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為何不願讓外國使節常駐北京? | 陽光歷史

 

A-A+

清廷為何不願讓外國使節常駐北京?

2017年08月05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84 次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夏,承德避暑山莊,英帝國所派使臣馬格爾尼子爵覲見,一干人等因為不肯行清朝的雙膝跪拜禮,而與和珅等重臣相持不下。乾隆皇帝被擾得不堪忍受,於是允許馬格爾尼子爵等人可以行單膝跪拜禮。此時正逢乾隆皇帝生日,馬格爾尼子爵還帶來了生日禮物。不過,馬格爾尼子爵的目的並不是來給中國的皇帝慶生,而是帶著英皇的意願,希望與中國建交,發展對華貿易,並希望英國在北京設常駐使節,處理兩國事務。

  馬格爾尼信誓旦旦的來,望「取得以往各國未能用計謀或武力獲取的商務利益與外交權利」。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僅僅開放廣州一個貿易窗口並不足以稱其海外貿易,希望還能增設寧波、舟山群島、天津為貿易口岸。但是乾隆皇帝一口回絕了他,並傲慢地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並警告他們不要再到浙江、天津等地進行貿易,否則必定「驅逐出洋」。在中國閉關鎖國政策面前,馬格爾尼碰了一鼻子灰。乾隆皇帝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給他,在自己祝壽典禮結束之後,便派人一再催促馬格爾尼使團起程回國。馬格爾尼只得率領使團帶著一堆乾隆賜予的無用之物,經廣州敗興而歸。更不用提在北京設立常駐使節的問題了。

  61年後,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次,英美以戰勝國的姿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明確要求在京設立駐華使節,但是咸豐皇帝仍然不敢答應。按道理來講,乾隆皇帝敢於斷然拒絕英國設駐京辦事處,是因為大清帝國仍處在隆盛時期,敢於與英國分庭抗禮,但面對敗局的咸豐皇帝,為什麼也同樣拒絕英美的要求呢?一切可從中國閉關鎖國政策處追究。

  清廷不敢答應外國人在北京設立領事館,擔心有二:第一,清廷有專門負責外交事務的特命外務大臣,一旦駐華使節進駐北京,就會威懾朝廷,直接向皇帝施壓,使得外務大臣形同虛設,而皇帝也將面臨被逼迫的境地;其二,各國駐華使節的生活習慣各有不同,宗教思想均與中土封建思想相左。雍正皇帝時期下令驅逐傳教士,就是因為傳教士傳播的宗教思想有動搖大清根本的嫌疑,所以乾隆、咸豐皇帝不敢讓使節進駐北京也是這個原因。

  鴉片戰爭後,外國人多次要求進京面聖、遞交國書,清廷都會一拖再拖,不讓其進入北京半步,寧可犧牲主權和國家利益,也不同意此事。

  由於清王朝沒有認清外國駐華使節和領事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失去了瞭解世界的機會,失去了瞭解外國人性格的機會,也就因此令本國在與外國打交道時大為吃虧,而殖民帝國借此機會逐步剝削中國。後果之嚴重,令人扼腕。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