇煥甚至被凌遲處死。

由此想到,一個亡國王朝,總會有它的掘墓人,但就像皇帝總要在活著的時候就要造墓一樣,掘下第一掀土的總是他們自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