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服飾:宋代女子髮型
宋代婦女髮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宋代髮式仍可謂豐富多彩,無奇不有,亦頗具特性。
雖然宋代也流行過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妝,然就整體而言,還是不像唐朝那般華麗盛大;面部的妝扮雖也有不少變化,但也不像唐朝那麼濃艷鮮麗。總而言之,宋代婦女的整體造型給人一種清雅、自然的感覺。
宋代婦女很喜歡高髻,她們為了使自己的髮髻變得高一點,就在裡面摻上假髮,據說宋朝婦女的高髻還有高達兩尺的危髻,這些都是追趕時髦的結果。
髮飾造型大致可分為高髻、低髻。高髻多為貴婦所梳,一般平民婦女則為梳低髻。「朝天髻」需用假髮摻雜在真發內。所以在當時還出現了專賣假髮的店舖。「同心髻」與「朝天髻」有類似之處,但較簡單,梳時將頭髮向上梳至頭頂部位,挽成一個圓型的髮髻。
北宋後期,婦女們除了仿契丹衣裝外,又流行作束髮垂胸的女真族髮式,這種打扮稱為「女真妝」。開始時流行於宮中,而後遍及全國。同心髻類似,髮髻根系扎絲帶,絲帶垂下如流蘇的「流蘇髻」;「墮馬髻」;「懶梳髻」通常是教坊中女伎於宴樂時所梳的一種髮式;「包髻」是在髮髻梳成之後,用有色的絹、繒之類的布帛將髮髻包裹起來;「垂肩髻」顧名思義就是指髮髻垂肩,屬於低髻的一種。至於「丫髻」、「雙鬟」、「螺髻」,則都是尚未出嫁的少女所梳的髮式。
朝天髻
朝天髻:是富有時代性的一種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見到此種髮髻的典型式樣。其做法:先梳發至頂,再編結成二個對稱的圓柱形髮髻,並伸向前額。另還須在髻下墊以簪釵等物,方使髮髻前部高高翹起,然後再在髻上鑲飾各式花飾、珠寶,整個髮式造型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包髻
包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中,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別具時代特色的髮式——包髻。《東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它的製法是在髮式造型已經定型以後,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髮式的特徵在於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裝飾於髮髻造型之上,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髮式。
雙蟠髻:也叫做龍蕊髻,有些像壓扁的鬟髻,扎以綵繒。蘇軾有「紺綰雙蟠髻」之句。《宋人半閒秋興圖》有這種髻,上加花鈿、珠飾。這種髮髻,就像是龍蟠鳳翥一般,自有豪逸之態。
包髻
包髻:在山西太原晉祠彩塑中,我們還能見到一種別具時代特色的髮式——包髻。《東京夢華錄》載,中等說媒人者戴冠子,黃包髻。它的製法是在髮式造型已經定型以後,再將絹、帛一類的布巾加以包裹。此種髮式的特徵在於絹帛布巾的包裹技巧上,將其包成各式花形,或做成一朵浮雲等物狀,裝飾於髮髻造型之上,並飾以鮮花、珠寶等裝飾物,最終形成一種簡潔樸實,又不失為精美大方的新穎髮式。
雙蟠髻:也叫做龍蕊髻,有些像壓扁的鬟髻,扎以綵繒。蘇軾有「紺綰雙蟠髻」之句。《宋人半閒秋興圖》有這種髻,上加花鈿、珠飾。這種髮髻,就像是龍蟠鳳翥一般,自有豪逸之態。
鬟髻:鬟髻在兩宋很受歡迎。黃庭堅詩句說:「曉鏡新梳十二鬟」。白沙宋墓中有一種高髻配單鬟,似是從唐代圓環椎髻演變來的。少女們多梳雙鬟、三鬟髻,《林下月明圖》中有一位女子就是梳三鬟髻。
雙丫、三丫髻:宋代女童多梳雙丫或三丫髻,用一條垂著珍珠的頭須(頭繩)勒著。如南宋蘇漢臣的《冬日戲嬰圖》中的一個女孩梳的就是三丫髻,插三隻短金釵,系紅羅頭須,上垂珠串。
影視劇中的宋朝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