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朝究竟說什麼語言?
在電視上熱播的清宮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皇帝上朝、大臣啟奏等情節。那麼,作為統治者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時和滿漢皆有的大臣們交流時,用的是什麼語言呢?是漢語,還是滿語?
眾所周知,清朝政治體系主要是由滿漢兩族構成的。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也不一樣,語言的差異必然會帶來交流上的障礙。清人入關後,朝廷官員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滿語是官方語言,少數進入朝廷的漢臣也必須學習滿語。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漢族大臣對著滿文學習時的表情,估計和我們今天對著英語單詞時的表情相差無幾。可是,既然是兩族融合的過程,那單方面的學習必定是不夠的,所以,清朝皇族也在逐漸學習漢族文化。
想像一下,兩族人頂著大辮子造型,搖頭晃腦地學習對方的語言文化,偶爾見面還能用雙語交流的情景,是不是有點讓人忍俊不禁呢。而對於小皇帝,「雙語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清朝皇帝從小就開始接受滿漢兩種教育,既有滿族師父,又有漢族師父,滿族師父主要教武功騎射,漢族師父教文化課,語言也是既要學滿語又要學漢語,所以,皇帝是滿漢雙語都會說的。順治皇帝就是出了名的熱愛漢族文化,對漢族的詩詞歌賦很有研究,當初他上學的時候,就在學滿語還是學漢語的問題上,跟他的叔父多爾袞發生了很大的衝突。多爾袞堅決不讓順治學習漢語,對他的漢族教育粗暴干涉,因為他一向反對滿人漢化,因此順治很生氣地說:「我要是不學漢語,漢族大臣跟我說話我都聽不懂,不知道他說什麼。就算我聽懂了我也不會說,無法與他們交流,叫我怎麼當這個皇帝?」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清朝統治者漢化程度的加深,皇帝在上朝面對不同民族的大臣時,會說不同的語言,也就是說,皇帝是看人說話的,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說滿語,面對不會滿語的大臣就用漢語。但是,在清朝中後期,漢語佔據了主要地位,而且隨著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滿語逐漸被漢語所替代,滿族人要想長期統治漢族人,從皇帝到普通民眾,普及漢語、學習漢族文化是發展的必然。而自清朝入關後,經過兩三代皇帝的努力,滿族人已經都會說漢語了。據說到了雍正時期,皇帝只有罵人時才用滿語,這就好像不同地域的人之間發生矛盾時,或許是一怒之下,或許是想讓別人聽不懂,就用方言來罵人了。
總而言之,儘管滿語滿文在日常生活中適用的範圍不斷縮小,但在正式的場合中,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般無用。在日常的召見中(即御前奏事),皇帝所說的語言取決於大臣的身份和所奏內容,既有使用漢語的情況,也有使用滿語的情況。有一句俗語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麼,不妨改編一下,清朝皇帝是「見滿人說滿話,見漢人說漢話」。