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的武器裝備:一戰時的三八大蓋二戰仍用 | 陽光歷史

 

A-A+

侵華日軍的武器裝備:一戰時的三八大蓋二戰仍用

2017年10月07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71 次

  在一片草原上,一名手持弓箭的女戰士被20多名日軍、偽軍圍住。剎那間,她手持弓箭快速發箭,兩分鐘內,近一個排的日本兵悉數被射死。

  這是一度熱播的抗日劇《箭在弦上》的情節,並被網友稱為「小宇宙爆發版」的愛國雷人劇。然而,在70多年前,如果把這部熱劇播給國人看,可能會引致更大的反響,原因在於真實的日軍難纏得很。

  這裡,就幫您回憶當年侵華日軍的陸軍單兵槍支彈藥的真實狀況,讓您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

  一戰的三八大蓋,來二戰得瑟

  時間重回1930年的日本熊本縣。新兵蛋子村上二等兵剛進軍營,就挨了上等兵一個嘴巴,原因很簡單,槍打得不准,浪費子彈的幹活。

  日本國土狹窄,總面積還沒黑龍江省大,卻養著當時中國1/7的人口(1930年為6500萬人口)。

  那時,每年春季,日本撿破爛的老頭就會排成行,乘船到美國、歐洲去撿廢舊鋼鐵,拿回日本回爐做武器。

  「對於射程300米的伏靶,不僅5發子彈要全部擊中,而且至少要有3發是集中在一個拳頭大的面積上。達到這個程度後,就是限秒射擊。最初是限在4秒以內擊中300米外不知從哪裡露出來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這也做到後,就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接著進入限秒射擊……」(五味川純平:《虛構的大義:一個關東軍士兵的日記》)

  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會曉得此水準的可怕:這樣的普通士兵,約等於他國軍隊的狙擊手。日軍的單兵戰鬥力,靠的就是准——衝鋒鎗子彈出得快,全裝備養不起,只能拿單發的「三八大蓋」湊合用。

  三八式步槍名氣頗大,不僅是因為量產時間長(1905年起生產),更與個頭有關。此槍全長1.275米,僅比日本兵矮20多厘米(日軍入伍身高要求為1.55米,1940年後為1.45米),到1940年停產時生產了300多萬支。出行時,士兵需要槍口朝上靠在肩上,正所謂「個頭不高,槍管補上」。三八大蓋作為一戰時的武器裝備,到了二戰和美國的湯普森、蘇聯的波波沙等衝鋒鎗相比,簡直就是攪屎棍。日軍也曾產出百式衝鋒鎗,因為原料缺乏,最終僅量產1萬支而已。於是,著名的九九式狙擊步槍登場,該槍最大特徵就是上面的2.5倍或4倍的瞄準鏡,子彈更是變成了7.7毫米,比三八式的6.5毫米還要大。

  輕重機槍小鋼炮,戰場逞兇

  日本兵的陰,在戰場上可謂人類共知,專門藏在草叢裡抽冷子一梭子子彈打過去,立刻撂倒幾個。如此陰毒的打法,自然是國人熟知的「歪把子」和「拐把子」機槍。

  機槍,顧名思義,是為了增強火力,但「歪把子」一個彈夾才5發子彈,可謂是奇葩。「歪把子」又名十一年式機槍,從1922年到1941年停產有29000挺,供彈量為30發。那麼這道數學題是:30發/5發的彈夾等於6。對,歪把子機槍需要裝6個彈夾,這樣做很簡單,就是為了告訴射手,要節省子彈。

  日本侵佔東北後,歪把子的繼任者「拐把子」登場,大名是九六式輕機槍。1936年起,拐把子機槍開始量產,還加大了子彈尺寸(7.7毫米),並最終升級為九九式輕機槍,彈容量為30發,兩種槍生產了9.4萬挺。

  如此巨量,源於廣泛使用。日軍一個班(分隊)為13人,配備一挺輕機槍。一個排(小隊)則是3挺,一個團(聯隊)則是81挺。當然,還有著名的九二式重機槍。

  作為一款經典機槍,從1922年誕生到1952年退役,「九二式」就沒消停過。先是日本人用,後來被中國人用,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最後在我志願軍中退役,可謂是「流水的部隊鐵打的『雞槍』」。

  九二式外形頗有幾分「鬥雞」雄姿,外加上在60秒內發彈500發時產生「咯咯咯」的叫聲,成為上個世紀40年代最貴的「雞」。1940年,九二式重機槍造價為2175日元/挺,相當於軍曹(班長)6年的工資。

  這麼貴,自然被日軍當成祖宗打板供起來,一個排(小隊)才配備一挺九二式,另外還要配備2-4門「小鋼炮」。

  小鋼炮學名是九四式迫擊炮以及升級版九七式迫擊炮,是抗日劇中的常客。「鬼子上來了,快撤退!」作為抗日劇的經典台詞,往往說完這句後,就會看到日本兵支起三腳架式的小鋼炮,向裡面裝彈,炸向我方。

  九四式迫擊炮,總重達到318斤,與「相撲」無異,作為單兵裝備,背著它出行,日本兵可謂欲哭無淚3年多。

  1939年,弟弟版小鋼炮減肥成功——九七式迫擊炮誕生。作為經典小鋼炮,九七式只有134斤,分成3個盒子組裝,成為日本陸軍的主要裝備,有效射程達到2.85公里,在生產不足600門後,日本眼看著就要戰敗了。

  不是日軍太敗家,關鍵是這就是侵略者的命運,不僅地盤沒站住,連老家都要丟了。1945年的日本,可謂是全民皆兵,全屋皆武器。著名的陶制四式手榴彈出現了。原因很簡單,這東西是陶器,日本那時連鐵都沒了,聯想起當年的士兵標配——九七式手榴彈,可謂是,徹底變了天。

  九七式手榴彈在1937年裝備部隊到二戰結束,見證了日軍從囂張到癟茄子的全過程,共生產了790萬顆,重約9兩(445克),從拉弦到爆炸4-5秒,是日軍士兵後期自殺式攻擊美軍坦克的利器。

  用「王八盒子」自殺,得看點子

  1945年,與士兵自殺式衝鋒相比,一些日軍軍官也開玩自殺,但他們更要面子。不過,這人要是拿南部十四式手槍,可能他就是來湊熱鬧的。

  原因在於,用這槍自殺完全靠點子。在武器史上,南部十四式手槍號稱二戰中最差手槍之一,中文叫法「王八盒子」。作為一把國人家喻戶曉的手槍,王八盒子總共生產了28萬支,僅是三八大蓋的零頭,它名聲在外,源於質量不是一般的爛。王八盒子裝彈8發,有效射程50米。「距離一遠就亂飛,厚一點的木板門都打不透,我八路軍繳獲後,大多不使用。」——(《中日戰爭裝備簡讀》)

  更可怕的是,王八盒子任性得很,你不想開槍時,它卻會幫你自殺。「由於小口徑扳機圈不便,容易走火。」而在面對敵人時,王八盒子全憑心情,由於撞針的問題,容易折斷,子彈射不出,在你買槍時,就會附送撞針一根。當然,最佳方案是不裝子彈當成擺設,絕對是一把善良之槍。

  就這質量,白送都成問題。讓人買自然是檢驗軍官的忠誠度了。要知道,日本軍官直到1943年,仍需個人購買自己的武器。

  除了王八盒子,就屬九四式半自動手槍、勃朗寧M1910、毛瑟M1910的知名度高了。前者裝彈6發,用於自衛,免費發給飛行員,坦克兵等技術兵種,勃朗寧是美國貨,裝彈9發,國人稱之為「花口擼子」,最後的毛瑟則是德國手槍,裝彈8發。

  正所謂日軍軍官的手槍多達N種,除了個別死心眼買日貨外,大多選歐美手槍。「日本手槍不僅體積龐大而且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日本軍工水平與美國存在巨大差距。」——(《二戰日本陸軍單兵裝備》赫英斌著》)

  到了1945年8月,這一切都已不再重要,日本軍國主義的末日到了,他們償還血債的時候到了。就連一把用來剖腹的武士刀,也需要上交到那場戰爭的勝利者中國人民手中。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