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為何分裂?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形成原因 | 陽光歷史

 

A-A+

五代十國為何分裂?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形成原因

2016年08月07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348 次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1-2]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1] )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權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唐末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分裂的開始:唐朝的藩鎮勢力非常大,藩鎮的軍長官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而且權力可以世襲,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這主要是唐朝的後期府兵制的瓦解,而採取了「募兵制」,軍隊歸地方軍事長官指揮,外重內輕,導致中央實力弱小,無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敗,失掉了統馭全國的能力.地方還擁有經濟自主權,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形成。

  第二個原因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進一步打擊了中央實力和地方門閥大族的勢力,使得一批新軍閥打著鎮壓黃巢、勤王的旗號紛紛崛起,從此開始,地方割據勢力形成.這有點像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形勢,都是打著維護中央政權的旗號搞地方割據。907年,朱溫廢掉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權,史稱「後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